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历史传说 >> 浏览相关信息

舜禹行迹方城分封缯氏(之一)

2013/9/25 10:56:08 点击数: 【字体:

 
    当清河岩画天书系列文章刊登后,萦绕心间的一个问题,就是舜禹是否有行迹在方城?清河岩画已扩之柳河、四里店、古庄店,大乘山脉地域,随着众多岩画的发现,大范围还会不会扩大之桐柏山脉、大别山脉、伏牛山脉?限于学识水平也会令人贻笑,承望方家予以批评指正,斗胆试述舜帝,大禹行迹方城分封缯氏。

    一、《尚书》追本求源

    《尚书》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历史文献,都是虞、夏、商、周的几位君王的言论或活动的记录。其中《禹贡》记载大禹治理河流山川的功绩,同时也记载了上古的地理分布情况,是我国最早的地理著作。《尧典》记录舜、皋陶和禹之间的讨论,对历史事实可以在君臣之间的讨论、对话中,清楚再现,有关政治、哲学、天文、地理、刑法等方面的珍贵资料。

    【原文】

    正月上日,受终于文祖。在璇玑玉衡,以齐七政。肆类于上帝,湮于六宗,望于山川,遍于群神。辑五瑞,既月乃日,觐四岳群牧,班瑞于群后。

    岁二月,东巡守。至于岱宗,柴。望秩于山川,肆觐东后。协时月正日:同律度量衡。修五礼、五玉、三帛、二生、一死贽。如五器,卒乃复。五月南巡守,至于南岳,如岱礼。八月西巡守,至于西岳,如初。十有一月朔巡守,至于北岳,如西礼。归,格于艺祖,用特。

    五载一巡守,群后四朝。敷奏以言,明试以功,车服以庸。

    肇十有二州,封十有二山,浚川。

    【译文】

    正月初一,舜在尧的太祖庙接受尧的禅让。他观察了北斗七星,列出了七项政事。于是类祭上帝,洁祭天地四时,望祭山川和群神。他又聚敛了诸侯的五种用作凭信的瑞玉,选定月日,让四岳和各诸侯君主来朝见,然后把用作凭信的瑞玉分发给各位君主。

    这年二月,舜到东方巡视,到达泰山,举行了柴祭。又按尊卑依次望祭山川,然后接受东方诸侯国君主的朝见。协调四季的月份,确定天数,统一音律和度量衡。修正公、侯、伯、子、男朝见天子的五等礼节,以五种瑞玉、三种不同颜色的丝绸、活的羔羊和雁各一只、死野雉一只作为觐见时携带的礼品。而那收回来的五种瑞玉在礼节完毕后赐还给诸侯国君主。五月,舜向南方巡视,到达南岳,所举行的礼节如同巡视泰山之礼。八月,舜向西方巡视,到达西岳,所举行的礼节如同当初巡视泰山之礼。十一月,舜到北方巡视,到达北岳,所举行的礼节如同巡视西岳之礼。回来后,到尧的太祖庙祭祀,用一头公牛作祭品。

    以后,每五年巡视一次,诸侯按所在方位分别在四岳朝见。舜令诸侯逐一述职,陈奏治国见解,有良策则明试其功效,有功劳则以车马、衣服作奖赏。

    从以上可以看出舜王的美德、勤劳、俭朴、以及平定河道,征服水患的壮举。舜王巡视泰山、华山、嵩山、衡山。仅一年时间就巡视完毕,以至对山川河流走向以及治理,谋治在身,方城正处四岳往返之交通要道,舜王南来北往,西去东行。不走栗山,怎能绕道而过?舜王庙是舜王当时的行宫,就不能不说是有力的估证。马克思说一切的神话都源于事实的生活,方城清河舜王行宫、选草种谷的仰天池、舜王奶的手迹,从栗山搬往行宫的石车轮,五女坟的故事,以及舜王行宫上书楹联:尧天舜日    上绍尧下授禹揖让天下,辑五瑞谨四岳文明乾坤;入行宫玉女随身,居栗山行年修炼等故事传说,说明了舜王的功德足迹曾经在栗山踏过,尤其是舜居于虞(河南虞城)他作为虞氏部落长,炎黄联盟首领在位五十年,巡行四方、剪除临敌,在其率大军携娥皇、女英南下征讨时病死苍悟(湖南宁远县)终年100岁,葬在九嶷山,娥皇和女英痛苦不止,泪洒在竹子上,染得斑斑点点,世称“湘妃竹”,舜的弟象闻噩耗,墓前哭泣,顿时变成一大象“象亭”“象山”也是对舜王恩德的纪念。也可以说作为要冲之路的栗山,既是舜王往返治国的必经之路,又是舜王南下北上回故乡的捷径之路。舍此路肯定是舍近求远,我们可从《禹贡》中,依据当时大禹治理河流山川的地理分布,来了解上古的地理概况,也就明白了舜王远涉的足迹在方城的估证。

    二、大禹行迹方城分封缯氏

    皋陶谟

    【原文】

    帝曰:“来,禹!汝亦昌言。”禹拜曰:“都!帝,予何言!予思日孜孜。”皋陶曰:“吁!如何?”禹曰:“洪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昏垫。予乘四载,随山刊木,暨益奏庶鲜食。予决九川距四海,浚畎浍距川。暨稷播,奏庶艰食鲜食。懋迁有无,化居。蒸民乃粒,万邦作攵。”皋陶曰:“俞!师汝昌言。”

    禹曰:“都!帝。慎乃在位。”帝曰:“俞!”禹曰:“安汝止,惟畿惟康。其弼直,惟动丕应。後志以昭受上帝,天其申命用休。”

    帝曰:“吁!臣哉邻哉!令哉臣哉!”

    禹曰:“俞!”

    【译文】

    舜帝说:“来吧,禹!你也谈谈你的治国高见。“禹拜谢说:“啊!帝王,我有什么好说的?我只是想每天努力工作而已。”皋陶说:“呀!怎样努力工作呢?”禹说:“洪水铺天盖地,浩浩荡荡,包围了山顶,淹没了丘陵,百姓被困陷在洪水之中。我乘坐四种运输工具,沿山砍伐树木作为标记,同伯益一起把新杀的鸟兽鱼肉作为食物送给民众。我疏通了九州的河流,让它们一直流到大海,深挖田间水沟,让它们流到大河。同后稷一起播种粮食,把谷物和鸟兽鱼肉送给老百姓。让百姓相互贸易,流通有无,买卖积贮的货物。众民于是安定,各诸侯国开始得以治理。”皋陶说:“好啊!这就是你的高见啊。”

    禹说:“啊!帝王,你要谨慎地对待你所在的职位。”舜帝说:“是啊!”禹说:“安守你的职责,思虑危险之所起和安宁之所生。如果辅臣正直,那么只要你行动,天下就会响应。清净心意,头脑清醒地听候上天命令,上天就会不断地将美好的东西赐给你。”

    舜帝说:“唉!这要依靠辅臣近邻啊!要依靠近邻辅臣啊!”

    禹说:“对啊!”

    禹贡

    【原文】

    禹敷土,随山刊木,奠高山大川。

    【译文】

    禹划分九州土地的边界,沿着山脉砍削树木作为标志,用高山大河确定九州州界。

    【原文】

    西倾、朱圉、鸟鼠至于太华。熊耳、外方、桐柏至于陪尾。

    导蟠冢至于荆山。内方至于大别。岷山之阳至于衡山,过九江至于敷浅原。

    【译文】

    开通西倾山、朱圉山、鸟鼠山、到达华山。又开通了熊耳山、嵩山、桐柏山,到达横尾山。

    开通蟠冢水道到达南方荆山。开通内方山到达大别山。开通岷山的南面到达衡山,经过洞庭湖到达傅阳山。

    1987年曾在南召熊背山上见到过穴联岩画,但当时无意,时至今日岩画天书的发现,联系到大禹治水开通伊水(源出今河南卢氏县的伊水),熊耳山、熊背是不是对黄帝为有熊国号的名称?至桐柏山,后至横尾山的水流去向转而陪尾又称横尾山,(今湖北安陆)尤其是大乘山、桐柏山脉的岩画群发现,以及南召熊背及卢氏的岩画发现,是不是大禹沿山勘验山脉水系的标志呢?而史书均载“随山刊木”,沿山砍伐树木作为标记。而岩画为什么又转而以穴与穴相连、未相连标识呢?

    首先,书载当时洪水泛滥,包围山顶淹没丘陵,百姓只好登山陷于洪涛之中,其原因是冰河雪山受地球瞬间变暖的影响。导致地球洪荒落灾,这种天象影响到西方就有许多希腊的神话、和诺亚方舟等故事的来历,而我们东方的记载有的是河水倒灌,有的是鲧堵禹疏治水说,碰巧的是鲧在上游的堵是堵下游来的海水并无不当,怎奈浩浩荡荡上涌的洪水,当时生产力的低下,怎能抗衡?鲧最后因治水方法不当斩首治罪。而禹接任父亲的职责。乘座四种运输工具,沿山砍伐树木作标记,巡视天下。树木的标志会生长,消失。这为掌握水流走向的大禹带来不便,时间长了,大禹以自己的实践,制定了点穴疏通的岩画图形。凿刻到山顶不论三年巡守或是专职人员都可以依水登山凿穴记载,为天下治水的官吏提供详实的开渠排水洪水分流图,也较好地保持了掌握治水的连续性,为全面治洪疏水打下了基础,穴联岩画是大禹治水科学依据的有力保障。当然,随着地球气候冰山融化得到遏制,气候的正常,天下洪荒渐退,天下灾害平息,民众安居乐业,而大禹三过家门不入的故事,也传遍了神州大地。从《禹贡》、《史记》也可以看出禹身必躬亲,三年巡守天下为一周期。治理后的结果表明大禹治水行迹踏行,在熊耳山、熊背,从伏牛山转踏桐柏山至湖北大别山,穴联岩画在以上山脉发现也是禹王功绩的估证。

    【原文】

    导淮自桐柏,东会于泗、沂,东入于海。

    导渭自鸟鼠同穴,东会于沣,又东会于泾;又东守漆沮,入于河。

    导洛自熊耳,东北,会于涧、澧;又东,会于伊;又东北,入于河。

    【译文】

    从桐柏山开始疏导淮河,向东与泗水、沂水会合,向东流入大海。

    从鸟鼠山开始疏导渭水,向东与沣水会合,又向东与泾水会合,再向东经过漆沮水,流入黄河。

    从熊耳山开始疏导洛水,向东北与涧水、澧水会合;又向东、与伊水会合,再向东北,流入黄河。

    【原文】

    九州攸同:四澳既宅,九山刊旅,九川涤源,九泽既陂,四海会同。六府孔修,庶土交正,底慎财赋,咸则三壤成赋。中邦锡土、姓,“祗台德先,不距朕行。”

    【译文】

    九州从此统一了:四方的土地都可以居住了,九条山脉都治理成功并举行了山祭,九州的河流都彻底疏通,九州的湖泊都修筑了堤防,全国都会同京师,政令整齐划一。掌管中央财政税务的机构都治理得很好,各地方的土地都要征收赋税,同时注意合理收取,要根据土地的上中下三等来制定标准。天子封赐九州之内诸侯国以土地和姓氏“要把敬重我天子之德放在首位,不要违背我天子所施的政教。”

    史记载:禹为姒姓,其后分封,用国为姓,故有夏后氏,有扈氏,有南氏、褒氏、费氏、杞氏、缯氏、辛氏。禹下传之启、太康(仲康)、相、少康,“少康中兴”复国封王之曲列于缯国,曲列是禹的第六代孙,曾子是夏禹第六四代孙,曾宪梓是曾氏的一四四代孙。可见,缯氏先祖上朔当为大禹。而源于方城的曾氏祖根地,与禹王是渊源相联的。而禹王后的分封缯氏在方城。可见这里在大禹王的心目位置是何等重要,窃以为,禹王分封缯氏在方城,无论是治水还是舜王行宫在此,都有联系。【原标题:舜禹行迹方城分封缯氏(之一)】

 

责任编辑:C006文章来源:方城县委统战部 2011-09-27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网 河洛大鼓网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河南农家乐网 中国旅游网 吴氏网 秦氏网 中华舒氏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福客民俗网 文化遗产网 秦腔戏曲网 中国晋剧艺术网 扬州扬剧网 梨园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