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名人名家 >> 浏览相关信息
精彩推荐
专题推荐
    没有记录!

简论诸葛亮的文学、书法、绘画、音乐成就(4)

2013/7/4 14:46:10 点击数: 【字体:

群之才,英霸之气”八个字概括了诸葛亮的才识和气质。而诸葛亮的美学素养和艺术才能,也是构成他“逸群之才,英霸之气”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然,我们指出诸葛亮在文学艺术方面的才能和成就,并不是把它与诸葛亮在政治军事等方面的才能与成就等量齐观。虽然诸葛亮的确具有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和音乐家的美学素养,而且有很高的多方面的艺术成就。但他主要的成就和功业,并不在这些方面。无论我们如何高度评价其文学艺术成就,诸葛亮作为我国历史上一位杰出政治家、军事家和思想家的地位是不会改变的。本文的目的仅在于指出:诸葛亮之所以受到人们的敬仰,之所以被誉为“天下奇才”,不仅仅是因为他有治国、治军的才能,同时也由于他具有广博的知识和较全面的思想、品德和文化艺术的修养。

  历史上任何一个杰出的人才,都应该是在其特定历史条件下,在德、智、才、学、体等方面都得到全面发展的人。其中德是灵魂,体是物质基础,由智力、才能、学识所组成的智能结构则是人才的基本条件和主要标志。因此,研究诸葛亮的智能结构及其成才规律,对于学习和研究诸葛亮,继承和发扬诸葛亮的优秀精神遗产,有着重要的意义。

  诸葛亮智能结构的特征之一,是其学识的综合性和广泛性。诸葛亮涉猎群籍,博学多识,他不仅广学儒、法、兵、道等各家经典,而且重视学习各种工艺技巧和科学技术知识。同时他也热爱文学、书法、绘画、棋艺、音乐等文化艺术。他吸收各家之长集于一身,即所谓“融铸九流,自成一家”。他不囿于一门一派的门户之见,不把自己局限在某一个狭隘的领域之内,而是综合性的、广泛的、多方位的去把握当时社会的文明成果,使自己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和较高的美学素养。正因为诸葛亮在隆中10年间,打下了广博而坚实的基础,具备了多方面的传统文化和艺术修养,才使他在27岁出山之后,面对十分复杂的政治与军事形势,能够得心应手,终于锻炼成为一代治国理政的名相。当前,这种智能结构的综合性,已愈来愈受到学术界特别是教育界的广泛重视。

  人们发现把学科分得很细,只引导人去钻研某一个科学分支,并不利于人才的成长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事实上具有较丰富知识和经验的人,比只有一种知识的人,更容易产生新的联想和独到的见解。历史上许多大政治家、大科学家大都是具有广博知识的人。知识面的博大与精深是辩证的统一,要精深就必须博大,没有智能结构的综合性和广泛性,要想精深并有所创造是不可能的,这应是诸葛亮成才的一个重要规律。

  诸葛亮智能结构的特征之二,是其思维方式的多维性和立体性。知识面的广博和综合性,必然要求在思维方式上摆脱封闭的和单一线性的思维模式,而应是多维的、开放性的和立体型的思维模式。我们可以看一看诸葛亮的思维坐标:从纵向看,他思维的触角,既向着历史,又面对现实,更指向未来。对历史经典、诸子百家他均有较深入的研究;对当时的天下大势他也认真地进行调查研究;对未来形势的发展,他早在躬耕隆中时就做过深入的思考并作出了科学的预测。从横向看,他不仅注意学习各种文化科学知识,而且随时随地向一切有知识有经验的人学习。寓居襄阳时,他曾向老一代学者、名人学习,如庞德公、司马徽、黄承彦等都给过他许多教诲。躬耕隆中时,他不仅虚心向至交好友学习(如崔州平、徐元直等人),同时也虚心地向周围农民学习。 在襄阳民间还流传着诸葛亮向夫人黄月英学习天文气象和机械设计知识的故事。在他任丞相后,还多次要求下属提出批评意见,“勤攻己阙”,“集众思广忠益”,一再表明自己“不疑于直言也”,反复表示向下级将士虚心求教的决心。

  特别要指出的是,诸葛亮除了善于运用逻辑思维,周密地分析研究形势,作出有关政治、军事的正确决策之外,他也善于运用形象思维的方法,去发现、领悟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真、善、美,并运用文学、书法、绘画和音乐等艺术手段去表现美、创造美,而且把这种美与他的社会实践——真和品德修养——善紧密结合在一起。正是这种多维的、立体型的思维方式,使得诸葛亮能集众人智慧于一身,锻炼成长为一个少有的“天下奇才”。

  诸葛亮智能结构的特征之三,是其智能的实践性和目的性。诸葛亮在学习中追求的是知识与能力的统一,能力与实践的统 一,即学习为了应用。 首先,诸葛亮在学习上有明确的目的,这就是“志存高远”,勉励自己要像先贤那样,为“兴邦立事,忠君爱国,守正恶邪,务使泽及当时,名留;后世”而学习。再具体一点就是要服务于“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这一个远大的志向。所以他在学习中,绝不做寻章摘句、死守藩篱的腐儒,不做那种“唯务雕虫,专工翰墨,青春作赋,皓首穷经,笔下虽有千言,胸中实无一策”的小人之儒。在诸葛亮看来,那些“区区于笔砚之间,数黑论黄;,舞文弄墨而已”的人,充其量不过是一个书呆子。当然,;诸葛亮这样说,并不是轻视治经典,他不仅重视学习经典,而且自己也治有《论前汉事》、《兵法》、《琴经》等著作。他强调的只是学与用的统一,知识与能力的统一,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就拿他学习琴、棋、诗、书、画来说,他虽有很高的文学艺术修养,但并不以文艺为专务,而只是以之养性、述志、抒情,加强自己的美学修养和品德的锻炼,最终仍然是服务于他“兴邦治国、泽及当世”的人生目标。

  其次,由于诸葛亮重视学与用的统一,所以在学习方法上他主张要抓住重点, “观其大略”,而不必“务于精熟”。要“去细碎、广咨问”,抓住关键所在,不要死记硬背,满足于所谓的“精”与“熟”。这种学习方法也就是明代学者杨慎在评论诸葛亮时所总结的:

  “博学而精择。”博学的目的是为了精择,也只有博学才有可能精择,而精择的目的和标准则全在于应用。

  研究和探讨诸葛亮的智能结构及其成才规律,在当前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作者:姚让利,陕西省岐山县五丈原诸葛亮庙博物馆副馆长、陕西省五丈原风景名胜区管理处副主任)【原标题:简论诸葛亮的文学、书法、绘画、音乐成就】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人民网 2011年04月19日
0
下一条:没有了上一条:重新评价诸葛亮历史学说的含义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新浪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