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传统工艺 >> 浏览相关信息

“汴京灯笼张”的产业路还有多长

2013/7/1 9:28:36 点击数: 【字体:


    汴京灯笼张”始于清朝,是清朝末期艺人张太全的绝技,现已经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一手创办汴京灯笼张博物馆的张俊涛就是其第七代传人。昨天,记者来到位于开封市理事厅街的“汴京灯笼张”博物馆,为你揭开这座古色古香二层阁楼的神秘面纱。

    “汴京灯笼张”第六代传人

    今年41岁的张俊涛从小就跟着父亲张金汉(“汴京灯笼张”第六代传人)学习彩灯的制作技术,他不仅熟练掌握了传统技艺,并创新彩灯制作工艺,使这门古老的艺术焕发出了时代感。从2000年开始,张俊涛和父亲先后投入了自家30万元人民币的积蓄,从国内各地收集资料,开始了开封古彩灯的研究复原工作。

    张俊涛说:“这些古灯是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精髓,如果我们不去挖掘和保护它,它就有可能失传。我们把彩灯复原出来展示给大家,让大家更加清楚地了解我们中原彩灯。”

    如今,张俊涛继承了父亲精湛的彩灯传统制作工艺,在此基础上,他又结合现代制作工艺让汴京灯笼绽放异彩。张俊涛说:“传统的灯笼主要是运用传统材料工具去制作的,我们现在要做的是把这个传统的工艺保存下来,同时结合现在的东西创新出新东西。”

    灯笼的海洋 文化的殿堂

    汴京灯笼张博物馆自开馆之日起就免费向广大市民和中外游客开放,张俊涛和家人担任讲解员的角色。

    这是一个灯笼的世界,有千眼千手佛灯、坠珠灯、立体汴京八景无骨花灯、宣纸彩灯、脸谱灯、万眼萝灯等。每一个灯笼上都有许多用绣花针手刺的小孔,这些小孔透着微弱的光,把彩灯衬托得更加漂亮,有些灯笼上的小孔达到上万个。其中一座巨大的千眼千手佛灯,高约2.5米,整座灯的重量只有50斤左右,通体由一种特制轻巧材料制作而成,惟妙惟肖。它是张俊涛和父亲用了半年时间研究制作出来的,还获得了1992年开封市彩灯比赛一等奖。

    另外,在这个灯笼博物馆里,还有张俊涛从民间收集过来的100多张木刻印版,这些印版刻于清朝,上面雕刻的花纹甚是精美,且富有深刻的寓意。

    传承文化是全社会的责任

     2010年8月份,张俊涛69岁的父亲张金汉带着遗憾离世。张俊涛说,父亲有三个遗愿:建一所彩灯博物馆、建一所彩灯传习所、编一本中华彩灯全书。现在“汴京灯笼张”博物馆已经建成并逐渐在健全,张俊涛又以每月将近3000块钱的价格租了一个500多平方米的大车间作为“汴京灯笼张”的传习所,提供简易的教材和教具,免费向群众讲解彩灯制作工艺。

    张俊涛说,彩灯技艺是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传承,文化艺术就是群众的,只有有了广泛的群众基础,得到群众的认可,文化才可以传承下去。另外,张俊涛正在四处收集我国关于彩灯的古籍资料。

    在今年的6月1日之前,张俊涛还在中国人寿保险公司开封分公司任财务部经理。他说,忙起来的时候,总感慨一个人的精力真的很有限,连正在上小学的儿子都要去博物馆里当彩灯技艺的讲解员。无奈之下,他便向公司辞掉职务,去了公司的普通岗位上班。

    父亲去世以后,为了方便照顾母亲,张俊涛就把母亲接到自己家来一起住,母亲以前住的老房子用于出租,租金用来补贴博物馆的花费。妻子从来没有拖他的后腿,还拿出自己的工资支持丈夫。

    文化产业是发展趋势

    张俊涛说,一件工艺品无法被简单地定位为商品。如何把彩灯进行商业化的推广,对他来说这并不简单,因为摆在他面前的是手工制作和机械生产之间的矛盾。就他现在这种娴熟技术,制作出一个彩灯就需要三天时间,可复制性极差,显然这是不适合大批量生产的。机械化生产可以解决时间上的差距,可是同时也必然要失去手工制作的原汁原味。

    在开封市文化产业办公室的指导下,张俊涛开始带着开封彩灯参加全国各地的展览会,如石家庄正博会、义乌义博会、深圳文博会等,开封彩灯开始慢慢走进商品市场。

    张俊涛说,过去,彩灯的作用是装饰和照明,现在,彩灯大多用于装饰。走商业化的道路,如何准确切入顾客的消费点是关键,开封彩灯走商业化的道路将是最终归宿。这不仅仅是时过境迁的选择,也是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必经之路。 陈伯辉 陈艳辉 /文【原标题:“汴京灯笼张”的产业路还有多长】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东方今报 2012-7-3
0
下一条:没有了上一条:关注:行当记忆灯笼里的文化坚守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新浪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