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许慎的说法,龙在春分的时候要飞上天空。这时候,想象力就发挥了作用,龙从睡梦中醒来蓄势待飞,飞之前总得看看方向吧,看方向总得抬头吧。另外,按照人们的生活习惯,启程要定个好日子。农历二月二是个标准的双日子,又在春分前后,所以就“二月二龙抬头”了,而且称二月二为“龙头节”或“春龙节”,民间则直称“二月二”。
许慎之后,也有很多人知道龙是不存在的,但又不好意思驳许慎的面子,就出来打圆场:许慎所解释的龙,并非指真的龙,而是比喻天空中星宿的变化。古人把天上的星辰分为二十八宿,东西南北各七宿,东方的七宿分别叫角、亢、氐、房、心、尾、箕,称“东方苍龙”,其中角宿是龙头。在冬季,苍龙七宿都隐没在地平线下,到了二月初,角宿在黄昏时候就从东方地平线上出现了,故称“龙抬头”。
龙抬头就抬呗,和人剃头有什么关系?这还得从正月里的一个习俗说起。民间传说:正月剃头,外甥死舅。
果真如此,世上就少了许多麻烦。对于那些大奸大恶之人,没有必要大动干戈,只需逮住他外甥,在正月里往理发店一送,问题就解决了;另外,舅舅可不敢过分得罪外甥,否则,外甥在正月里花上几块钱,舅舅家就得办丧事。
其实,正月剃头和外甥死舅没有任何因果关系,正月不理发,仅仅是一种风俗而已。相传,很久以前有个穷理发匠,他和舅舅的关系非常好,给舅舅拜年时,却总是拿不出像样的礼物。于是,理发匠串亲戚时就带上理发工具,精心地给舅舅剃头刮脸,也算是送上了一份礼物。舅舅非常理解外甥的一片孝心,每逢春节,专等外甥来拜年时让外甥给他理发。后来,舅舅去世了,理发匠一到春节就会想起死去的舅舅,给别人理发时,精力集中不起来。理发是件持刀弄剪的活儿,稍一分心,就可能在顾客脸上开个小口子。顾客不满意,就责怪理发匠并问其原因。理发匠说:“思舅。”于是,人们在正月里就不敢找这个理发匠理发了,因为“思”和“死”谐音,人们就把不理发的原因讹传为“死舅”。
还有一种说法,似乎还有历史根据。清军入关后,为彻底摧毁汉人的意志,颁布了“剃发易服”令,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又特别推出了“剃发令”,强迫人们留满族的发型:把前颅的头发剃光,把后脑的头发编成一条长辫垂下。现在,理发是再平常不过的事了,但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理发却是一场征服与反征服的政治战争。汉人引经据典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统治者不吃这一套,发出了“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警告。这一警告虽然吓倒了许多人,但是也激起了一些人的强烈反抗。特别是江南士子,喊出了“头可断,发不可剃”的口号。剃头这样的小事也就升华成了两种文化的冲突。江苏嘉定一带的百姓,因反对“剃发令”揭竿而起。但胳膊最终拧不过大腿,“嘉定三屠”之后,硬抗转入软磨,人们以“正月不剃头”来表达对清朝的不满和对明朝的思念,意为“思旧”,为了掩人耳目,诈称“死舅”。不用说,久而久之,也讹传为“正月剃头,外甥死舅”了。
明清早已成为历史,剃头、留发那档子事也早告一段落了,但“正月不剃头”演变成了风俗。“有钱无钱,剃头过年”。春节前剃头之后,到了二月二,已经一个多月,正是需要剃头的时候。另外,在龙抬头的日子里剃头,叫“剃龙头”,加个“龙”字在里面,非常吉利。剃了龙头,在新的一年里,就能够抬起头来做人。既然寓意这么好,为什么不去剃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