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家钧窑:延续的是历史
2012/8/3 18:57:40 点击数:
【字体:大 中 小】
在神垕镇每一个钧瓷窑口,几乎都和钧瓷有着或多或少的渊源。1000多年的钧瓷烧制历史,早已让这座名镇弥漫在浓郁的钧瓷氛围中了。不过,说起渊源,人们却无法忽视周家钧窑。
说起周家钧窑,会让人想起一件珍贵的钧瓷片。
在张金伟、李少颖合著的《钧台窑发现与探索》一书中,有这样一段记述,“时至今日,带有纪念底款的钧瓷器物或标本很少,寥寥无几。在一钧瓷名家处,有幸见到一块儿底部刻有‘钧州西吴镇周家造至元七年’的钧瓷碗片标本。”
在这件珍贵的钧瓷片上的“周家”,应该是一家民间钧瓷窑口。从目前很少发现钧瓷上留有文字的状况来看,能够在钧瓷上留下纪年和自己名号的,想必是有些想法,有些经历的。虽说西武镇距神垕有些距离,但在1000多年前,出自一姓的钧瓷人,有些渊源应该有很大可能。
这只是历史,而历史延绵至今,有很大的空间,可以让我们遐想。钧瓷的历史同样如此。
从1000多年前那件钧瓷碎片所蕴含的历史中跳过,我们来到现实中的周家钧窑。周家钧窑不是一家以规模取胜的钧瓷企业,从建窑伊始,董事长周松建就有一条很明晰的思路,那就是走钧瓷精品之路。这要归因于父亲周有把钧瓷视若国宝的理念。它深深地印在了周松建的脑海里。
周家钧窑的院落不大,却别有洞天,这里不只是钧瓷烧制之地,这里还保存着一段段历史。那座巨大的清代窑炉,那座上世纪80年代禹州钧陶瓷研究所的窑炉都静立那里,各守一隅。这座院落却显得久远起来。在这里,你会有更多的感受,那就是有的,我们可以展开想象;而有的,比如钧瓷一代代的传承,没有文字,可以口耳相传,但是实实在在的。无论是钧瓷的理念,还是钧瓷的技艺,从周有到周松建,虽是点点滴滴,却是实实在在。
在钧瓷界,周有是非常有名望的。无论是钧瓷的恢复发展,还是钧瓷技艺的传承,或是钧瓷的创新,周有都参与其中,作出了独特的贡献。 1955年,钧瓷开始研制与恢复,当时的禹县政府专门到陕西请回了钧瓷老艺人卢广东,在当时的陶瓷一社组建了钧瓷实验组,刘振仓、周有、苗才娃等在卢广东老艺人的指导下,在制作民间工艺品的基础上开始了钧瓷研究。1956年3月,第一窑钧瓷烧成,虽然并非传统意义上的钧瓷,但已经是一个巨大的突破。经过不断研究、试制,到上世纪60年代,钧瓷的生产已逐渐成熟,并被选为国家领导人出访的国礼。
在钧瓷的研制过程中,周有主要担负着成型工艺的工作,这也为他制作大件钧瓷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周有是一个很有想法的艺人,对钧瓷恢复工作的激情和执著,使他既有工作的责任,又有对钧瓷的痴迷。他经常告诉人们,钧瓷是国宝。钧瓷的神奇让他捉摸不透,钧瓷的神奇也让他神往。对这个神奇的宝物,周有一直在努力,希望有更大的突破。古人留下了“钧不盈尺”的话,但钧瓷真的不能超过一尺吗?他用自己在成型、窑炉、胎釉配比等方面积累的经验,不断探索,克服重重困难,终于改写了这个历史。1978年,毛泽东纪念堂挑选陈设品,选中了禹州的钧瓷。为了突出钧瓷的浑厚与大气,周有设计了1.78米的大型钧瓷观音瓶。他和技术人员合作,吃住在厂,历经两个月,终于烧制成功。无论是他任钧瓷一厂试验设计室主任,还是担任禹县钧陶瓷公司研究所所长,或是退休后建立的神垕镇古钧瓷厂,周有对钧瓷大件作品都情有独钟。1990年,他设计烧制的《钧瓷大花瓶》获河南省第二届陶瓷艺术节展评会三等奖;1991年,他设计的《钧瓷双龙大花瓶》分别获河南省首届“兴豫杯”名优特新产品铜牌、中国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商品交易会名优特新产品一等奖;1992年,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周有又进行了大胆创新,在《钧瓷大花瓶》上饰以腾飞的双龙浮雕,古朴典雅,端庄大方,将东方的古老美与现代美合二为一,填补了钧瓷大件产品浮雕的空白,该产品荣获1992年中国郑州第二届国际少林武术节轻工产品技术博览会银奖。
周有对钧瓷的激情似乎从未减退过。他的大件花瓶不断刷新着自己的纪录,从1.56米到1.76米再到1.86米。1994年10月28日,《人民日报·***版》刊登了周有烧制成功特大花瓶的消息。而1996年,已是70多岁的周有,在中国钧瓷艺术(香港)国际研讨会上,再次获得满堂喝彩。他精彩的手拉坯表演,那满头的银发,娴熟的记忆,给现场艺术家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香港《深星时报》用一整版图文并茂地介绍了研讨会和禹州钧瓷,并刊发了周有手拉坯表演的图片。他们以“神钧宝瓷”、“奇异珍宝”、“精妙珍品”来形容扬名于香港的钧瓷。而周有技惊现场的表演,不能不说是一个引爆钧瓷魅力迸发的由头。
痴迷于钧瓷,不能仅是一种情态。把它的技艺传承下去,把它的美表现出来,把它的历史延续下去,这样的痴迷才更有益于后世。周有的执著、努力和痴迷,让我们的感受与今天有些异样。1996年,周有把自己烧制钧瓷一辈子留下的几件珍品捐献给了国家。他这样写道:为了表示我今生的愿望,为了使钧瓷事业流传千古,我愿意把对党和国家的热爱用具体行动表示出来。我愿把40年来凝聚技术精华的5件钧瓷珍品献给国家,有《金鱼戏水》钧瓷荷叶盘,盘中酷似一条自由自在戏水的金鱼,这绝不是凭人工设计绘画出来的,而是釉通过炉内高温自然变化形成的,这种变化巧夺天工,实属罕见……其他还有平面笔洗、人面洗等,都是通过窑变烧制出来的不可多得的钧瓷珍品。他说:“虽然物是我造,但是应该归国家所有。”
这就是周有,一个上世纪的钧瓷老艺人,这也是周家钧窑董事长眼中的父亲。在周松建的成长过程中,他看着父亲研制釉料,设计造型,改造窑炉,同时,父亲还手把手把钧瓷技艺交给了他,把钧瓷人的理想潜移默化地传给了他。面对钧瓷,他和父亲一样充满着敬意,不敢懈怠,更不敢轻视。对于周松建来说,钧瓷的精品之路既是自己的选择,也是为了延续父亲对钧瓷的爱。实际上,钧瓷人何尝不是这样,一代代向下传递着对钧瓷的那种情感,情感中已然包含着物化的技艺。【原标题:周家钧窑:延续的是历史】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钧瓷魂网 作者:赵霁虹 201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