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平冶铁铸剑介绍
2014/12/16 9:39:46 点击数:
【字体:大 中 小】
西平棠溪是我国古代四大冶铁中心之一和天下第一兵工基地。其冶铁铸剑历史悠久,渊源流长。棠溪宝剑早在2700多年前的西周时代就已出现,西平春秋属楚,战国归韩,西平棠溪在西平县城西南50公里处的酒店乡,地处伏牛山系余脉,这里铁矿资源相当丰富,早在春秋时代,就有了冶铁业。据《中国通史简编》记载:“公元前513年间,晋国的赵鞅、荀寅在西平的汝水之滨筑城,用铁铸出480周斤(110公斤)的刑鼎”。至战国时,这里的冶铁业非常发达和繁荣,引起官府高度重视,历代设置铁官,由专人管理。《水经注》中说:“西平,县出名金,古有铁官”。
棠溪的铸剑业是与当地的冶铁业相伴而生的,棠溪因铸剑而独有盛名,大量历史典籍均有明确记载。《辞源》:“棠溪,春秋楚地名,战国属韩,……铸剑戟有名”;《辞海》载:“‘棠溪’,古地名,在今河南西平县,春秋楚地,吴夫概奔楚,为棠溪氏,战国属韩,出金,铸剑戟甚精利”;《战国策.韩策》记述:“韩之剑戟,出于棠溪”;《资治通鉴》有“棠溪之金,天下之利”之说。
棠溪有得天独厚的铁矿资源和制作剑鞘的上好木材棠棣木及含有微量元素的棠溪水,是成就棠溪宝剑的基础和重要条件。
《太康地记》曰:“西平县有龙渊水,可用淬刀剑,特坚利。”龙渊即龙泉,龙泉水自山麓注入棠溪,水尤清洌,水质独特,此水淬刀剑,既能使剑刃特别锋利,又能赋予宝剑强硬韧弹的四大突出特点,即断铁不损刃,弯曲90度而不断裂、不变形。
春秋战国时代,这里的铸剑业极盛,规模宏大,方圆达480平方公里,域括西平县的西部、遂平县的西北部、舞钢的全部、舞阳县的东南部、郾城县的西南部,形成棠溪城、冶炉东城、冶炉西城、合伯城四大著名冶市。到处冶炉林立,锤声叮当,彻夜不息,呈现出“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酒幡掩冶市,铁歌不夜天”的热烈兴旺景象。史书记载:冶市中,仅工匠就达7000之众。冶铁铸剑业的鼎盛,又带动了商业的发展和繁荣,城中遍布酒肆作坊,商贾、武士侠客、小贩军卒来往穿梭,市声盈耳。今天的酒店乡所在地酒店村,就因当时开过酒店而得名;酒店乡的菜坡村,就是因当时成为蔬菜供应基地而得名,出山镇就是当时把兵器从山里运出来而得名。
棠溪成就了历史九大名剑,享誉诸候列国,《史记》载:“天下之剑韩为众,一曰棠溪、二曰墨阳、三曰合伯、四曰邓师、五曰宛冯、六曰龙泉、七曰太阿、八曰莫邪、九曰干将。皆陆断牛马,水截鹄雁,当敌则斩坚甲铁幕”。
棠溪宝剑历史上源源不断地为战争提供了大量的兵器,为有身份地位的人和普通百姓所热爱,一直辉煌了1700多年,至唐朝末年的一场战乱,毁于一旦。但却留下了八处冶铁铸剑遗址,其中的西平棠溪源风景区的酒店遗址上,有一完好的竖炉,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专家称是“世界仅存、迄今保存最为完好的一处遗址。”该遗址面积为11.52平方米,文化层厚为1.5米,冶炉为椭园形,高2.2米,遗址处今建有保护房.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棠溪宝剑得以恢复挖掘,优秀传统工艺得以承传,并被赋予了深厚的文化内涵, 成为富有显著地域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产品,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信息,彰显出光芒四射的人文精神。
责任编辑:C006文章来源:河南文化产业网 (2010-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