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历史传说 >> 浏览相关信息

“期思怀古之‘史上第一清官’系列”之二 奉职循理主政业绩(2)

2013/7/9 16:50:29 点击数: 【字体:

  国家久乱思定,当其时,孙叔敖出任令尹。从《史记》的记载看,孙叔敖在任期间展现了杰出的执政才能。司马迁对他的记述,概括起来就一个字:“顺”。

  楚国山地众多,林木资源非常丰富,这是富国富民的自然优势。秋冬两季干燥,孙叔敖鼓励人们进山采伐林木,到了春夏季节,降雨增加,滚滚河水流出山谷,便借机将木材运出。顺应季节特点,“各得其所便,民皆乐其生”。

  当时楚国的钱币叫“蚁鼻钱”,轻巧灵便,庄王却认为这种钱太轻,下令改小币为大币。这个政令很“别扭”:“蚁鼻钱”通行多年,人们用得十分顺手,突然更换货币,引发巨大的交易混乱,价钱没法定,债务没法算,生意没法做。两三个月后,混乱有增无减,很多商人干脆关门歇业,市场变得非常萧条。这是楚国“一把手”的失误,谁出来说话,必然伤及庄王自尊,但如果没人喊停,继续勉强执行新币制,很可能引发更大的社会问题。这时孙叔敖站了出来,提出立即恢复旧币制。年轻的庄王大度地收起自尊,同意了这个建议,“下令三日而市复如故”。

  楚国的民俗是爱坐矮车,但庄王认为矮车设计不合理,不能充分发挥马的力量,因此想下令把矮车改高。孙叔敖说:“政令屡出,使百姓无所适从,这不好。如果您一定想把车改高,臣请求让闾巷加高门限。乘车人都是有身份的君子,他们不能为过门限频繁下车,自然就会把车的底座造高了。”有了改币制的教训,这次庄王接受了建议,不再动用强制命令解决问题。门限的小小变化,果然带来了预期的社会效果,人们陆续改用高车,过了半年,谁再坐矮车,会被看成“土老帽儿”。

  《史记》所记载的孙叔敖事迹,都不是轰轰烈烈的大事,但在当时的影响,很可能超过那些轰轰烈烈的大事。这些事都体现了孙叔敖的施政特色:讲究一个“顺”字,“顺”就是求真务实,就是顺应事理,就是顺势而为,所有事情顺着劲儿来,不折腾。

  听翟鸿遷教授讲课,有句话说得很是在理:人关键看在啥位置。一尊佛像,雕刻得再好,放在庙门后面也没人理,往台子上一放,雕刻得再不好,大家都拜。孙叔敖素有声望,又做了令尹,国人瞩目,他不折腾,大家也就都不折腾,如司马迁所说,“此不教而民从其化,近者视而效之,远者四面望而法之”。身边的人仿效他,这些人再影响更多的人,所以孙叔敖凡事讲“顺”,整个楚国也就“顺了”。

  司马迁记述道,“(孙叔敖)施教导民,上下和合,世俗盛美,政缓禁止,吏无奸邪,盗贼不起”。不经意间,他就理顺了楚国的行政体系。于是司马迁感慨道,奉公尽职顺应事理,“亦可以为治”,何必非要严刑峻法、威严十足?

  按照司马迁的说法,孙叔敖对于令尹的职务,看得也非常开。让他为令尹,他毫不沾沾自喜,被免职也没有一丝懊悔。因为他认为,当上令尹,是因为自己有足够的才智和实力;离开相位,那也不是自己有过错。这个人的一生,似乎都在追求水到渠成、瓜熟蒂落的境界,都如风行水上自然成纹般潇洒。顺便联想一下,春秋中期的政治家孙叔敖,对于后来的楚国哲人老子,或许有着实质性的影响。

  孙叔敖的人生哲学,大概来自于他丰富的水利实践。治水必须根据地理条件因势利导,不可强求,容不得任何主观臆想,顺势而为才能无往不利。在治水中感悟的道理、养成的思维模式,或许正是他成为杰出政治家的重要条件。而作为政治家,孙叔敖治理楚国的最大贡献,也在于兴修诸多大型水利工程。

  兴修水利奠定霸业根基

  楚国是个山地广阔、河流纵横的大国,不少地方低洼易涝,又有不少地方需要灌溉,水旱灾害频繁发生。庄王三年,楚国就曾遭遇一次大灾,大饥荒波及全国,原来被楚征服的庸国(今湖北竹山县西南)率领群蛮、百濮等周边民族乘机反叛。当时楚国形势十分紧张,有人甚至提议迁都避祸。庄王果断决定出兵平叛,他“振廪同食”,把仓库底儿都倒腾出来,自己与士兵吃同样的伙食。战争之初,楚军失利,庄王使出骄兵之计,麻痹庸人,才最终慑服群蛮、灭掉庸国。这次战事,楚国经受住考验,稳定了“后院”,但水旱灾害不除,楚国永远潜藏着隐患。

  大约就在庄王三年的大灾荒之后,孙叔敖在期思兴建期思陂。这项水利工程充分利用自然条件,有渠有陂,引水入渠,由渠入陂,开陂灌田,形成了一个“长藤结瓜”式的灌溉体系,旱能灌溉涝能排,大大改善了期思一带的农业生产条件,很大程度地减轻自然灾害的影响,每年粮食产量都很稳定,后来号称“百里不求天”。正是这一水利工程效果卓著,孙叔敖才赢得了广泛的声望,《淮南子》说:“孙叔敖决期思之水,而灌雩娄之野,庄王知其可以为令尹也。”

  出任令尹后,孙叔敖的重要使命,就是推动兴修大型水利工程建设。有文献记载,如今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安丰塘(位于安徽寿县,古称芍陂),就是当时孙叔敖主持兴修的。

  据介绍,当时寿县一带是楚国的北疆,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这里处于大别山北麓余脉,每逢夏秋雨季,山洪暴发,形成涝灾;雨少时又常常出现旱灾。孙叔敖根据这里的地形特点,组织十万人修建工程,在洼地开挖大塘,将三面山地的溪流汇集其中。这个水塘修建五个水门,以石质闸门控制水量,“水涨则开门以疏之,水消则闭门以蓄之”,不仅天旱有水灌田,而且还可避免水多洪涝成灾。这个水利工程设计合理,规模巨大,《水经·肥水注》记载,“芍陂周一百二十里许”,如此大的水塘,所能灌溉的田地面积也很惊人,史称“灌田万顷”。芍陂的兴建,使寿县一带成为楚国北疆的重要粮仓,为楚国用兵中原提供了有利条件。

  后来,楚国郢都被秦国攻占,楚考烈王把都城迁到这里,其中固然有军事上的考虑,更是由于芍陂使这里具有了重要的经济地位。经过历代的整治,芍陂一直发挥着巨大作用。《后汉书·王景传》说,“(庐江)郡界有楚相孙叔敖所起芍陂稻田,景乃驱率吏民,修起芜废,教用犁耕,由是垦辟倍多,境内丰给”。东晋时因灌区连年丰收,遂改名为“安丰塘”。如今,安丰塘仍是淠史杭灌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灌溉面积有60余万亩,兼具防洪、除涝、灌溉、水产、航运等综合效应。为了纪念孙叔敖的功绩,安丰塘北自古就修建有孙叔敖祠,北宋时,王安石来此游览,写下“楚相祠堂仍好在”的诗句,经历代整修,时至今日,该祠“仍好在”。

  孙叔敖主持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不止芍陂。《史记集解》说,“或曰孙叔敖激沮水作云梦大泽之池也”。此项工程当在沮、漳水下游,后人称之为云梦通渠(亦称楚渠),该渠不仅沟通江汉之间航运,且可灌溉两岸农田,对以郢都为中心的农业水利灌溉带来极大方便。另外,《七国考·楚食货》记载,“孙叔敖为楚相,截汝坟之水,作塘以溉田,民获其利”。按照这样的记载,楚国南方的沮漳水流域,北方的汝水流域,都兴建了水利工程,形成了南、北灌溉网络。《绎史·孙叔敖碑》说:“宣导川谷,陂障源泉,灌溉沃泽,堤防湖浦,以为池沼,钟天地之美,收九泽之利,以殷润国家,家富人喜。”可见,在孙叔敖的倡导和努力下,楚国各地普遍修筑水利工程,农业生产蒸蒸日上。

  楚庄王给孙叔敖一个机会,孙叔敖还庄王一个惊喜。孙叔敖勤于职守,“日夜不息”,所兴建水利工程既消除了农业隐患,又大幅提高了综合国力,所有这些,无疑为楚庄王争霸中原、楚国走向巅峰奠定了物质基础。对于孙叔敖与楚庄王霸业的关系,古人早有确评,《吕氏春秋》说,“(孙叔敖)使庄王功绩著乎竹帛,传乎后世”。《淮南子》则说,“楚庄王专任孙叔敖而霸”。

  有专家指出,孙叔敖主持兴建的水利工程,比引漳十二渠早200年左右,比都江堰、郑国渠早300多年,对中国古代大型水利工程建设,有着深刻的影响。

  在楚国迈向鼎盛的过程中,孙叔敖还展现了杰出的军事才能。公元前597年,城濮之战后35年,孙叔敖出任令尹后约八年,楚国积聚了足够的能量,再度北上与晋国争锋,双方在今郑州西北的?地爆发了一场大战。这一次,楚国人做对了所有的事情,而晋国人犯下了一系列的错误,胜负之势倒转。失败的晋国丧失长达数十年的霸主地位,获胜的楚国则称雄中原,号令诸侯,为天下之霸主。当时,负责训练楚军,并在?之战中肩负统帅职责的,就是孙叔敖。

  期思虽然是个小镇,但镇上的路名却别有特色,“蒋城大道”、“楚相大道”、“孙叔敖路”等都颇有气派,这些路名,是小镇对悠久历史的怀念。图为与期思镇政府,也就是孙叔敖庙故地相对的孙叔敖路。【原标题:‘史上第一清官’系列”之二 奉职循理主政业绩】

 

责任编辑:C006文章来源:大河网 2009-01-14 作者:姚伟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新浪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