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儿歌中,孝顺儿歌占的比例较大,豫西地区此类儿歌的特点是正话反说,以警示的语气提醒小儿。
孝顺儿歌,在豫西传统儿歌中占的比例较大。
前天,在涧西居住的82岁老人史淑玲,给记者打来电话,说她看了《经典洛阳》刊登的这些儿歌后,觉得很有意思。小时候她在李楼乡生活,接触过很多儿歌,后来她到洛阳老城当教师,收集记录了100多首洛阳儿歌。她说,洛阳有很多孝顺儿歌,是专门教育小孩孝顺老人的。她在电话里背了一首儿歌,名字叫《恶老雕》:“恶老雕,转磨道,给老娘捎个鸡抵脑。恶老雕,转厦子,给老娘捎个鸡爪子。恶老雕,转上房,给老娘捎个鸡翅膀。恶老雕,飞呀飞,给老娘捎个鸡大腿。恶老雕,虽是鸟,不见老娘到处找。飞禽还知孝顺娘,比那忤逆儿子还要强!”
据史老太太回忆,她五六岁的时候就开始学唱《恶老雕》,村里的小伙伴也都唱,但不懂其中的意思,就问大人:“恶老雕为啥给娘捎鸡腿?”大人回答:“它小时候不会飞,找不到东西吃,大恶老雕就找东西喂它,现在它长大了,飞回来孝顺爹娘哩!”于是小孩子们就说:“俺长大了也孝顺爹娘,给爹娘买好吃的!”
这就是孝道教育,最朴实,最现实,最通俗,也最明白。顺带解读一下“转厦子”,是说到厦子房里面去。豫西称厢房为“厦子”,“转”在这里不做转悠讲,而是有意识的猎食行为。恶老雕是一种猛禽,吃老鼠也吃小鸡,很凶猛,记得幼时在农村,小孩子都有个重要任务,就是拿根棍子,坐在庭院里防备恶老雕下来抓小鸡。有一次,我拿了一根竹竿坐在院子里,看护小鸡们在院里觅食,突然,一只恶老雕从空中掠下,一下子就把一只鸡娃抓走了,动作快如闪电,情形十分骇人,若非亲眼所见,还真不敢相信。
人们为啥让恶老雕入歌呢?因为凡是儿歌,绝不会拿陌生的动物打比喻,过去生态环境好,人们能常看到恶老雕,如今50岁以上的人,也都知道恶老雕这种猛禽。《智取威虎山》中有坐山雕,豫剧中七品芝麻官曾唱“小鸡娃我要斗一斗恶老雕”,所以过去的儿歌,爱拿恶老雕做教材。
而随着生态环境被破坏,连恶老雕这样的猛禽也消失得差不多了,难以看到了。因此,如今的儿歌,一般不拿它来比喻,而多拿现代的东西来填充。一次,我来到一个镇子里,看到俩男孩在嬉戏打闹,兴奋地吆喝:“你打我,我不怕!我去北京找我爸。我爸拿着机关枪,照你屁股打三枪!”又喊道:“你妈的头,像皮球,一脚踢到百货大楼。百货大楼卖皮球,卖的就是你妈的头!”
显然,这是新编儿歌,其中一首提到了爸爸,一首提到了妈妈,但都没有孝顺、尊敬长辈的内涵,格调也没有传统儿歌健康。请看传统儿歌《孝爹娘》:“九月菊花颜色黄,儿女成人想爹娘。对待老人知孝敬,不要叫人说短长。有饭就让爹娘吃,何用死后摆供飨。有衣就让爹娘穿,胜似死后泪汪汪。活着吃根芝麻糖,胜过死后祭猪羊。”
再看这首《小枣花》:“小枣花,一点红,娘养闺女一条龙。吃娘奶,摘娘心,缝对花鞋报娘恩。”再看《咪咪猫上高桥》:“咪咪猫,上高桥。高桥塌,砸住它妈。小咪咪救它妈,翘起尾巴把桥搭。”
这都是正面教育,主题明确,目的是让小孩知道孝顺爹娘!
下面这首儿歌是通过劳动,从侧面让小孩子体味“行孝顺”的快乐:“小板凳儿,四条腿儿,我给奶奶嗑瓜子儿。奶奶嫌我磕得脏,我给奶奶煮面汤。奶奶嫌我煮得硬,我给奶奶剥花生。奶奶嫌我剥得慢,我给奶奶煮米饭。大米饭,香喷喷,奶奶夸我真孝顺!”
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豫西儿歌在培养孩子时也经常夸奖。但有些儿歌偏偏不夸,不但不夸,而且埋怨,这种埋怨,却是令人愉快的,实际上还是夸:“小板凳,疙料料,我给奶奶逮虼蚤。 虼蚤蹦,我也蹦,奶奶说俺不中用。”
其中的“疙料料”,是说板凳的用材不太好,弯弯曲曲的,不顺溜。本来,“我给奶奶逮虼蚤”是勤快、孝顺的表现,但虼蚤乱蹦,总逮不住,急得我也乱蹦,奶奶就说“俺”不中用,看似批评,实则夸奖,夸小孩子活泼可爱。
有时,儿歌会以生活中的反面教材,警示儿童勿学忤逆子。其中仅经典名歌《花喜鹊》,在豫西就有五个版本。其一:“花喜鹊,尾(音衣)巴长,娶了媳妇忘了娘。把娘背到山沟里,媳妇背到被窝里。烙油馍,卷砂糖,呼噜呼噜喝面汤。吃完馍,喝完汤,这才想起他的娘。跑到山后看他娘,他娘变了个屎壳郎。”
其二:“小喜鹊,尾巴长,娶了媳妇忘了娘。娘说想吃糖烧饼,他说过得啥光景?媳妇想吃孟津梨,赶快买来尝新奇!拍拍良心问一问,几十年前谁生你?”
其三:“麻野鹊(偃师方言读做“麻衣翘”),尾巴长,娶了媳妇忘了娘。老娘背到寥地里,媳妇背到炕头上。老娘踩到脚底下,媳妇捧到手心上。不是老娘生养你,娃子你能从天降?”
其四:“花喜鹊,尾巴长,娶了媳妇忘了娘。媳妇吃哩白米饭,老娘吃哩老粗糠。媳妇捧到手心上,老娘冷落在一旁。不是老娘生养你,娃子你能从天降?”
其五:“花喜鹊,尾巴长,娶了媳妇忘了娘。把娘背到粪堆上,媳妇抱在热炕上。娘啊娘,你别生气。粪堆上,有热气。风又凉,不闷气,比那热炕上强着哩……”【原标题:豫西儿歌中的孝顺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