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集电视剧《喋血大动脉》正在郑州电视台热播,再次引起广大观众对该剧的作者、著名影视剧作家王仲刚的瞩目。日前,记者在王仲刚的工作间隙采访了他——
记者:有人称你为中国唯一的“一手拿枪,一手拿笔”的警营作家。这些年来,你的人生历程表明你的两手都很硬,你如何评价自己?
王仲刚:我的生活基本上是在与枪和笔亲密接触。当警察,我走过了36年的风雨历程。上世纪80年代末,我刚三十出头,有幸率领来自全国7个铁路公安局的优秀侦查员开展“5·10”行动,毁灭性地打击了号称“东北虎”的流窜犯罪团伙,稳定了大半个中国的铁路治安。为此,专案组荣立了集体一等功,我也荣立了个人一等功。30多年来,我先后荣立个人一、二、三等功15次。2003年,我作为河南省和全国铁路公安战线唯一代表参加了国务院召开的表彰大会,荣获“全国反走私工作先进个人”称号。
再说搞创作,20多年来,我担任编剧的电影有5部、电视剧有数十部,还出过4部长篇小说以及散文、报告文学等作品,共计300多万字。获得过最佳编剧奖、全国和河南省“五个一工程奖”、电视剧“飞天奖”等。
自我评价,我自己不算成功。因为在全国几百万警察队伍中,比我优秀的战友还有许多;搞创作,特别是公安影视的创作,我也算个元老级的,却没有一部作品让我很满意,我常常为此感到惭愧。
记者:我想知道在你的工作和生活中,搞创作和当警察这二者冲突吗?写作影响你“抓贼”吗?
王仲刚:这个问题一句话说不清楚,它们既是一对矛盾,又似一对孪生姐妹。没有这几十年的刀光剑影,就没有我作为一个警营作家的创作源泉,警察生活是我创作的沃土。
我这几十年当刑警,破不完的案子、熬不完的夜,非常辛苦,用来创作的时间很有限。警察这个职业,要求我让这个世界少一点罪恶,多一点安宁;文学让我的灵魂受到洗礼,要求我用作品去鞭挞罪恶,弘扬真善美。对我来说,这二者缺一不可。
记者:有没有想过脱下警服做一个专业作家?那样会很纯粹。
王仲刚:想过。那是在我人生最不得意的时候,我想一走了之,去当专业作家。那样收入会比当警察高很多,一年写一部长篇电视剧就可以挣几十万元。但是,我又舍不得这身警服,舍不得这个群体,所以我很快就放弃了这个念头。等我退了休,我会当一个纯粹的作家。
记者:《喋血大动脉》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是你的亲身经历吗?它是你在什么时候创作的?
王仲刚:这部电视剧写了14个故事。主要讲述一个铁路刑警队同各种罪犯斗智斗勇,保卫旅客安全和铁路畅通的故事。但它不是我曾经破过的哪一个案件的翻版。我认为文学重在创作,而不是记录。《喋》剧是2000年创作并拍摄的,这是我唯一脱产创作的作品。那时,中国电影家协会森威影视公司想拍一部铁路警察题材的长篇电视剧,他们找到了我。于是我提创意搞一个系列剧,他们同意了,通过铁道部给我请了创作假。两个月零八天,写了60万字,最快时一天写一集,两万多字。我出一集他们拍一集,我写完了,他们也拍得差不多了。
记者:这部电视剧的主题歌听起来好像是一首爱情歌曲,它表达了你怎样的一种情感?
王仲刚:这首歌的名字叫《爱你》,由我作词,张千一作曲,冯瑞丽演唱。很多人这样问过我。它是一种倾诉,实际上我写的是我当警察的一种人生感悟。“那年与你相遇,天上下着雪雨,从此朝朝暮暮,相伴相依。危时有你,孤独时有你,无论有多少磨难,我还是那么痴迷。假如还有来生,我的选择还是你。”36年前,我穿上警服的第一天,天上下着鹅毛大雪,也就是从那一天开始,我和警察这个职业结下了不解之缘。
记者:最近在写什么?会有新作问世吗?
王仲刚:上海电影制片厂拍了我的一部电影,叫《生死快车》,现在正做后期,也是写警察的。还有两部长篇小说,各写了十多万字,由于工作忙暂时放在那里,合适的时间我会接着写下去,一部叫《花狐狸》,一部叫《国旗卫士》。⑥5
□本报记者陈炜
王仲刚,郑州铁路公安局副局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全国公安文联文学专业委员会理事,河南省公安文联副主席,河南省文学院院士。【原标题:用枪发言,用笔抒情——警营作家王仲刚访谈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