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风情 >> 浏览相关信息

遥响当年锣声 风流迎乾隆

2013/12/16 11:24:50 点击数: 【字体:


   【缘起】

    官会响锣是项城市官会镇传统的民间舞蹈,也是迄今为止在全国发现的唯一以锣为道具的舞蹈。

    荒芜店的遥响

 出周口项城市南行20余公里,就是官会响锣的所在地官会镇。暴雨过后,这座小镇街道布满泥泞,寥落的赶集人游荡其间,依稀可见当年的影踪。“有女不嫁荒芜坡,庄稼少,槐草多,晒黄头发沤烂脚,一年到头没吃喝。”追溯官会的历史,这首流传至今的民谣,或许最能说明问题。明清时代,官会镇并非叫“官会”,而叫“荒芜店”,原镇名透露出的穷困写照,与民谣所说无差。
  
 而改名为“官会”,则缘于一个传说:私访江南的乾隆皇帝,路过陈州府(今淮阳)时,因听说“荒芜店”的民谣,便前来探访,获悉消息的周边县府官员,纷纷来此接驾,而荒芜店的百姓也纷纷组织唢呐、响锣迎接。乾隆走后,汇聚此地的官员为避天子讳,遂将“荒芜店”更名为“官会”,以纪念乾隆的这次到访。
  
 在官会镇文化站站长张勇看来,这个传说并无史籍可证。而另一个版本则可能“更贴切”:官会地处低洼地带,又是汾河、曹河、直河三河交汇之处,每年洪灾期间,项城、沈丘与安徽临泉等地均遭水淹,这里后来就成为三地官员汇聚商讨治水事务之地,故得官会之名。
  
 传说固然子虚乌有,但官会响锣的诞生,却与这个传说紧密联系在一起:传说乾隆前来时,当地著名的秀才王子由组织了几十名打锣艺人,精心编排了一套锣舞来迎接乾隆,得到了乾隆的认可。官会响锣也因此流传下来,并成为豫东一带民间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
  
    带官阶的锣声

 “官会响锣有七点锣、九点锣、十三点锣、十六点锣、二十四点锣和乱点锣之分。”官会镇文化站原站长王金亮说。
  
 王金亮1990年开始收集和整理官会响锣的打击乐谱,并录制老艺术家的音像资料,因此成为官会响锣的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据介绍,目前流行于官会的主要是七点锣,打击的节奏为慢3快4,用于百姓的红白喜事中;而其他的几种则用于官员出行时的“鸣锣开道”,不同的等级有着不同的点数规定:9点锣慢3快6,为县级官员所用;13点锣为州、府官员所用;16点锣为巡抚级官员所用;乱点锣则为阁老(明清的内阁大学士)、宰相出行时所用;最隆重的则为二十四点锣了,这是皇帝出行时的专利。
  
 艺人们以锣为道具,在打击过程中边打边舞,巧妙地穿插进龙舞、鬼舞等舞蹈元素,创造出四五十种打法。
  
 这些打法包括“二郎担山”、“小绵羊低头”、“老鳖围窝”、“天女散花”、“蛤蟆拱泥”、“猪八戒背媳妇”、“火车挂钩”、“狮子盘更”、“二龙戏珠”、“龙翻滚”、“龙摆尾”、“跳龙门”、“张果老倒骑驴”、“寇准背靴”等。
  
 令人遗憾的是,这四五十种繁杂的打法中,现在能完全打出来的人已经不多了,他们多是些七八十岁的老艺人,虽熟记套路,但体力早已跟不上,其中不少技巧只能成为他们记忆中的名目,再也玩不了了。
  
 而年轻人,会得更少。
责任编辑:C005文章来源:东方今报 时间:2010年8月7日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