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姓按人口数量在中国姓氏中排在第34位,在当代全国近13亿人口中,邓姓人群大约占了0.54%,总人口大约有700万。今天的邓姓族人主要是邓国后人,外族改姓和少数民族邓姓也是中华邓姓家族成员之一。
邓姓源于邓国
关于邓姓的渊源,《元和姓纂》说:“曼姓,殷时候国也,春秋时,邓侯吾离朝鲁,后为楚文王所灭,子孙以国为氏。”《广韵》说:“殷武丁封叔父于河北,是为邓侯,后以为氏。”《姓氏急救篇注》也说:“邓,古国名,本曼姓,其后称邓氏。”
实际上,早在炎黄二帝时,一个以邓(登)命名的远古部落就已出现在今邓州一带,这一部落的首领邓伯温曾在黄帝时加入中原地区的部落联盟,并跟随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到夏朝初年,夏王仲康把其儿子分封到了邓地,《路史·国名纪四》载:“邓,仲康子国,楚之北境。史云阻之以邓林者,今之南阳。”就是说邓人于夏仲康时已立国,其地域在楚之北境,建都于南阳之邓林。今邓州市西南30公里的林扒镇,古称“邓林镇,”另有村名邓岗、邓营,这些村镇的命名,或许与古邓国有关,其都城应在今邓州市境内。
入商以后,商王武丁把其叔父分封到了邓地,建立邓国。《路史·后纪九》记载: “初,武丁封叔父于河北蔓,曰蔓侯,有曼氏、蔓氏等,鄾、邓其出也。”《世本》说:高宗武丁“封叔父于河北,是为邓侯,后因氏焉。”就是说武丁叔父曾以蔓为姓,所封邓国也被称为邓蔓或邓曼,宋以后编修的邓姓家谱则称他为曼公。当时的河北包括的范围要比现在大得多,现在的河南地区都在其范围内。
西周时期,邓与周王室之间关系十分密切,《左传·昭公九年》记载东周王朝贵族詹桓伯在同郑国交往中,回忆过去西周全盛时期,提及“巴、濮、楚、邓,吾南土也。”《国语·郑语》也说:“当成周者,南有荆蛮、申、吕、应、邓、陈、蔡、随、唐。”邓国版图被视为周王朝的南部领土。西周初年,成、康之际有周王派孟爵去慰问邓君的记载。北宋时期孝感出土的“安州六器”之一中铭载,昭王南征时派大臣中到邓地视察,说明邓是周王朝南方的要地之一,邓与周王室存在着政治、经济和文化联系。
进入春秋后,郑庄公和楚武王的夫人都是邓氏女,并积极参与国家政事,表现出较高的见识和才能,展示了邓国丰厚的文化底蕴。《春秋·桓公七年》载:“邓侯吾离来朝。”邓侯到鲁进行国事访问,这是一次重大的外交活动,通过访鲁,提高了邓在东周列国中的政治地位。
周桓王十七年(前703年),楚国派往邓国的使者道朔和另一名巴国使者在邓国南境遭到鄾国人袭击,财物被掳,人被诛杀。楚王闻讯大怒,派斗廉率领楚巴联军攻打鄾国。邓国知道后则派了养甥和聃甥率军援助鄾国,爆发了“楚巴与邓之战,” 经过三次进退后,楚巴联军采用前后夹击的战术,打败邓国。这是有文字记载以来发生在邓国最早的一次战争。
15年后,当楚文王率军借道邓国北上攻打申、吕二国时,作为文王舅舅的邓国侯设宴招待了这位实力强大的外甥。这时,邓国以骓甥、聃甥和养甥为代表的一批大夫,极力主张乘机杀掉楚文王。他们认为:“将来灭掉邓国的必定是这个人,如果不果断地杀掉他,到时候君主后悔就来不及了!”然而邓侯却说:“如果这次杀了楚文王,人们会唾弃我的,不吃我祭神所剩余下来的食物了。”大夫们坚持进谏道: “如果邓国一旦被灭掉,邓国的土地和五谷的神灵都得不到祭享,邓侯哪里还会有祭祀余下的东西供给宾客呢?”邓侯固执己见,拒不听取正确意见,结果楚伐申返回的那一年,楚军毫不留情地攻打邓国。周釐王四年邓国终于被楚国灭掉。亡国之后的邓侯子孙和邓国的黎民百姓,为了纪念邓国,便纷纷改姓邓氏。
关于曼姓邓国的都城,有两种说法:一为今河南邓州市;一为今湖北襄樊市北邓城镇。《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在肯定“邓,周国名,曼姓,即今河南邓县”之后,又说:“《汇纂》释列曰:邓国义阳邓县,今湖广襄阳府东北二十里有邓城。《春秋地理考实》邓国,今河南南阳府西南百二十里邓州是也……若襄阳府襄阳县东北二十里之邓城,当时虽仍属邓县,别是一地,为邓国之南鄙(边界地方)。《汇纂》误。”另外在今邓州东南吾离冢村,有吾离冢,被称为“邓州第一冢。”
关于曼姓邓氏的世系,《南阳邓氏族谱》载王羲之撰《源流序》称:
“周官小史,定世系辨昭穆之制,上而君公卿,及士大夫之家,不相越俎。至我国朝挚虞以来,始有谱牒之作。闲尝考魏书所载谱系编,有四海大姓、郡姓、县姓等纪,大都以门第相尚,故魏书九品官人之法,多出于世族大家。而世族之所通显者,则莫如南阳邓氏为最著。粤稽邓氏自商武丁封其季父曼于河北南阳之邓国,遂以国为姓,南阳为郡,分封食采。世袭侯爵。历晃、徽、庆、桓、昆、忠、晖、浩、煦、祀、熹、怡、沛、璧、淳、衡、略,至宣公字吾离,经一十九代。周桓王时,离侯惧楚,与蔡、郑二国交会。以是尊周室而朝服于周,再传尚、粹、明渊,计二十二代。周襄王时,邓被楚灭,失守茅土。……”
由于邓氏的得姓始祖曼,是殷商第十四代君主祖丁的幼子,而殷商的王室,又是黄帝轩辕氏的子姓后裔。因此,邓姓家族属黄帝世系。【原标题:寻根问祖邓姓渊源】
(本文选自李乔著《百家姓书库·邓》,李乔系河南省社科院历史考古研究所姓氏研究专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