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历史传说 >> 浏览相关信息

澶渊之盟的隐秘

2013/7/23 16:13:50 点击数: 【字体:


    按照一贯的粗浅理解,宋朝在军事上是一个比较懦弱的国家。从立国开始,就一门心思要把燕云十六州收过来,为此,宋太宗赵光义把全国能打的将领收罗起来,搞了两次北伐,但都是大败而归,其中一次,逼得赵光义坐着驴车,才逃脱了危险,实在是够惨的。之后又盘算了110余年,虽然心里一直想着这档子事儿,但再不敢有所实质性的举动。终于在公元1120年,艺术家宋徽宗带着宋朝雄起了一次,很可惜,这次不但没搞定燕云十六州,还把黄河上下的大好河山丢个干净。因为燕云十六州,宋朝被砍成了两半。

    可对付在西北高原上的西夏,宋朝也算是使出了全力,和他打了百年,也没打出个结果。要知道,无论从经济实力还是军事装备看,宋朝都没有任何输的理由,按照常规理解,不把西夏从地球上抹去,就是极大的失败。可大家知道,打仗这事儿不是下棋,没啥一定之规,看似强大掌握尖端武器和拥有巨大物质的宋朝,偏偏就是和综合实力相差很大的西夏打成平手。这相当于巴西足球队和某支世界著名的三流球队打成平手一样,巴西队回家时,表情应该、必须是垂头丧气,如吃败仗一样,否则,就很难让人理解了。

    表面上看,宋军遇到强的输,遇到弱的还不赢,在军事上确实不咋地。但说实在,要说宋朝好欺负,也是很不靠谱的。其实,如果算细账,和宋朝对阵的草原民族,也真没少吃亏,好多亏吃的也是相当大的,被宋军抓住机会覆军杀将的战斗也没少出现。要不是宋军没有足够的骑兵,像辽国、西夏和后来的金国这样的国家,在宋朝身上还真占不了任何便宜。而终宋一朝,也不是没有让人敬仰无比的名将,比如,李继隆、杨继业、狄青、吴玠兄弟、岳飞、韩世忠,这些名将放到哪个王朝也都是厉害无比的,毫不逊色任何留名青史的名将。

    在宋朝刚建立的那段时间里,宋朝和辽国打仗,虽然没有达到军事目的,但辽国也没有找宋朝的后账,原因也可能是宋朝虽然最后败了,但也是先胜后败,辽国是领教了宋军威武成色的,不敢追着打,也是害怕把宋朝逼急了,反咬口,把自己要个半死。但辽圣宗耶律隆绪即位后,他的母亲萧燕燕不是一般人,这个在中国历史上和孝庄太后一个级别的太后。从35岁成为寡妇和实际的帝国统治者,经过20多年的苦心经营,终于觉得自己可以找宋朝算一次账了。

    大家知道,在澶州这个地方,宋辽展开了一场决战。之所以不选别的地方,而选择澶州,完全是因为澶州这个城市比较大,宋军主力集聚于此,更关键的是,澶州在黄河以北,距离都城汴梁实在是太近,一旦丢了这个地方,再想守汴梁,底气就不足了。宋辽双方必须在这里见真章。还好,这里的主将是李继隆,是能和辽军战神耶律休哥并驾齐驱的宋军战神。辽军的统帅萧挞凛不知道是哪根筋错乱了,还是低估了宋军武器装备的科技含量了,只带着几十个小兵就跑到前方视察,结果被宋军用堪称远程武器中的“翘楚”床子弩射杀在阵前。主帅冒失,殒命阵前,辽军还没从沮丧中回过神。宋朝那个心怀狐疑的皇帝来到澶州城楼上了,按史书记载,当时宋军的士气一下子就爆棚了。澶州注定成为辽军止步的地界儿。不过,血战没有爆发,在一次决定两国命运的战场上却莫名其妙地飞来了和平鸽。

    大家知道,宋朝在和辽国签下了著名的澶渊之盟。按照一般的理解,根据这个盟约,宋辽军队退回在战争爆发之前的疆界,在疆界两边都不能构筑军事设施,互相直接还有引渡对方罪犯的责任。宋朝则每年必须给辽国“助军旅之费”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在边境开设榷场,开展互市贸易。澶渊之盟之后,两个国家进入了110多年的和平时期。

    当然,看到当时的战场形势,大家认为宋朝是错失了聚歼辽军的大好机会,要知道,在澶州已经集中了宋军的绝对主力和能让士兵发疯作战的皇帝,辽军后方还有很多宋军在死扛不投降,而辽军长途奔袭,主帅还不小心挂了。如果辽军有任何北窜的迹象,宋军一鼓作气掩杀,沿途城市的宋军再出城打劫,很多人相信萧燕燕和儿子就回不了长城以北了,可能成为“耶律德光第二”,死在北返路上。当然被活捉的可能也是很大的。但是,正如黄仁宇所言“只有这力量的平衡才能使澶渊之盟成为可能”,纵观人类战争,敌对双方最后坐下来谈谈,化干戈为玉帛,确实没有不是谁也打不过谁导致的。对于当时的宋辽双方,虽然辽军自有打不下去的难处,可仔细追究起来,宋军其实也有不得已而为之的地方。

    与很多草原民族不同,辽国是一个汉化很深的国家,特别是耶律德光之后,这个国家的性格已经开始“内向”了,根据以往的表现看,如果不是宋朝主动来找茬,辽国是不会像以前的草原民族那样,动用大规模兵力来惹宋朝的,因此,最初的宋辽之战,辽国都是内线作战。按照史书记载,这次长途奔袭之前,萧燕燕太后其实也没打算一举灭掉宋朝,来的时候,左手拿着利剑,右手攥着谈判书。对于宋朝而言,在太宗之后,宋朝的性格也开始“内向”了。两个性格内向的国家动了手,关键时刻才会罢兵言和,应该说,澶渊之盟的出现实属必然。

    说实在的,大家开始没有看好澶渊之盟的前景,以为又是一次一边表面言和、一边磨刀霍霍的誓约。但在以后110年里,宋辽之间尽管摩擦不断,仁宗朝期间,宋朝还增加“岁币”,但再也没有出现撕破脸的举国之战,这还是让很多人出乎意料之外的。其实,说起来,除了两国在军力上始终保持了旗鼓相当的局面外,让澶渊之盟始终有效的更重要原因,应该不是辽国舍不得那些“岁币”,而舍不得两国的贸易。大家知道,在辽国治下已经有很多汉人,与那些除了会打劫外啥都不会的草原民族不一样,这个国家能自己生产很多产品,有能力和宋朝做生意。财大气粗的宋朝可能不会看重辽国那点儿物质,可辽国不能不看重。傍着宋朝这个大款,自己的经济也就有了发展的希望。而如果学草原上的先辈,靠抢劫,能得到多少东西?虽然宋军的进攻能力不算太强,但防守能力可是不能小觑的,一旦开战,辽国得不偿失不说,还会把自己那点家底彻底折腾光。

    但不管怎么看,宋朝的和平都是买来的,尽管对于宋朝而言,掏这点钱,真不算什么,但毕竟是自己掏钱,而别人收益,对此结果确实让人难以下咽。后来,王安石和富弼对宋朝越来越内向的性格不满,指责澶渊之盟之后,国家“忘战去兵”,河北军和京师军“武备皆废”,这个说法在金军杀过来时,被证明是相当对的。这么看的话,澶渊之盟的好处是110多年的和平,罪过是110多年后的国家被灭。大概因为宋朝始终觉得自己是吃亏的,宋徽宗才会理直气壮地撕破百年合约,扶持女真人,在辽国被金国打的无处可逃时,挥兵北上,当时,辽国的使臣在宋朝北伐军统帅童贯面前痛哭流涕,念叨百年合约毁于一旦,他得到的是轻蔑的一笑。【原标题:澶渊之盟的隐秘】

 

责任编辑:C006文章来源:信息时报 2013-07-22 作者:王文剑
0
下一条:没有了上一条:《澶渊之盟》的货币战争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新浪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