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传统工艺 >> 浏览相关信息

传女不传男 拒绝商业化

2012/8/6 17:17:47 点击数: 【字体:

传女不传男 拒绝商业化
郑镇怀在创作布雕画  向明超 摄
      
    制图画、选布料、烙铁烙、熨斗熨……这看似裁缝的活计,郑铁桥已做了近30年。如今,“传女不传男,不收徒、不办校、不商业化”,郑铁桥依然坚持走“非常之路”,继续着自己的布雕画生涯。
   
    郑铁桥,原名郑镇怀,因崇拜中国著名画家郑板桥而改名郑铁桥。不同的是,郑板桥用竹笔作画,郑铁桥用烙铁作画。 
     
    “布雕画就是用特制烙铁在布上通过勾、擦、点、皴等手法雕刻各种图案。”郑铁桥一边介绍,一边用通电的烙铁给一幅熊猫图作最后的润色。“一般一幅作品需要1到2个月,工序很复杂。”
   
    几道工序后,一只栩栩如生的熊猫呈现眼前。记者伸手摸了摸画中的熊猫颈部,“毛茸茸”的。郑铁桥说,他发明的布雕画就是将中国画的神韵和浮雕的立体感融为一体,“远观如国画,形神兼备;近摸如浮雕,凹凸有致。”
   
    为静心作画,这位布雕画大师特意将工作室设在顶楼。陈设上的简单朴素,似乎与其作品被外国大使称为“世界文化艺术奇迹”并不相称:两张陈旧的办公桌、一柜各色布料、一箱奖杯和证书。但是,这里的每一块长布、每一个烙铁,每一桶碎布都见证了他不寻常的历程。
   
    早在20余年前,郑铁桥便走上了自己的“非常路”。家族世代为农的他,不仅放弃农活和小生意,还花尽家产从事创作,甚至向亲友借钱来研究布雕画。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迷恋上了布雕画,当时村里不少人都说我是不务正业的懒汉。”郑铁桥说,“我当初改名完全是想借郑板桥来勉励身陷困惑的自己,因为当时面临诸多技术难题,误解只是其中之一。”
   
    事实证明,郑铁桥的“非常路”走对了,一幅耗时3年创作的《清明上河图》让他一炮走红,一幅《八十七神仙卷》让他饮誉海内外。
   
    在传承方面,郑铁桥又作了一个不寻常的决定:“传女不传男”。儿子走了“寻常路”,上高中、考大学;女儿郑汝静继承了他的“衣钵”。如今,郑汝静基本可以“出师”了。
   
    尽管生意供不应求、订单猛增,郑铁桥也已年届半百,他却不愿意收徒、不愿意办培训班。
 
    “布雕画不像烙画、麦秆画等那么简单,往往一个简单的图案,就需要多种布料多种手法多种烙铁变换着,才能做出艺术效果。”郑铁桥解释说,“我不想收徒,是因为现在的年轻人比较浮躁,学这个就想着卖钱,把粗制滥造的作品拿到市场上去。”
   
     郑铁桥亦不愿意走批量生产的商业化道路,担心毁了声誉、砸了牌子,“我认为每一件东西都有它的艺术价值、收藏价值,而不仅仅是为了卖钱。”
 郑铁桥打算下一步将创作镜头对准国外,悉尼歌剧院、巴黎圣母院、蒙娜丽莎画像等,将“走进”他的布雕画。
       
     人物链接:

       
    郑镇怀,艺名郑铁桥,男,1965年6月出生于信阳市淮滨县防胡镇防胡村,高中毕业,是布雕画发明人。2007年5月获国家知识产权局发明专利,河南省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原标题:传女不传男 拒绝商业化】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中国新闻网 2012-4-25 作者:李贵刚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