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刻属于雕塑艺术,是运用雕刻的技法在石质材料上创造出具有实在体积的各类艺术品。中国古代石刻种类繁多,古代艺术家和匠师们广泛地运用圆雕、浮雕、透雕减地平雕、线刻等各种技法,创造出众多风格各异、生动多姿的石刻艺术品。
随着社会快速发展,学习这门古老手艺的人越来越少,再加上现代化进程的推进,手工雕刻石碑更少,大多是机器雕刻。
机器雕刻速度快,但是所雕刻的作品,不能体现出手工雕刻在字体上的各种细节之美。现在的手工石刻匠人少之又少,可以用凤毛麟角来形容。但是,在我市杞县闻名遐迩的张氏石刻的后人,一直将这门古老的手艺传承着,不愿将之失传。
现任河南省书画学会开封分会副主席、河南省书画学会得一轩书画院副院长的张兆云,就是张氏石刻的传承人。张氏石刻,200多年来名声远扬。张氏祖传石刻传统手工技艺主要是以雕刻石碑、雕刻石像、锻磨为主。2010年,张氏石刻被评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张兆云为张氏石刻的第六代传人,在2010年被评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为了不让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断代失传,张兆云将此项技术传授给儿子张玉周。张氏石刻发展至今,现分为石碑雕刻和人物肖像雕刻两种。
想学好石刻这门古老的艺术,必须要写一手好字。由于伯父是私塾的老师,有着十分便利的条件,张兆云从刚会拿笔就跟着伯父学习写字。他刚开始学习写字,就将“点点如桃、撇撇如刀”的写字规范要求熟记于心。张兆云说:“我学习小楷临摹的是唐朝和尚钟绍京的《灵飞经》,因为这些书法作品,能表达自己心里所想,能表达一种不能言喻的心情,整体写下很有气魄。”张兆云的书法作品,特别是蝇头小楷,没有很扎实的基本功,根本就写不出。他的行书作品流畅自然,颇具“二王”风格。
张兆云向记者讲解着石刻和人物肖像的雕刻工艺流程,大致为6道工序:第一是选料,石碑一般选用青石料。因为青石细腻,质地坚硬、美观。第二是打磨,也称之为磨光。第三就是上黄蜡。将固体蜡加热让膜变成糊状,把石蜡摊在石碑上,然后用烧热的铁片烫石蜡,让石蜡与石头结合,使碑面透亮,现在则是上油漆。第四为素描影像、打格、排版、写碑文。第五就是雕刻。第六就是在作品完成后进行必要的装饰,石碑要有碑座、碑身、碑额。在雕刻整个过程要保持心平气和,人与工具配合默契。
听着张兆云讲完这些工序,记者仿佛看到一位坚定的老者,手持锤子和钢钎在石头上翻飞,一件件精美绝伦的作品横空出世。张兆云不徐不疾地讲着自己与石刻的结缘,记者奋笔疾书,唯恐漏下精彩的回忆片段。
孩童时代,每天在家里看父辈叮叮当当刻碑,嘈杂的锤子和石头的撞击声,并没有让张兆云烦躁,反而产生浓厚的兴趣,近距离接触雕刻现场,去观看每一个雕刻的动作,去认真欣赏每一件已经完工的作品。或是天赋异禀的缘故,没多久就能跟着父辈打打下手。没承想,拿起锤子和钢钎雕刻,这一做就是60余年。他的心一半给了书法,一半给了石刻。每当有空闲的时候,张兆云就会铺开几张宣纸,或在纸上龙飞凤舞地写行书,或在不徐不疾写着蝇头小楷,有时写到一半还要放下笔,指导来向他学习书法的人,传授自己在写书法时的心得和技巧。
对于自己祖传的石刻技艺,张兆云一点儿也不敢马虎。在传承石刻这门古老艺术的同时,张兆云时刻想着怎样能在传统的基础之上去创新。经过多年的摸索和试验,张兆云可以在石头上进行以照片为蓝本的人物肖像雕刻。影雕是耐心活,依靠钢针凿点的大小、深浅、粗细、疏密和虚实的有机结合而相映成像。别看只用一把钢针来雕刻,其中门道还不少,打击力度不同,形成的色调效果就不一样,如果稍微出一点儿错,整幅图也就毁了。见过张兆云人物肖像雕刻的人对其作品评价很高,有爱好雕刻的人说,称张兆云老师为河南影雕第一人真不为过。曾有人说:“如果说中华文明是一串项链,那么石刻艺术就是一颗发着亮光的黑珍珠。”
张兆云担忧地说,石刻艺术的传承,更要靠“人”这个主体,以确保会石刻技艺的能工巧匠不断档。趁现在还有精力,他准备带徒弟,传授石刻这门古老的艺术,他要不遗余力地将这门艺术传承下去,让更多的现代人来关注石刻艺术,来了解石刻艺术的古老历史,他将尽己所能,将石刻艺术的精髓传承下去。本报见习记者 李水龙【原标题:张兆云:石头上的舞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