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儿歌中也有数字歌,但这种数字歌往往比较枯燥。譬如,记者看见几个女孩在跳皮筋,边跳边说:“二五六,二五七,二八二九三十一,三五六,三五七,三八三九四十一……九五六,九五七,九八九九一百一。”就这样一路念下去,只是听起来押韵和上口,有个节奏而已,没有多少实际意义。
传统儿歌就不一样了,用的是最简单的数字,表达却非常形象。譬如在偃师、孟津等地,就有这样一首儿歌:“一抓金,二抓银,三抓不笑是好人。”抓什么呢?抓痒痒呗。记者是巩义人,此地历史上长期归属洛阳,地域上归属豫西。记得小时候,大人常为小儿抓痒痒,抓的时候念的就是这首儿歌,1、2、3这3个数字小儿就是这样学会的。
豫西儿歌有个重要特点,即大人和孩子在念唱时融入动作,动作指向明确,彼此进行互动,旨在让人快乐。譬如大人们在念这首儿歌时,要用五个手指甲,轻轻抓挠小孩的膝盖,“一抓金”时稍轻,“二抓银”时稍重,“三抓不笑是好人”时要晃动,这时候,小儿被抓得很痒,但竭力忍着,憋住了笑,大人则故意在“三抓”时百般挑逗,终于把小儿逗笑了。
所以说,传统儿歌里有成年人的音符,成年人为了儿歌快乐地付出,快乐地参与,使“教与学”显得非常和谐,效果非常明显,格调非常健康。传统儿歌还能抓住儿童的特点,挑其最熟悉的事物与数字结合:“大兔子有病二兔子慌,三兔子忙着烧药汤,四兔子去撕布,五兔子去打墓,六兔子抬,七兔子埋,八兔子哭得起不来,九兔子问它哭啥哩?十兔子说,咱家死了个兔乖乖!”
当代儿歌中,也有“小白兔,白又白,爱吃萝卜和青菜,蹦蹦跳跳真可爱”这样的句子,同样抓住了儿童喜欢小白兔的特点。可是,实事求是地说,当代儿歌描情状物都过于笼统,没有传统儿歌形象。譬如上面那首老儿歌,名字叫做《十兔子》,虽是教儿童学数字,却写得颇有意趣,几只兔子分工明确,哪里是为兔子办丧事呀,分明是让儿童知晓乡间丧葬礼俗。
还有一首儿歌《小松鼠》,这样唱道:“一二三四五,上山打老虎,老虎找不着,找到小松鼠。松鼠有几个?让我数一数!数来又数去,一二三四五。”这是让儿童学1、2、3、4、5这5个数字。
“一只蛤蟆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扑通一声跳下水;两只蛤蟆两张嘴,四只眼睛八条腿,扑通扑通跳下水;三只蛤蟆三张嘴,六只眼睛十二条腿,扑通扑通扑通跳下水。”这是教小儿认识复合数字,一只、两只、三只蛤蟆身上的嘴、眼睛和腿必须对上数,尤其是最后跳水的声响,一只蛤蟆是一声“扑通”,两只蛤蟆是两个“扑通”,三只蛤蟆就该是三声“扑通”了,若小儿少说了一个“扑通”,就会被立即纠正过来。
河南电视台曾做过一期节目,让老太太们在“六一”这天为小儿唱传统儿歌,其中一位来自鹿邑县的老太太唱了一曲《蚂蚱精》,歌曲很长,歌词很生动。其实她唱的《蚂蚱精》便流传于豫西地区,巩义、偃师、孟津都有不同的版本,其中一个版本为:“蚂蚱精,蚂蚱精,蚂蚱本是土里生,一只蚂蚱生了病,两只蚂蚱请医生。请来三个花豆娘,身上披着几点红。四服草药治不好,五棵苗下丧了生。蚰子唧唧去报丧,蛤蟆呱呱来哭灵。六只刺猬去打墓,七只蜘蛛扯灵棚。磕头虫儿来吊孝,萤火虫来打灯笼。老苍蝇嗡嗡把经念,一群鬼蚰子来守灵。壳泡虫爬着来祭奠,一群蟋蟀吹着笙。扑打蛾儿来罗面,牛屎壳郎把馍蒸。知了哭得肿着眼,兔子哭得眼猩红。两只蚰蜒来扶祭,湿湿虫跑来扫卫生。蝎子忙着去夹菜,棺材头坐着俩蜈蚣。四条青蛇当龙杠,八只螳螂去抬灵。送葬送到邙山上,一群蚊子哭嘤嘤。蚂蚱蚂蚱你去吧,一群儿女已长成!往后你就闭上嘴,青菜黄瓜你吃不成!”儿童学唱这首儿歌,既学习了数字,又认识了动物,真是收获颇丰。【原标题:豫西儿歌中的数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