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组制图:潘笑天
从“卧冰求鲤”到“教父母学会上网”,传统“二十四孝”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近日,由全国妇联老龄工作协调委员会办公室、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全国心系系列活动组委会共同发布的新版“二十四孝”行动标准正式面世。它,简洁明了,朗朗上口;它,也有争议,探索完善……
新标准亮点多时尚融入文化
比起“埋儿奉母”、“弃官寻母”这些传统的“二十四孝”,新“二十四孝”包含着鲜活的时代元素,比如“教父母学会上网”、“为父母购买合适的保险”等,同时还包括“支持单身父母再婚”等标准,既时尚又不乏人文关怀。
“父母在,不远游”是农耕时代的行孝方式之一。现如今,年轻人在外求学、求职已成常事。江苏省妇联宣传部部长骆凤琴认为,“随着家庭结构的变化,成员流动性不断加强,势必要为‘孝’字注入新的时代内涵。”而“教父母学会上网”,已经成为身处外地的孩子与父母交流的一种流行方式。
身为医生的许琳在天津工作,父母住在湖北老家,平时回家一趟不容易。她非常认可新“二十四孝”中的“教父母学会上网”,她给父母买了平板电脑。“他们只要动动手指就能联系上我们。”许琳认为,这能方便联系,并在一定程度上安慰了他们希望孩子“常回家看看”的心理。
与传统“二十四孝”中“行佣供母”相比,新“二十四孝”中“为父母购买合适的保险”变身为一种时尚的行孝方式。
在银行工作的谷威说,父母年纪大了,养老成为首要问题,“为了给他们以后的生活提供一定的保障,我给他们购买了养老型保险和健康险。”
吕宁是河北一所高校的老师。他认为,“支持单身父母再婚”是对传统观念的突破,是现在单亲家庭子女比较开明的做法。吕先生的父母离异多年,他一直跟着父亲,4年前父亲再婚,现在一家人生活很幸福。
而对于“每周给父母打个电话”、“经常带着爱人、子女回家”这两条,家住北京市朝阳区的王欣表示自己做得很“称职”。“结婚一年多,我每个周末都会去看他们,两三天就会给家里打个电话。”王欣的父母住在北京市海淀区,结婚后,她和丈夫搬到了朝阳区。
另外,新“二十四孝”简单易懂。如“父母的零花钱不能少”是关注父母物质生活,而“仔细聆听父母的往事”、“对父母的爱要说出口”等,则是提醒子女要多关注老年人的精神生活。
在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中,“孝”流传甚广、影响颇深。在传统“二十四孝”的故事中,“卖身葬父”的董永、“扇枕温衾”的黄香和“哭竹生笋”的孟宗均出自孝感。湖北孝感,是全国唯一一个以孝命名,又以孝传名的城市。
新“二十四孝”在传承孝文化的精髓之时,摒弃不合时宜的做法。
老教师刘德佺认为,传统“二十四孝”可以做精神引导,但不具备行动意义,“旧‘二十四孝’的故事,有些是违背人伦道德的,譬如‘埋儿奉母’。”
“新‘二十四孝’继承了传统孝文化的精神,摒弃了其做法。”《十月》杂志副主编顾建平说,“五四”时期,以鲁迅为代表的一些思想家就开始对传统“二十四孝”进行批评和反思,我们对“二十四孝”这个概念应该批判地接受。
倡导情感呵护温暖老龄社会
随着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养老问题日益显现,新“二十四孝”携孝道回归。
日前,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公布的《2011年度中国老龄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指出,截至2011年末,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8499亿,占总人口的比重达13.7%。
民俗学家高友鹏说:“人人都会老,孝道既是对历史和昨天的维护,也是对明天的保障。”
中国老年杂志社执行主编孙晓飞表示,我国现在是未富先老,有机构养老、社区养老和居家养老。“但不管哪种形式,都不影响子女行孝。此外,失能、失独老人问题比较突出,这些都给孝提出了更大的考验。”
在欧洲和日本,“社会化”、“机器化”服务养老非常普遍。伴随我国智能养老、技术养老的进一步发展,未来的养老方式会更加多样。
“在中国,养老还需情感投入,孝必不可少。”《求是》杂志文化编辑部副编审李孝纯说,技术养老可解决老人的生活问题,但满足不了老人情感上的需求。
与此同时,社会上一些“不孝现象”与中国人亘古未变的“重孝情节”背道而驰。新“二十四孝”以一种更亲民的方式推崇着“百善孝为先,孝为百行首”。
当下,子女因赡养费与父母对簿公堂、对父母缺乏关心体谅的现象屡见不鲜。此外,母亲节让学生“洗脚示孝”、成人礼上让孩子“磕头言谢”等,这种“街头秀”式的行孝又大多流于形式。
“新‘二十四孝’不仅可以增强年轻人孝的观念,还可以强化他们的行动。”李孝纯告诉笔者,要通过孝行规范的传递,唤回人们的孝道觉悟,在积极倡导中,让行孝内化为子女的责任践履和情感守候。
“新‘二十四孝’能给我们一个提醒和警示的作用,它的出台非常及时。”顾建平说。
行孝日益多元指南也遇质疑
“新‘二十四孝’标准的发布,是对老人人性化的关怀,行孝不仅是文化问题,也与养老制度安排相关。”孙晓飞认为,它不仅为新时代的人们提供了尽孝的标准,也对国家养老制度的完善提出了新的期许。
近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分组审议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修订草案,除规定“常看望或者问候老年人”外,还新增了“用人单位应当按照有关规定保障赡养人探亲休假的权利”。
为了使新“二十四孝”发挥更大的作用,李孝纯建议,不仅要加大宣传力度,领导干部也要起到一个带头的作用。“年终述职、述廉之外还可以述孝。”
对子女而言,新“二十四孝”的出台已然成为“行孝指南”。
“当新‘二十四孝’的精神深入人心之后,它就能够时时处处指导人们的行为,使孝成为一种公民意识。”顾建平说,把孝敬父母变成一种普遍的价值观,把对老一辈的“孝”变成一种社会的公共道德,才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真谛。
“我们现在需要建立一个与时俱进的‘孝’文化,并不断完善其内容,使之成为一种时尚文化。”孙晓飞认为“教父母学会上网”、“为父母建立‘关爱卡’”等,都是时尚元素的体现。
“我们对‘孝’文化的理解,既要传承又要有创新。”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全国心系系列活动组委会副主任吴玉韶表示,新“二十四孝”行动标准与旧“二十四孝”形成对比,就是想告诉大家,时代的脚步在不断向前迈进。
在新“二十四孝”被广泛认可的同时,也不乏质疑之声。
顾建平认为,新“二十四孝”仍然存在着“举类难尽”的不足,人们行孝方式远不止这24个,“孝”渗透在我们日常生活和潜意识当中,“二十四孝”不足以把孝道都涵盖。
此外,大部分网友感叹,不是自己不孝顺,而是受限于时间、金钱、距离等诸多因素。“我很想回家陪陪父母,但时间不允许。”“80后”云南女孩张意,现在在北京一家餐饮店做服务员。“我的工作一年四季无假期,只有过年有六七天的假,何谈常回家看看啊。”
文化学者、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表示,每个人都会从自己的角度去理解新“二十四孝”。“这个标准的出台能唤醒大家对孝的重视,能提醒我们更好地关心父母,这才是对新‘二十四孝’最好的理解。”【原标题:新“二十四孝”你能“孝”仿几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