谜语儿歌的特点是让孩子去猜儿歌所描述的事物,篇幅短小,耐人寻味,可锻炼儿童的智力。
谜语儿歌,豫西地区常见,存量较大。尤其是农村孩子,接触这类儿歌最多。日常生活用品、劳动工具都可编成谜语,让小孩子去猜。
过去人们饮用井水,井口有辘轳,安装在井架上,如果描述一下,就是在轴上安一个中空的圆木头,直径30多厘米,长度约40厘米,两头用铁圈套固定住,再安一个摇把,这就是辘轳了。辘轳上缠绕井绳,绳头挂水桶,收放自如,可以打水。
小孩子跟随大人去打水(豫西称“担水”),大人会说:“奇怪奇怪真奇怪,肠子长在肚皮外。这是啥?”因为已经走近辘轳,小孩会很快猜出谜底“辘轳”。回来的路上,大人挑着水在前面走,由于负重,脚步翻飞,走得很快,又问:“一对鸽子就地飞,白日饱,黑地饥。这是啥?”小孩子知道,这是在说“鞋”。
这些谜语来自生活,说过一次,小孩子就记住了,效果非常好。到了晚上,点亮煤油灯,大人会说:“一疙瘩铁拳头大,三间屋子盛不下”,小孩子知道这是说煤油灯,煤油灯只有拳头大小,但灯光三间屋子也盛不下,比喻很贴切。过去,农人远离报纸、电视,但并未远离文化,农人有非凡的想象力和整合能力,能把常见事物编成儿歌,就是小孩子吃奶也有谜语儿歌:“一棵树,结俩梨,小孩看着干着急。”晚上睡觉,看见床铺,也有谜语儿歌:“四根棍,顶簸箕,大人娃子都上去。”看见窗户,说:“四四方方一座城,鸡不叫,它就明。”看见织布机,说:“远看一座庙,近看走不到,脚打莲花板,手打莲花落。”看见箩头,说:“一个盆儿,四个门儿。”看见扫帚,说:“从小青,长大黄,束着腰,靠着墙。”看见犁,说:“弯弯树,弯弯材,弯弯树上挂金牌。虽说我不是好材料,能把地皮翻过来。”
这些儿歌,运用简洁的文字抓住事物特征,使儿童认识到事物的本质属性,譬如上面说的扫帚,现代版的谜语儿歌就很直白:“不怕身上脏,墙角把身藏,出来走一走,地面光又光。”仔细比较一下,这则扫帚谜语不准确,因为用它形容拖把也可以。而“从小青,长大黄,束着腰,靠着墙”的描述就准确得多,因为扫帚所用的材料是高粱秸及高粱穗,这东西在生长期是青色的,成熟后是黄色的,捆绑为扫帚时必须束腰,扫完了地,要靠墙摆放。儿童通过这短短四句话,便知道扫帚的来历了,还联想到高粱这种农作物,并弄懂了制作过程以及扫帚用完后该怎样放置。
过去的扫帚谜语,还有一个版本,表达很含蓄:“一物不才,比客先来。客来它不见,客走又出来。”小孩子弄懂了这个谜语,同时也会知道客人到来之前,应该拿扫帚把地面扫干净,与客人见面前,应该把扫帚放在角落里,尽量不让客人看到,因为扫帚毕竟是扫垃圾的,不雅观。我如今整理旧儿歌,越发认识到其珍贵:这些儿歌蕴含着做人的道理,会启发小孩懂礼貌、讲卫生、爱劳动。
谜语是一种传统文化,谜语儿歌是儿童最好的启蒙教材,过去的小孩子经常猜谜语,经常说谜语儿歌,而现在的小孩子,经常猜脑筋急转弯,比如,谜面:冰变成水最快的方法是什么?谜底:去掉那两个点儿。谜面:哪儿的海不产鱼?谜底:辞海。谜面:为什么女人穿高跟鞋后,就代表她快结婚了?谜底:因为穿高跟鞋走得慢,容易被男人追上。谜面:换心手术失败,医生问快要断气的病人有什么遗言要交代,猜他会说什么?谜底:其实你不懂我的心。谜面:为什么先看见闪电后听到雷声?谜底:因为眼睛在前,耳朵在后。谜面:老人早上刷牙时,一边刷牙,一边大声唱歌,是怎么做到的?谜底:他刷的是假牙。谜面:为什么松鼠可以跳得比树高?谜底:因为树不会跳。
这些脑筋急转弯,只有在看到答案后,才觉得有点道理,其本身没有什么逻辑性,而且答案可以有多个,不能训练儿童的正常思维,只能逗人发笑。其中也有深层次开发智力的,譬如最经典的脑筋急转弯:“米的妈妈是谁?米的爸爸是谁?米的外婆是谁?米的外公是谁?”答案:米的妈妈是花,因为花生米;米的爸爸是蝶,因为蝶恋花;米的外婆是妙笔,因为妙笔生花;米的外公是爆米花,因为他既抱过米也抱过花。
这些东西,如今的小孩感兴趣,至于为啥感兴趣,并不是这些“急转弯”转得多么科学,而是小孩对恶作剧的东西感兴趣,平时,他们被常规作业训练得烦烦的,容易产生逆反心理,遇到这些新奇的东西,自然会一时新奇,但不会长久感兴趣。
而传统谜语儿歌,由于符合事物发展规律,最终会受到孩子们欢迎。像这首《羊》:“年纪并不大,胡子一大把;不论遇见谁,总爱喊妈妈。”《雨》:“千条线,万条线,掉到水里看不见。”《红萝卜》:“红公鸡,绿尾巴,一头扎在地底下。”诸如此类等等,至今传唱不衰。【原标题:新旧谜语儿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