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响当年锣声 风流迎乾隆(2)
2013/12/16 11:24:50 点击数:
【字体:大 中 小】
非传统的“锣龙”
在民间红白喜事中,响锣一般由二至四人表演,这样的表演场面毕竟有限。
有一天,王金亮来了灵感:中国向来有舞龙的传统,何不用锣编制一套锣龙舞?
王金亮从官会放学的孩子中间,招募了数十人,吃住在一起,根据设想开始演练。
他在乐器中除了锣之外,还增加了大鼓、铙、镲等乐器,并制作了龙头、龙尾等道具,然后以七点锣为基础,采取了变奏、音色与音量对比的手法,把民间流传的龙舞、鬼舞和抬花轿舞等融入官会响锣表演之中。
这种多达数十人甚至上百人的表演形式,因为组成活泼的龙形象,而被人称为“锣龙”。
在1998年举行的河南省第七届民间音乐舞蹈比赛中,“锣龙”一举获得了包括编导在内的4项金奖;在次年7月的全国中华舞龙大赛河南预选赛及正式比赛中,都获得了金奖。
靠着锣龙舞,官会响锣一时暴得大名,但原生态的响锣却隐藏在了幕后。
绝技不止于花样
为了让我们看到原生态的官会响锣,王金亮和张勇带我们到10公里外的蔡庄村,找到另一位官会响锣“非遗”传承人——86岁的李文模。
李文模七八岁时,父母双亡,十多岁跟随村中的艺人李红让学习响锣,并练就了一身本领;在新中国成立初,成为村里翻身队里的农会主任,并当了33年的村支书。其间,他从未放弃过响锣表演。“那时候玩锣的没有花样出不了门。”李文模回忆,当时附近有不少玩锣的名家,花样很多,但都玩不过他。
他玩三十套五十套花样完全没有问题,最难玩的背后换锣、腿间换锣、锣锤钻裆、站在肩膀上换锣锤等,很少有人能比得过他。“锣锤跟粘在手上一样,怎么玩怎么有”。
李文模的绝技不但在于花样,还在于从七点锣到二十四点锣,他一个不落地都会打。这也是现存的艺人中,唯一一个能做到这一点的人。记者:李长需 闫善良(原标题:遥响当年锣声 风流迎乾隆)
责任编辑:C005文章来源:东方今报 时间:2010年8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