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名人名家 >> 浏览相关信息

杨氏夫人:袁世凯的“女管家”

2013/7/23 17:49:34 点击数: 【字体:

杨氏夫人:袁世凯的“女管家”

    17岁嫁给袁世凯

  据天津市近代文史研究学者尹树鹏先生1979年做的文摘卡片记录,袁世凯的“五夫人杨氏,天津宜兴埠人。宜兴埠杨家是开花厂子的”。这个“花厂子”的“花”并不是鲜花,而是棉花,做的是弹棉花的第一道工序,杨氏的父亲是最早使用机器处理棉布的,而宜兴埠的织布行业较为发达。

  1895年2月,北洋舰队全军覆没。5月,袁世凯在天津上书李鸿章,总结甲午战败的原因,提出整顿旧军,改练新军的计划。8月,袁世凯奉命赴前线协助前敌营务处联络各军,筹拨粮饷武器。11月,清廷决定命袁世凯练洋式新军。12月8日,光绪帝发一上谕令袁世凯到小站练兵,21日,袁世凯抵达天津小站,开始练兵。

  小站练兵,急需大量的军饷物资。袁世凯的军需官常往返于小站与宜兴埠,一来二去的就与杨氏的父亲熟悉了。杨氏的父亲靠勤奋起家,是一个精明的生意人,他带着儿子和年幼的女儿杨氏经营自己的花厂子,所以杨氏从小就能说会道,不仅迎来送往招待客人,还打得一手好算盘,帮他父亲把店面打理得井井有条。在那样动荡的年代,杨氏的父亲当然希望找到保护伞或者靠山,这个希望就寄托在女儿身上。正好碰到袁世凯的军需官来天津宜兴埠,找到了杨家,这一桩迎娶也就水到渠成。此时是光绪二十二年(1896),杨氏十七岁,袁世凯三十七岁。小站练兵家眷不能随行,袁世凯把杨氏安置在天津。这一年,袁世凯在小站练兵卓有成就。

  名副其实“如夫人”

  郑玄注《毛诗》云:“妻,齐也,与夫齐礼。”妻为夫的正式配偶,夫妻合则“礼”齐。而关于妾,《左传·僖公十七年》云:“齐侯好内,多内宠,内嬖如夫人者六人。”齐侯把所纳的六位小妾视如夫人,这大概是“如夫人”一词的最早出处。从称谓上说,“如夫人”比“妾”明显是比较尊重了一点,如夫人有一定的身份,也不同于一般百姓家的小妾。如夫人也就是“像夫人一样”,但是,“像”不是等于、等同,大多数如夫人最终也不可能成为夫人。而更多情况下,多数如夫人其实是过着“很不如”夫人的日子。

  但是,杨氏确实是过着名副其实的“如夫人”的日子,是最能得到袁世凯欢心的人,所以一般也尊称她为五夫人。她的主要任务是辅佐丈夫、教育子女和管理家政,她的角色便是贤妻、良母和严妇。当时袁世凯的父母都已故去,所以就没有了孝敬公婆这一说,也就不用扮演佳媳的角色。袁世凯给杨氏以如夫人的地位,并享有“治内”权,即管理家内事务的一切权利,连袁世凯往往也不得干预。这个“治内”权,当然也包括管理其他如夫人们。袁世凯不仅让她照管自己生活上的一切,还让她管理整个家务,管理各房的女佣和丫头,管理六、八、九如夫人和她们的孩子。袁世凯很听从杨氏的意见,所以袁家上下都要服从她的管束,碰到棘手的人和事,她可以随时告诉袁世凯并出面解决。因此,全家上下都出于袁世凯的缘故而对杨氏抱有畏惧的心理,连元配夫人于氏也不例外。

  袁静雪在《我的父亲袁世凯》中说:“她长得并不漂亮,但是我父亲对她却特别宠爱。”于是后人书中纷纷都说杨氏不漂亮,但又都说杨氏是袁家名副其实的“王熙凤”,管家、治家和理家都有一手,况且杨氏也是能说会道、心灵手巧。如果把一个女人比喻像王熙凤,管家的本领自然是主要所指,不过《红楼梦》里的王熙凤也是个“粉面含春”的美人,颇有姿色。袁克文在《诸庶母传》中说杨氏“颖敏得先公欢”。袁世凯为什么如此宠爱杨氏?如果杨氏没有一点风姿的话,袁世凯恐怕也不会每天早晨醒来总是让杨氏在身边伺候,让杨氏给他通报一天的事情和安排。袁世凯对杨氏的宠爱应该还有一种恩惠、疼爱和信任,而信任是最重要的。袁世凯对于自己的日常生活,可以既不操心,也不过问。无论是该吃什么,该穿什么,或是该换什么衣服,该做什么东西,都交给杨氏打理,就连贵重财物也同样交由她收藏保管。同时,袁世凯让她管理整个家,既“治内”又“理财”。治内即管人,理财即管钱。袁家的日常生活,银钱用度,都由杨氏一手掌持。她管家后,能左右周旋,办事果断,家中诸事翕然具举,皆无间言,袁家上上下下亦井井有条。

  那么这个袁家到底有多少人?袁世凯有一位元配夫人九位如夫人,十七个儿子和十五个女儿。此外,还有几个儿媳和一些孙子、孙女。家中还有管事的、账房、男女教师、中西医生、厨役、裁缝、花匠以及男女佣人,跑上房的和跑各房的老妈、丫头等等,总计有几百个人。

  身为严母的四条规矩

  杨氏生育了六个孩子,四男二女,其中小女儿早年夭折,大女儿后病逝。袁世凯是一位严父,杨氏也大致是一位严母的角色。

  杨氏给儿子们立的门风家规是相当严格的,她绝不允许儿子们彻夜不归混迹于妓院、戏场和舞厅,她每到晚上九点就坐在厅堂等儿子们回来。十一公子袁克安留过美,但也喜欢昆曲青衣,生性幽默,可能觉得自己的母亲过于严肃,需要有一些轻松和调侃,于是有一晚,他准备了一套女子服饰的行头,还有假发,快到家门口时换上,手还挽着六哥克桓的胳膊,款款走进袁家厅堂。这样的场面给杨氏带来的震怒不言而喻,她气得抄起身边的家具打了过去,十一公子克安从此以后再也不敢开这种玩笑了。

  杨氏虽然对儿子们要求严格,但是儿子们外出求学期间,从生活起居、身体健康到保证学习等等,慈母之心百般牵挂。下面是她的长子袁克桓在外求学时她用铅笔写的一封亲笔信,可窥一斑,现抄录如下——

  桓虎知悉:

  接来禀已阅。杨家物不妨收,但不必与之往来,伊来人也不必见,汝宜专心用功以少见人为是。汝眼疾已大愈否?如已愈,不宜多服药,若仍未愈,望即从实告我,免我惦念。药俟汝信来,再酌量配寄。皮袄已做成,待便即寄。我及汝弟妹均好,汝父亦安健,寿期将到,外客亦有来者。阖家皆安,汝勿为念。此询学益并望保重。

  勿乱食物之有损卫生者。

  生母手示 八月十七日

  杨氏给出国留学的儿子们立了四条规矩:一、不能信洋教;二、不能娶洋媳妇;三、不能带洋孩子回来;四、不能吸毒。几个儿子留学期间没有一个破了这些规矩。但是有两个儿子的婚姻后来出现变故。一个就是九公子袁克久,因为跟黎元洪的次女黎绍芳结婚的时候,新娘黎绍芳精神有一些问题,酿下了一桩悲剧婚姻,后来袁克久先后与李熙、张雅丽生活在一起,袁家第三代人分别称她们为小妈妈和九姨,而从未称其为九婶。还有一个就是十一公子袁克安,他从美国回来以后,成为袁家抗婚第一人。这两位公子早年去美国留学,开始接受美式的生活方式和尊重个人的情感意愿,拒绝了传统婚姻的束缚,弱水三千,只取自己需要的那一瓢饮,走向了恋爱自由和婚姻自主。这两桩婚姻变故时杨氏还健在,并且也默许了这样的变故。这从另一个侧面说明杨氏的头脑并不是很顽固的,在对待子女的婚姻上,还是能够体谅到子女的个人意愿和幸福,反映出杨氏治家的一个风范,随着时代的变迁,既重视门当户对,也允许子女追求自己的幸福,家庭开始有了一定的民主氛围,当然也与九公子袁克久和十一公子袁克安经历了十年美国留学的熏陶有关。

  “不要从政”的遗训

  杨氏管理袁家几乎有二十个年头,从1896年到1916年,从17岁到将近40岁,一个女人最好的年华。那时候大家都称五夫人杨氏为老奶奶,其实她还不到40岁。她头脑清楚,长于理财,她从小为父亲经营花厂子,后来为袁世凯管理大家,袁世凯故去后又经营自己的小家,杨氏临死前留给孩子的遗嘱是“不要从政”。

  杨氏自己早年在山东接受过外国传教士的教诲,让自己接受新事物,这与她后来支持子女接受西方教育有很大的关系。她把几个儿子送去英美留学,当时他们还只有十四五岁,如果杨氏作为母亲,思子情切,不愿意骨肉分离,他们完全有可能去不成,他们的人生道路也会大大不同。

  1916年5月,袁世凯的病情已经很严重,他传见他的得力助手王筱汀嘱托,王筱汀事后在日记中写道:“此老(指袁世凯)一生宦囊,连股票统计,实只二百万之谱,余皆知者。或自知病情不佳,故呼予嘱托,以为子孙计耶!然公之子女合计三十余人,以二百万元分配之,无论如何,十年后即当有贫窭者可断言也!”

  袁世凯撒手人寰,袁家的大厦倾倒。一般传记中常描述袁家的第二代吃喝嫖赌坐吃山空,比如袁静雪说:“我二哥吃、喝、嫖、赌、抽,样样都来。”又比如抽大烟,袁静雪说:“我们家里,大姨太太、三姨太太,二哥、三哥等,后来都抽上了瘾。”袁世凯去世后,袁家人统统离开中南海,遵照袁世凯的遗嘱,第一次分家在1916年6月底或7月初,由长子袁克定主持,每个儿子15万元(其中银元8万元、黄金40两,各种股票7万元);每个女儿银元1万元,比起儿子们来差远了,因为女儿到头来总是人家的人;每位如夫人分得一幢楼。五夫人带着克桓、克轸、克久、克安搬到天津大营门一带两层德式洋楼第三幢。五夫人杨氏有四个儿子,二夫人白氏也有四个儿子,财产分配是儿子多女儿少,儿子越多财产就分得越多,这两房分得的财产应该是相等的,也是最多的。第二次分家是在1938年春,其时平津失守。在袁克定主持下,将平津五处不动产变卖,共得伪联币397.44万元,按“克”字辈16人分,每人得24.84万元。

  五夫人杨氏从1916年离开中南海新华宫,一直到1937年离开人世,21年生活在天津。她勤俭持家,没有把家产都分完,而是把财产集中起来支持兴办实业,像开滦、启新、耀华、江南和华新等等大型的公司,都是晚清以来兴起的比较大的企业。她鼓励儿子们投资民族工业,这是她对儿子事业所作出的选择,她也鼓励儿子们不要坐吃山空、踏踏实实干实事,这都反映她当时清晰的理财思路和远见卓识。○摘自《百年袁家》王碧蓉 著【原标题:杨氏夫人:袁世凯的“女管家”】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天天新报 2013-07-21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新浪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