敲起锣鼓舞起龙,骑上毛驴划旱船,民间文艺展演图的就是乐。
正月十五闹元宵,怎么闹?在郑州,多种民间艺术形式依然有着独特的感染力,郑州市惠济区长兴路街道办事处王砦村的“民间故事队”,是其中的一个缩影。
每年元宵节前,该村很多男女老少,都期待着看“民间故事队”的表演。平时各忙各的30多位村民,换上戏装,戴上憨态可掬的面具耍乐,为让更多人加入,进而改编剧情,在主角周围增加角色,添置“毛驴”、旱船等道具,玩得越来越热闹……
混搭的“民间故事队”
原来是在演故事
“喜庆的锣鼓敲起来!闹元宵喽!”前天上午9时,郑州市惠济区长兴路街道办事处“元宵节民间艺术表演大赛”在省体育中心南门广场举行,锣鼓喧天的广场上,参加表演的21支民间艺术表演队伍700多人,带来舞龙、扭秧歌、抖空竹、戏曲等多种精彩表演。
这边,六七十名大妈挑着花篮、舞着彩扇扭秧歌,个个笑开了花;那边,女子舞龙队伴随着锣鼓声把青、红两条长龙舞得风生水起,上下翻飞……不过,30人的“民间故事队”带来的表演,让很多人只看热闹看不出门道:各种装扮的人混搭,有骑驴的,有划旱船的,连唐僧师徒四个也来了……演的是啥?经过现场工作人员讲解,才知道这是在讲述民间流传的“大头和尚刘翠妞”的故事。随着情节不断推进,“演员”轮换登场,完整演完大致需要90分钟。
最终,经过现场评比,“民间故事队”的表演在21支表演队伍中脱颖而出,荣获一等奖。
故事不断改编
“女一号”谁都能演
“这种民间故事表演,我从小就看,嫁到王砦的20多年也年年都演。”昨天上午,在一个存放着多种道具的房间,王砦村相关负责人马东红笑着说,70多岁的老人也会跟着扭,大家也都喜欢看,一同乐和。
她说,上辈人玩时只有七八个人物,比较简单,如今,故事不断改编,角色越来越多,道具也花样翻新,很多年轻人也积极参与,最多时跟着扭的人有100多。
“就为图个乐。”居民杨焕敏、付芝美说,演出全靠即兴发挥。而且,“女一号”等角色并不固定,谁都能演,有人演得不到位,周围的人还会帮忙“捣乱”。
兴隆铺路王砦村一组的居住小区,有间仓库,放着20多种演出行头。“我骑驴骑了20多年。”75岁的孟书凤老人笑着说,每年正月十月前,大家一起演“民间故事”,逗乐更多村民,已成为村里的传统文艺项目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