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传统工艺 >> 浏览相关信息

王玲:窑洞里雕出四个“山花奖”

2013/6/24 9:00:05 点击数: 【字体:


    澄泥砚为中国历史四大名砚之一,与端、歙、洮砚齐名,史称“三石一陶”。

    澄泥砚以制作工艺独特著称于世,它以沉淀千年的黄河渍泥为原料,经特殊炉火烧炼而成,质坚耐磨,观若碧玉,抚若童肌,储墨不涸,积墨不腐,历寒不冰,呵气可研,不伤笔,不损毫,备受历代帝王、文人雅士所推崇,唐宋皆为贡品。

    历史中的澄泥砚早已成为传说,王玲却给澄泥砚创造了另一个流芳百世的奇迹。

    王玲、张存生夫妇复活澄泥砚的故事早已成为佳话。2011黄河澄泥砚又摘山花大奖,不由令人感叹!“山花奖”是国家级民间文艺最高奖,与电影“百花奖”、电视“金鹰奖”、戏曲“梅花奖”、舞蹈“荷花奖”等同属我国文艺界的最高奖项,一人一生能荣获一次已够了不起,而王玲却拿了四次。民俗专家倪宝诚先生说:“这在河南乃至中国恐怕都是前所未有的。”

    窑洞是我的工作室
 
    12月的黄河风景名胜区,几乎看不到游人的影子,王玲的黄河金沙泥研究所依山坐落在一个非常僻静的角落。她显得很年轻,纯粹自然,笑容朴素纯真,这哪里像是天天和黄河泥待在一起的人?

    空无一人的展厅里,记者看到了多次参加国际国内艺术博览会的黄河金沙泥工艺品:大型砖雕、黄河澄泥砚、金沙泥茶酒具,这些产品堪称“中原一绝”,受到全球艺术界、收藏界等各界人士的青睐,并获得了国内外70余项荣誉。

    王玲的手机响了,一位远道慕名而来的收藏家,从展厅里选了几块自己喜欢的澄泥砚,结算时记者发现多数砚上千元,有的砚台几乎上万元。王玲说,这些作品大多是她的弟子和工人们制作的,如果是她自己的作品,每块砚台至少六万元。因为很多人点名要她亲手制作的作品,真没那么多时间和精力啊。

    在这个似乎空山不见人的地方,记者非常奇怪这么多产品是从哪里制造出来的。这时王玲带我到了展厅后面的山坡,一个个非常原始的土窑洞里,一排排工人竟然正在安静有序地工作着。王玲说:“窑洞就是我的工作室。”澄泥砚的作品就是在这里完成的。

    艰辛执著的岁月

    在众多获奖作品中,王玲说,山花奖分量最重。在四个山花奖中,王玲说,最看重的当数2001年获“山花金奖”的《九龙回归砚》。

    提起《九龙回归砚》,真是一言难尽。它承载了王玲此生最大的遗憾,最多的泪水,最不敢回忆和触摸的岁月……

    1999年,澳门回归前夕,国务院安排每个省送一件礼品至澳门。王玲、张存生夫妇设计的《九龙晷》方案,在全省80多个送审的设计方案中脱颖而出,被国务院办公厅选中。《九龙晷》寓意九龙回归。

    其造型取九条祥龙蜿蜒排列成“回”字,中立“日晷”构筑“九龙回归庆团圆”的组合意象。王玲夫妇计划用黄河泥作材料,采用黄河澄泥砚的制作工序进行烧制。设计方案被批准后,丈夫张存生高兴地对妻子王玲说:“这可是把我们的‘泥巴工程’载入史册的绝佳机会啊!我就是拼了这条命,也要把‘九龙晷’的任务完成得尽善尽美……”

    对王玲夫妇来说,这样的机会真的是千载难逢的。当初停留在历史中的澄泥砚复活于世。而夫妇俩历尽磨难研制黄河澄泥砚,经历了几百次的烧制失败,终于让这次《九龙晷》设计方案的入选,恰好给了黄河澄泥砚一次重生后再次腾飞的机会。也许是在研制黄河澄泥砚的过程中透支了太多的体力和生命,也许是天妒英才,《九龙晷》的制作还没完成,张存生就累倒在工作室里,最终撒手而去。
王玲的天塌了!《九龙晷》不能在预期的时间里完成了……

    《九龙晷》最终没能用黄河泥的形式完成这次历史使命,失去机会的遗憾和痛失亲人的悲苦几乎把王玲淹没了。挖泥巴时曾经差点被黄河水卷走,王玲说:“没什么,因为还有余生。”

    值得欣慰的是,《九龙晷》的设计方案获得了“澳门特别行政区赠送礼品设计奖”一等奖。2001年获“山花金奖”的《九龙回归砚》就是用《九龙晷》的设计理念制作而成。王玲把《九龙晷》的图案制作到了一方黄河澄泥砚台上,“山花金奖”把黄河澄泥砚又一次推到了一个历史的高度。

    后来,作品《宝琴赏梅》、《黄河岸边是我家》,还有今年创作的《八仙如意砚》都获得了这个让很多人可望不可即的“山花奖”。但对王玲来说,奖品似乎只是一个符号。

    有几款砚台,没有获过任何奖,王玲说,她永远都不会卖掉它们。在王玲的眼里,这几款砚台才是最弥足珍贵的。那里填满了她艰辛执著的岁月。作者: 李焱【原标题:王玲:窑洞里雕出四个“山花奖”】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第一营销网 2012-3-26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