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传统工艺 >> 浏览相关信息

杨国政:就爱窑变那把火

2012/8/2 8:30:18 点击数: 【字体:

 
    “家有万贯,不如钧瓷一片”。对瓷器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钧瓷产于河南禹州,而在一千多年前的北宋,五大名窑钧、汝、官、哥、定中的三大名窑均在河南,其中尤以钧瓷为首。   
      
    在11月30日郑州举办的一场钧瓷艺术研讨会上,记者邂逅河南省钧瓷工艺美术大师杨国政。这位不善言谈的大师,在业界早就以他独特的杨氏钧瓷风格:宋钧神韵、里蓝外红器被奉为当代钧瓷翘楚。    
      
    火与土炼就的钧瓷文化    
      
    作为资深专家,中国陶瓷协会副理事长、河南省陶瓷玻璃行业管理协会会长、河南省陶玻协会古陶瓷研究所所长王爱纯,显然对钧瓷行业目前的发展很熟悉。于是,禹州的钧瓷历史被她娓娓道来。   
      
    作为我国五大名瓷之一,钧瓷以其“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神奇变幻而著称。钧瓷之名,源于禹州历史上曾经是我国第一个奴隶王朝——夏朝的都城,大禹之子启曾在这里的钧台宴会天下诸侯,举行盛大的开国典礼。由此而得名的钧瓷,始于唐,盛于宋,又经历了元、明、清,直到今天,在这17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它始终闪耀着绚丽夺目的光彩,为世人所青睐。“特别是宋代以来,钧瓷一直被皇家定为御用珍品,只能皇家使用,不许民间收藏,享有‘黄金有价钧无价’的盛誉”。   
      
    而在郑州大学化学系教授、高工张西林眼里,钧瓷实则是火的艺术,其灵魂就在于窑变,钧瓷最突出的成就在于铜红釉的稳定烧成,改变了以往单一釉瓷的局面,因而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枝奇葩。   
      
    他认为,杨国政的可贵在于继往开来,将宋钧神韵表现在作品的釉和形上,“其作品造型以传统器皿造型为主,线条明朗、起伏恰当、装饰简练、浑厚端庄,而极有个性的杨氏红蓝釉则是杨国政经过上千次的反复配釉烧造最终形成的独特风格”。    
      
    无法复制的艺术   
 
      
    张西林有个观点,每一件钧瓷成品,其实都像人的脸,无法复制。“钧瓷之所以名贵,关键在于禹州市神垕镇境内特有的土质、水源和气候。”这里既有大龙山、风翅山特有孔雀岩、豆腐石、玛瑙岩、虎皮绿等名贵矿石和独特的土质,又有特有的颍河水配料,再加上暖温带季风型气候,日照充足,四季分明。这样矿藏丰富的土质,经过寒风的冰冻、春暖的软化、夏日的暴晒、秋雨的浸润,就形成了烧制钧瓷的独特资源。   
      
    张西林认为,窑变核心在于“一把火”。他认为,自然窑变不等同于刻意地用其他色彩来追求某种效果,“那种饱满、丰富的窑变通过烧制火候的掌握,使得铜红釉在高温下的流动痕迹显示出来,出现了意想不到的具有特殊美感和艺术情趣的瑰丽色釉”。所以一般精品钧瓷应具备以下特点:青者若蓝天,月白胜美玉,紫者或像熟透的葡萄,或似怒放的玫瑰,红者如盛开的牡丹、深红的海棠。   
      
    凭着对杨国政的熟悉,张西林对杨氏红蓝釉关注自然也颇多。据他研究,杨国政配制的蓝釉经过高温炼制后,能出海蓝、宝石蓝、天青色(即宋人所言“雨过天晴之色”)、月青色、月白色,同时很油润,接近宋钧蓝色。而杨国政的红釉,经烧制后出现鸡血红、柿子红、粉红(胭脂红)、水红色,出现的紫色如茄皮紫、丁香紫、玫瑰紫等也很似宋钧色彩。   
      
    难怪很多商贩将他的作品做旧,充宋钧入市,换来天价之利。   
      
    但资源是不可再生的。目前,钧瓷用土面临着越来越少的问题,而且今天所用的土与数十年前所用的土也是不一样的。这显然也让每一件钧瓷艺术精品都失去了被复制的可能。    
      
    做流传,还是做流行?   
 
      
    作为土生土长的神垕人,杨国政自幼耳濡目染的都是钧瓷,可以说闻的是窑火烟,看的是七彩火,听的是长辈们怎么烧好钧瓷的心经——他的生命早已经与钧瓷融为一体。   
      
    同行评价说,杨国政熟知钧瓷的各种工艺流程,集手拉坯、适器配釉、烧窑观火于一身,这样为他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那么,成名之后选择做什么?是跟着潮流做产品还是耐住寂寞做作品?   
      
    杨国政对此没有多说什么,他只是告诉记者,手拉坯是钧瓷传统造型的重要表现形式,手的感觉很重要,线条是否流畅,厚薄是否均匀,不仅在于对造型艺术的理解,更在于手对泥土的熟练把握。很遗憾的是,现在,由于注浆等工艺的普遍使用,学习手拉坯的技工越来越少。   
      
    这一点也引起了行业专家的重视。“观音瓶、荷口瓶、玉壶春,这些老祖先留下的造型我们仍在沿用,而现今层出不穷的新造型又有几个能经得起时间的历练呢?目前钧瓷界产出了许多造型奇特的作品,经典的通常都是简洁的、大气的”。   
      
    中国陶瓷协会副理事长、河南省陶瓷玻璃行业管理协会会长、河南省陶玻协会古陶瓷研究所所长王爱纯,在当天举行的“钧瓷研讨会”上明确发出呼吁。   
     
    “河南钧瓷产业缺少的不是量,而是精品。钧瓷产业应向高档化、精品化和差异化发展,提升作品的附加值;钧瓷也应打造大师,而大师应提升自己作品的附加值。”王爱纯说,钧瓷的附加值主要在于其文化、技术和品牌。   
      
    她还指出,河南钧瓷产业的量太大了,而不是太小了,从某种意义上说,钧瓷产业可以向紫砂产业借鉴,通过把钧瓷做精,进而带动整个产业链发展,而不是希望通过大批量生产,提高产业规模。    
      
    链接    
      
    杨国政能在钧瓷上有这么多的绝活,得益于他长期奋斗在生产第一线,他自嘲是班组长出身。1974年,高中毕业的他来到神垕镇东风瓷厂,先后从事注浆成型、装窑烧窑、造型设计等基础性工作。无论做什么,杨国政都做得十分认真。1977年,天津美院的王之江、王麦杆等知名教授来到厂里培训设计人员,还在做烧窑工的杨国政就趁烧窑的空隙跟着老师们学雕塑造型。渐渐地,他在老师们的指导下参与创作的《双鹤瓶》、《短颈孔雀瓶》不仅参加了赴京展出,还先后在当年的《人民画报》上刊登。   
      
    随后的日子里,杨国政在东风瓷厂做过钧瓷试验组组长,在禹州国营瓷厂担任过生产班长,在钧瓷一厂实验室担任过钧瓷组组长。这些经历使杨国政始终处在钧瓷生产的第一线,逼着他练就了钧瓷生产的十八般武艺。1988年,杨国政组建了国政钧窑厂,属神垕镇较早涌现的民营钧瓷企业之一。在这个属于自己的天地里,杨国政用心血诠释着自己对钧瓷的理解与追求。    
      
    他坚持以手拉坯为主,釉色突出内蓝外红,烧窑讲究升温曲线,所烧制的作品釉色丰厚,绚丽润泽,红而不显其艳,蓝而不显其妖。他的作品畅销广东、上海等省市,同时还为美国、日本等国的收藏界人士所珍爱。【原标题:杨国政:就爱窑变那把火】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东方今报 作者:王毅 2009-12-11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