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8日晚,第七届豫商大会《许君以昌》文艺晚会在许都大剧院浓情上演。在晚会的压轴篇章《多情许昌》中,作为许昌特色的代表,当双耳高耸、三足稳固,鼎身装饰着九龙的钧瓷巨鼎出现在舞台上时,斑斓夺目、惊艳全场,顿时引起观众的一片欢呼。
这巨鼎,正是御钧斋钧瓷文化有限公司董事长赵学仁制作的《九龙宝鼎》。
赵学仁告诉记者,此鼎高1.36米,口径1.09米,因规模之大创造了“最大瓷雕鼎”的吉尼斯世界纪录,并被河南博物院永久收藏。据介绍,该鼎为传统的青铜鼎造型,融入悠久的钧瓷工艺,以九条祥龙装饰和钧红窑变的威严凝重色彩为主体风格,象征着华夏大地文明永驻、国运昌盛。
立在舞台上的巨鼎恢弘威严,它的烧制过程充满令人难以想象的艰辛。2004年,赵学仁在创办御钧斋钧瓷文化有限公司之初,就想设计创作一件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相结合的经典之作。“相传夏禹把天下分为九州,用青铜九鼎代表九州,后演变为国家政权的象征。所以我当时就决定,以制作一件中华九龙宝鼎作为钧瓷创新的突破口。”赵学仁这样解释自己的创作初衷。
说来容易做起来难。在钧瓷的烧制历史上,自古就有“十窑九不成”、“钧不盈尺”之说,要烧制一件完好的巨型钧瓷,制瓷者得不惜工本,多次试验。烧制过程中必须靠火温、风气、加煤和气等恰到好处的配合才能成功,如果有其中一项配合不好,则会前功尽弃。为了制作钧瓷大鼎,赵学仁邀请了业内同仁和专家出谋划策,并驱车前往景德镇请教雕塑大师周国桢先生。经过数十次论证、两个多月的修改,图纸、造型最终得以确定。
选料、煅烧、配比、实验。第一次坯体因为压力过大裂开,第二次坯体因为通风问题裂开,第三次是坍塌,第四次是干裂……一次失败就是一条宝贵的经验。为了防止水分过大,赵学仁率领团队用灯泡烤;为了不让坯体裂开,他们用风扇吹……
更严峻的考验还在后头。坯体进入釉烧阶段后,鼎“腹”竟然全部炸裂。经过分析赵学仁发现,炸裂的原因是凸起的鼎“腹”承受不了上部的压力。经过反复计算和实验,他把大鼎的模型制成上下一致,这样就实现了压力均衡。
2006年10月9日,在十多次釉烧之后,《九龙宝鼎》伴着清脆的迸片声终于脱胎而出。虽然早已知道此鼎不凡,但在现场第一次见到时,记者依然为它巨大的体积和所呈现的美感所震撼。它,鼎体釉色以红为主,红中泛蓝,蓝中藏青,纹路变幻莫测,如繁星点点,若隐若现;腹饰六龙祥纹,六龙为“赤龙”炎帝、尧帝、“黄龙”黄帝、“黑龙”颛顼、“夔龙”帝喾、“苍龙”舜帝;鼎的三足上也附有龙首,九龙护鼎寓意华夏人民安居乐业,传承着东方龙文化的古风神韵,充盈着华夏文明的浩然正气。
“这次能够作为许昌特色的代表呈现给海内外豫商,我感到由衷的自豪。”赵学仁告诉记者,在第七届豫商大会筹备期间,当筹备组工作人员看到此鼎时,认为它打破了传统观念,不仅烧制难度前所未有,且因大气、精妙的制作而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充分展现了当代艺人对钧瓷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寄托着许昌人对祖国的美好祝愿,因此得以顺利入选。
“钧瓷位居五大名瓷之首,是我们许昌独有的资源。”赵学仁说,“《九龙宝鼎》不仅是单一规模上的突破,而且是钧瓷文化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融合,二者相得益彰。钧瓷之所以有今天突破性的发展,正是源于人们对钧瓷厚重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这种传承,就是钧瓷的创作必须体现钧瓷本身的文化价值、艺术价值;这种创新,就要求我们借助市场的推动,使钧瓷不断突破陈旧观念的束缚,不断产生釉色上的创新和造型上的突破,既符合现代人的审美情趣又符合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最终,以‘许昌名片’的姿态向世人展现许昌的实力。”作者:许廷合【原标题:钧瓷《九龙宝鼎》的背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