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风情 >> 浏览相关信息

我市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探源之五--项城官会响锣声震古今

2013/12/16 11:22:13 点击数: 【字体:


    官会响锣是项城市官会镇传统的民间舞蹈,也是迄今为止在全国发现的唯一一个以锣为道具的舞蹈。它填补了我国舞蹈文化中缺少锣舞的空白。2008年,官会响锣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遗”名录,官会镇也因此被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然而,随着文化娱乐形式的日渐多样化,这种民间文艺越来越受到冷落,逐渐淡出舞台。它的发展正面临着后继乏人的困境。眼下,我们该如何拯救这种濒临灭绝的“非遗”文化呢?
  
 清朝乾隆年间,官会响锣作为迎接乾隆皇帝的一种礼仪和百姓的娱乐方式,深受皇帝和百姓的喜爱。
  
 它虽被戴上“非遗”的光环,但如今的它只有在农村的红白喜事和庙会庆典活动中才能露一回脸。很多老艺人把这种手艺带进了坟墓,年轻人很少有人去热衷于它。这种唯一一个以锣为道具的我国民间文艺就这样遭到冷落。
  
 未来,还会有多少人愿意参与到这种文艺活动中来?它的明天又将走向哪里?
  
 近日,记者带着这些疑问来到项城市官会镇,探访官会响锣的渊源及其发展历程。
  
 响锣由来
  
 王金亮,官会镇文化站原站长,官会响锣第12代传人,省首批“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自幼常随父亲参与响锣表演,1973年参加工作后一直从事该项目的表演及收集、整理工作,1990年组织整理了官会响锣打击乐谱,并整理、收藏老艺术家的音像资料,1999年获中国民间文化艺术“山花奖”,同年还分获“国安杯”中华舞龙大赛金奖和“帝豪杯”迎接新世纪华夏百龙大赛金奖。
  
 提及官会响锣的历史起源,王金亮向记者讲述了一个故事。
  
 据史料记载,官会原名“荒芜店”,位于今项城市南部,距市区20多公里,当时民谣称“有女不嫁荒芜坡,庄稼少,槐草多,晒黄头发沤烂脚”,形象地概括了此地历史上“人踪灭鸟飞绝”的景象。后来,清朝乾隆皇帝南巡私访途中歇息此地,周边豫皖官员闻讯纷纷聚此接驾,为了营造声势迎接乾隆皇帝的驾临,当地很有名气的秀才王子由就把锣和舞巧妙地结合起来,精心编排了一套大锣的演奏,组织几十名打锣艺人,用响锣舞来欢迎乾隆皇帝。乾隆皇帝对这种迎接方式非常高兴,老百姓和官员们也非常支持和认可。从此,官会响锣就流传下来。
  
 因为当时百官相聚,“荒芜店”就改称为“官会”了。随后的数百年来,官会响锣已经发展演变成为一种独具豫东风情的民间艺术形式,并一直活跃在豫东广大农村,深受群众的喜爱。
  
 “其实响锣的打法很简单,技巧很容易掌握。”王金亮告诉记者,传统的官会响锣打击乐只有锣,但打法分为几种,具有不同的等级差别。7点锣的节奏4慢3快,为老百姓红白喜事时所用。9点锣的节奏6慢3快,为县级官员所用。依次还有12点锣、14点锣、16点锣和24点锣。而24点锣当时就是为迎接皇帝准备的。演员以铜锣为道具,时而打时而舞,并用锣组成各种造型,变化微妙,达到似与不似,不似亦似的艺术境界。记者通过查阅资料,看到了根据官会响锣改编的锣龙舞。这种舞把锣作为道具在敲打时舞动,并把民间流传的龙舞、鬼舞及抬花轿舞巧妙地运用到官会锣舞中,竟然有“二龙戏珠”、“龙摆尾”、“龙翻滚”、“龙盘柱”、“跳龙门”、“龙穿洞”、“青蛙啃泥”、“天女散花”、“寇准背靴”、“二郎担山”、“狮子滚绣球”、“张果老倒骑驴”等12套表演龙的套路。每个套路都形象逼真,充满了浓烈的乡土气息,具有独特的表演程式及演奏技巧。
  
 鼎盛时期
  
 1998年至2008年期间,官会响锣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从省城到京城都能听到那震天动地、气势恢宏的锣鼓声。
  
 1998年,官会响锣受到文艺工作者的关注。他们多次深入官会搜集、挖掘响锣资料。当年,为参加河南省第七届民间音乐舞蹈大赛,我市许多文艺工作者一起,一次又一次地来到官会各个乡村,搜集响锣的有关资料,并请来健在的老艺人进行现场表演。经过数月的实地采集和反复琢磨,这些文艺工作者在传统官会响锣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的改编和创新。在音乐方面抓住了7点锣这个基本节奏型,采取变奏、音色和音量对比等手法,创编了三段体的打击乐器,增加了大鼓、铙、嚓,制作了龙头、龙尾等道具;在表现形式上也进行了大胆的尝试,把锣作为道具在敲打时舞动,并把民间流传的龙舞、鬼舞及抬花轿舞巧妙地运用到官会锣舞中。这不仅展示了民俗风情,还丰富了锣舞的韵律,增强了艺术感染力。演员少则几十人,多则100多人。锣鼓乐声气势恢宏、灵活多变,既能粗敲,又能细打,音量对比鲜明,音响色彩丰富。表演人员在鼓点的变化中时而演奏,时而舞蹈,队形变化多端,达到了似与不似,不似亦似的艺术境界。因其气势雄伟,十分威风,被群众称为“锣龙”。
  
 “改编后的响锣表演又添加了一面特大的响锣(直径1.2米),高悬在“二龙戏珠”的锣架上,敲一下声传数里。”王金亮对改进后的响锣赞不绝口。
  
 1998年“项城大锣”参加河南省第七届民间音乐舞蹈比赛,一举荣获编导、作曲、表演、辅导4项金奖。1999年7月,为迎接即将到来的全国中华舞龙大赛,艺人们又在锣舞的基础上,改编成“项城锣龙”。在表演形式上,除了保留原有锣舞的精彩段落外,又糅合了“二龙戏珠”、“龙摆尾”、“龙翻滚”等12套表演龙的套路。一面面铜锣好似一片片金光闪闪的龙鳞,气势恢宏,活龙活现。在参加当年的河南省预选赛上,“项城锣龙”一举夺得此次大赛设的唯一一块金牌,被河南省委宣传部、河南省文联等组委会成员命名为“中原第一龙”。这是官会响锣第一次在大舞台上崭露头角。
责任编辑:C005文章来源:周口日报 时间:2009年6月1日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