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传统工艺 >> 浏览相关信息

刺绣大师——王素花

2012/8/1 11:41:38 点击数: 【字体:


    王素花(1937- ),女,河南省封丘县人,河南省工艺美术大师。她自幼酷爱刺绣艺术,1957年进入开封汴绣厂从事刺绣制作,先后担任刺绣车间主任、厂长等职务。她是恢复汴绣的代表人物之一。1959年被评为河南省先进工作者,1979年出席了全国工艺美术艺人创作设计人员代表大会。主要作品有:《清明上河图》、《百骏图》、《韩熙载夜宴图》等。
刺绣大师——王素花
王素花:从绣工到大师
      
    作为“民间文化杰出汴绣传承人”的民间工艺师,王素花拥有一系列的头衔: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终身成就奖获得者、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家等,但她似乎并不看重这些。今年71岁的这位老人更愿意让人看到的是现在她依然能够“穿针引线”,展现刺绣绝技。  
     
    “有人说我老了,干不动了,我不服”。8月6日,记者走进她的家,聆听了她大半生风云激荡岁月的讲述,感受最深的还是她那股“拼命三郎”的劲儿。  
      
    出身贫寒 自幼喜爱绣花  
      
    王素花1935年出生于封丘县。她10多岁时,因为父亲欠别人20斗粮食和5公斤棉花,便被卖到债主家当童养媳,不过,她死活都不愿意。“人家来我家领人时,我拉着家里的门框不肯走,哭得惊天动地”。奶奶和母亲也不愿自己的孩子被送入“火坑”,看着她哭得那么伤心,也不禁偷偷抹泪,但毫无办法,自己家欠着人家账呢。幸亏遇到一个好心人,这就是她后来的老公公——丈夫的父亲。他看着这个小女孩哭得“让人心里不好受”,便作出一个重大的抉择。当时,家住开封曹门里的老公公经常走乡串户卖菜,来到王素花家这个村时,正巧碰上她“拒婚”的一幕,不禁顿生怜悯之心,便和债主商量帮王素花家还债,为此,他把自己的架子车都卖了。  
      
    这以后的情节有些类似中国的古典小说,老公公也有一个年龄跟王素花年龄相仿的儿子,虽然中间还有些磕绊,但结局是美妙的。1953年,王素花从封丘县的一个小乡村嫁到了开封。  
      
    幼时的穷苦和磨难没有泯灭王素花对民间艺术——绣花的喜爱,她对绣花似乎拥有天才般的本能。由于条件的限制,她用树叶、过年时张贴的门神练习过剪花、绣花。如果稍富裕些的家庭让她帮忙绣花,那是她最开心的事了。当然这也能让其填饱肚子,吃不完的馒头还可拿回家。正是对绣花的痴迷,以至于后来被招工时,薪酬即使比别的工种低了些,她也无悔地选择了绣工。  
      
    苦练技艺 绣工初露锋芒  
      
    1957年,开封汴绣厂招工,此时王素花的长子已3岁。她为了顺利进入工厂,便瞒着自己已婚育子的事实报了名,“那时害怕啊,恐怕人家不要已婚的”。当时的开封汴绣厂刺绣车间条件极其简陋,绣工工作时只能坐砖头,若需要加高,那就坐两块到三块砖头。更重要的是报酬很低,绣一个小花仅两角5分钱,王素花第一个月的工资才挣到6元钱,而同时被招工的另外两个工种最低也有18元,最高可达21元。为此事,婆婆的母亲一直不给王素花好脸色。此外,绣工工种的繁琐、劳累也让人望而生畏。与王素花同到刺绣车间的姐妹18人,不到一个月只剩下3人。王素花的衣服经常被屁股底下的“坐椅”磨烂,不得已只好从家里搬来把小椅子。
 
刺绣大师——王素花
绣女
      
    由于婆婆照顾自己的小生意,孩子没人看管要托付给别人。王素花挣钱少,尽管第二个月比第一个月多挣了一倍,但还是不够支付孩子的看管费,她只好再省下每天5分钱的早饭钱。中午回到家多喝稀面条,再补回早饭,但婆婆的母亲不愿意了:“素花,你盛了一碗又一碗,想咋着啊?”  
      
    好在第三个月,开封汴绣厂有了职工食堂。不过,姐妹们发现,王素花买馒头时从不买菜,这事甚至传到了党支部书记那里。有一天,这位王姓书记叫住王素花:“你怎么吃馒头不买菜啊?”王素花倒回答得干脆:“我不喜欢吃菜。”王书记去买了半碗菜说:“天天干活这么累,不吃菜哪行啊。”已经一个馒头下肚的王素花坚持不吃,这位军人出身的书记急了:“我命令你吃下去。”仅用几口,半碗菜就被王素花吞下肚里。  
      
    时年,王素花仅仅21岁,是刺绣车间20多位绣工中年龄较小的。但后来,她被提拔为车间主任,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58年又被评为开封市劳动模范,1959年,又被评为河南省劳模,而这一切距她进厂还不到两年。  
      
    足不出“户” 完成煌煌巨著  

      
   1959年,开封汴绣厂受当时开封市委、市政府的委托,决定绣《清明上河图》,代表河南人民向国庆10周年献礼,而这一重任就由年仅22岁的王素花和她的姐妹们承接下来。当时的开封市领导询问王素花:“能按时完成任务吗?”绣制《清明上河图》是一件前无古人的巨大工程,开封汴绣厂到苏州考察苏绣时,当地人就说:“我们绣不出来,估计你们也绣不出来。”但怀着对中国共产党和毛主席的无比朴素的感情,王素花心里想“就是累死也得干”,她毫不犹豫地回答市领导说:“保证完成任务。”   
     
  《清明上河图》是北宋著名画家张择端的传世名作。既要形似、又要传神,这是王素花心中的汴绣《清明上河图》的标准。由于没有经验可以借鉴,基本上要靠“摸着石头过河”来完成这一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的工作。一方面,她与同事们深入民间挖掘、搜集民间绣品,继承了北宋平针绣、翻滚绣等针法。那时候,谁家有珍藏的“绣片”,王素花千方百计也要动员他(她)“贡献”出来,以便她们研究。另一方面她们坐船到黄河上观察渔船、水波,到牲口圈仔细揣摩牲畜体态、毛发,在继承北宋绣法的基础上,创新了双合绣缆绳、悠针绣牲畜、蒙针绣柳树、滚针绣水波、翻抢绣瓦、拉练绣铁索、平针绣人物、蓬针绣船篷等多种针法。为提高刺绣的艺术效果,她们在工作台下的布上实验许多遍,感到满意时才正式在操作中使用。  
     
   《清明上河图》开绣时正值阴历8月,酷暑难耐,厂房里温度有时高达40℃。王素花和姐妹们实行“三班倒”,不分昼夜“往前赶”,当时降暑的工具只有毛巾和洗脸盆。困了,王素花就在旁边的小房子里打会儿盹。从开工到完工的3个半月里,王素花足不出“户”,一次家都没回过。  
      
    婆婆的母亲带着王素花的孩子来到厂里,王素花赶快躲起来,交代姐妹们说自己去郑州了。婆婆的母亲自然不信,大喊:“素花,你给我出来,你就不看看孩子吗?”隔着门缝,看着孩子怯生生、两袖筒都是油渍的模样,王素花心如刀绞。“谁不心疼自己的孩子啊,但那时候就狠下这个心了”。后来,众姐妹“步调一致”地说她们的车间主任不在开封时,婆婆的母亲才撂下一句话:“叫她回来赶紧回家一趟。”丈夫带着孩子来了,王素花才见孩子一面。丈夫说:“就回家看看也行啊。”王素花“生硬”地说:“那也回不去。”记者采访的当天,与王素花相濡以沫50余年的丈夫揭底说:“那时候孩子一醒都是先叫爸爸,很少叫妈妈。”
 
刺绣大师——王素花
汴绣《清明上河图》
      
    经过100多个日日夜夜的奋战,王素花与姐妹们每人都掉了几斤肉,浩瀚的汴绣《清明上河图》终于大功告成。这是世界上第一幅成为汴绣的《清明上河图》,也是继清代大型玉雕《大禹治水图》和扬州玉雕《聚珍图》之后又一种新形式的艺术珍品,汴绣也因而成为中国五大名绣之一。  
      
    当年,作为开封市仅有的两个代表之一,她进京参加了国庆10周年观礼活动,向党中央献上了这份厚礼,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当她见到向往已久的毛主席时,激动的泪水滚滚而落,她觉得所有的一切都包含在这泪水中了。  
      
    不断创新 奠定大师地位 
 
      
    发生在中国大地上的那场史无前例的浩劫,王素花和汴绣同样在劫难逃,艺术在这里停滞。虽然1965年年仅29岁的她已担任开封汴绣厂副厂长职务,但那仍是一段不堪回首的岁月,她遭受的身心磨难“已不愿再提及”。直到1977年,祖国迎来又一个百花争艳的春天,王素花当上了开封汴绣厂厂长,她以更加蓬勃的热情投入到汴绣事业中。  
      
    其间,她不仅使绣花工艺更加精湛,而且刻苦自学文化知识,大大丰富自己的理论水平。她根据宋绣沿革、继承、发掘、创新,整理、撰写了《开封汴绣、宋绣历史及针法》一书,向全国同行推广和使用。与此同时,祖国与人民也给予她很多荣誉。1979年,她出席全国工艺美术艺人创作、设计人员代表大会,受到邓小平、李先念等国家领导人的接见。1995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联合授予“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2003年,获河南省“工艺美术大师”称号。   
      
    王素花坚信艺无止境,为进一步使书画艺术与汴绣相结合,她1990年退休后多方筹资创办了一家民营企业,继续挑战新高峰。  
      
    采访当日,王素花以七旬之躯为记者表演穿针引线、描摹绣花之绝技。眼不花、手不抖,小小的针眼仅用两三秒种就被一根细线穿过,绣花时双手上下翻飞,显得娴熟之极,令人有一种美的享受。绣品清新脱俗、生动传神,甚至比书画艺术更富有感染力。  
      
    这几年间,她带领绣工们又绣制了《洛神赋》、《百鸟朝凤图》、《八十七神仙卷》、《百骏图》等名著,一些汴绣的艺术效果甚至高于原作,多次在国内外展销,深受好评。其中汴绣《洛神赋》长572厘米、宽27.1厘米,工程之浩大、绣功之精准、艺术之魅力已超越汴绣《清明上河图》。目前,她又与画师、绣工一起研制《京剧十三角》,预计不日即将完工。  
      
    改革开放以来,王素花的绣品已行销美、日、法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不计其数的人将其作为珍品收藏,汴绣已大踏步走向了世界。  
      
    2006年她又被中国工艺美术协会授予“中国工艺美术终身成就奖”以及河南省“民间文化杰出汴绣传承人”称号。从一个绣工到一位大师,王素花用50余年书写了一段传奇的人生。谈及此,她深有感触地说:“这一切都离不开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祖国。没有共产党我参加不了工作,也就无法取得这点成绩;没有祖国,也就没有我安身立命的地方,也无法去干自己想干的事儿。”【原标题:刺绣大师——王素花】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汴梁晚报 作者:张仲鹏 2009-12-31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