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探源之五--项城官会响锣声震古今(2)
2013/12/16 11:22:13 点击数:
【字体:大 中 小】
1999年12月17日,官会响锣响到京城。它带着河南人民的重托登上长城,参加了中华舞龙大赛,并以独特的表演及恢宏的气势,赢得评委们和现场观众的交口称赞,夺得金奖及此次大赛设的最高奖“山花奖”。赛后,专家对此评价:由60面大锣组成的巨龙繁复变化,大锣齐鸣,惊天动地,舞蹈编排富有创新和现代艺术特色,达到了似与不似、不似亦似的深奥艺术境界。
同年12月19日晚,“项城锣龙”和全国其他98个舞龙队,在天安门广场参加了迎接澳门回归的大型广场文艺晚会,中央领导亲临观赏,中央电视台进行了报道。
在京期间,“项城锣龙”除了参加上述两个大型活动外,还应中央电视台之邀,参加了在长城上拍摄的《相约2000年》及《龙年大中国》电视片的录制。中央电视台一套于1999年12月31日晚黄金时间,将该片向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播放,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随后,“项城锣龙”又在浙江台州举办的全国第10届舞蹈“群星奖”比赛中荣获银奖。
2006年12月1日至3日,项城市官会镇举办了首届项城官会民间文化艺术节。已被河南省列入首批“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的官会响锣再次以其独特的音韵震撼着大地。锣手们强悍矫健的身姿、粗犷豪放的性格和朝气蓬勃的气势,处处体现了生活在中原大地上的农民汉子豪爽奔放的性格,同时还表现出对新农村生活的赞美,充分展示了当代农民的精神风貌和新农村建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据考证,官会响锣是迄今为止在全国发现的唯一一个以锣为道具的舞蹈,它填补了我国舞蹈文化中缺少锣舞的空白,在民俗学、历史学、社会学、美学的研究中,官会响锣都显示出重要的价值。2007年2月,官会响锣被列入河南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年6月,官会响锣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拯救响锣
然而,随着当今文化娱乐形式的多样化发展,这种民间文艺越来越受到冷落,渐渐淡出了文化的舞台。它的发展正面临着后继乏人的困境。我们该如何拯救这种濒临灭绝的“非遗”文化呢?
王金亮今年54岁,深受父辈的影响,跟响锣打交道已经30多个年头。在他的办公室里,除了响锣演出的照片还是照片,照片堆满了几个纸箱。那些照片有的是在外地演出时拍摄的,有的是获奖时的留念。他一张都舍不得扔,连底片都好好地保存着。他闲时就翻出来看看,回忆过去舞台上的美好时光。
“敲响锣是祖传的,每村都有会敲响锣的村民。敲起响锣,是越敲越起劲儿,根本不觉得累。可现在的年轻人不愿摆弄这个。原来的响锣是村里人的娱乐方式,而现在的人在家闲着看电视也不愿意出来玩这个。”王金亮介绍说,老艺人越来越少,年轻不愿意玩这个,现在除了在红白喜事时,老百姓请来一支2到4人的响锣队助兴一下外,平常很少有人再敲响锣了。
如何才能让官会响锣再兴盛起来呢?对此,许多老艺人和专家给出了这样的建议:首先,当地政府要加大对这种传统文化的关注力度,从观念上给予重视,从物质上给予支持,给民间传统文化一个展示的舞台;其次,要加强对传统文化的立法保护。这能提高传统文化的影响力,从制度上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保驾护航;同时加大这种民间文化的发展和传承力度,关心民间文化艺术从艺者的生存状态,给他们以物质上的保障,帮助鼓励他们安心坚守在舞台上,并吸收新生力量,进行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为传统文化注入新活力。
近年来,为了保护、传承和发展这一文化遗产,官会镇党委、镇政府听取各方意见,积极挖掘民间文化艺术,打造文化品牌,指派专人负责。同时,该镇还组织文化工作人员深入农村,与响锣老艺人详细座谈,让他们讲述响锣的来历和响锣击打的技巧,并进行录音、录像记录汇总,完成了第一手历史资料的收集工作。另外,有关专家和文化艺术人员在官会响锣艺术的基础上进行改进,编排了气势恢宏、舞姿优美的“锣龙舞”。同时,该镇还成立了民间文化保护中心,并在当地的戏校培养一批年轻人。
2006年,官会镇政府筹资15万元,购置了各类响锣60多面,添置服装70多套,并申报民间老艺人王金亮、李文模为官会响锣的传承人,对他们实施经济补助,使官会响锣的发展传承不断。 记者: 张猛 (原标题:我市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探源之五--项城官会响锣声震古今)
责任编辑:C005文章来源:周口日报 时间:2009年6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