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许昌 >> 走进许昌 >> 印象许昌 >> 浏览许昌
精彩推荐
专题推荐
    没有记录!

“2013年河南五大考古发现之神垕宋元明窑址群”系列二 方寸之地延续窑火传奇

2014/5/15 16:06:49 点击数: 【字体:

    神垕镇位于禹州市西南30公里的禹、郏、汝三县市交界处,地处偏僻,自古交通就不是很便利。新中国成立前,这里只有一条土路通往禹州,产品输出全靠人力推车运往襄县三里沟,再装船水运到漯河等地。

    据说,因为土路崎岖难行,特别是在神垕进出口的要道——长约1公里、坡度很陡的“大坡”处,运瓷器的牛车时常发生事故,导致车翻人亡。

    但如今的考古发掘证明,从唐至今,手艺人们一个朝代不落,固执地在这片山坳里生产瓷器。他们看中了神垕的哪一点?

    有此疑问,其实只是因为术业有专攻,我们和烧瓷人的心理不同,好坏判断自然也不同。

    神垕属豫西伏牛山脉向豫东平原过渡的丘陵地带,镇子依山而建,四面山丘环绕,有肖河、小清河流过。虽然偏僻,但自然资源蕴藏丰富,有“南山煤,西山釉,东山瓷土处处有”之说。近年来,神垕人制瓷又多用西山的瓷土,“一种土就可以成瓷,不需要再添加增加黏性的物质”。

    北山也不贫瘠,在拜访北山祖师庙的过程中,同行的神垕瓷友随手捡起一块褐红色的铁矿石,“磨成粉末,就是做釉的天然原料”。

    如果你是窑主,你会选什么样的地方建窑炉?当然就是这种有水有矿、原材料丰富、采掘方便之地。并且,神垕因为地处山坳,一年四季风很小,瓷坯上不易落灰尘,这让窑主们非常省

心。

    所以,纵然交通不便,扎根此地也是利大于弊。酒香不怕巷子深,产品不好运就慢慢运嘛。

    于是,千百年下来,这里不仅积淀出了烧瓷人的精神圣地——窑神庙,瓷器也深深融入到神垕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值得一提的是,上世纪50年代至今,国家先后投资修了两条公路,神垕的亘古险径已变通途,如今驾车从神垕到禹州市,只要半个小时。

    窑址·与神垕圣地近在咫尺

    一条小路,将神垕金元明古窑址群发掘区分割为东西两块,站在这条小路西侧的一座民房顶上,整个发掘区一览无余。

    发掘区总计2100多平方米,2013年8月下旬,西发掘区的工作首先开始。这里地层相对较厚,遗迹较多,地层可分为近代、清代、明代、元代地层(元代以下地层因保留发现的窑炉而未清理)。各期地层分布不均,但大致随地势的走向而西高东低。

    东发掘区的工作约一个月后展开,此处地层较薄,如今地表之下两三米就是生土,地层较为简单,但遗迹仍然相当丰富。特别是东发掘区西部,一下就发现了密布的7座窑炉,窑炉的位置又屡有重叠打破关系,说明在明代,这里是一处较大规模的窑场。

    两个发掘区,最终共发现窑炉18座,开口位置离现在的地表在2~7米,直径在4~6米,可谓一个挨着一个。

    主持发掘的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李辉先生说,保存相对完整的13座窑炉中,金代1座,元代3座,明代9座,算上保存不太好的另外5座窑炉遗迹,明代窑炉保守估计有12座。

    明代窑炉不发现则已,一发现就是两位数,着实令考古人员慨叹。再仔细观照发现古窑址的地段,它离神垕人的精神圣地不过百米,周边近代窑址云集,一个微妙的小环境悄然呈现,窑址在此聚集,似乎不是偶然。

    神垕镇建成区只有10多平方公里,从地图上看,窑址群位于今天市场街以东,解放路以南,古街以北约1平方公里的区域。在上世纪80年代,这片窑址还是国营瓷厂的一部分。当地居民说,这里地面上曾经保存过四五座清末民初的窑炉,七八十年代才毁掉。

    而发掘区的西边沿,紧挨着周家钧窑,院内有座清代整修过的巨大馒头形砖结构窑炉,保存完好,据说在上世纪50年代钧瓷恢复阶段,还曾烧出过“大火蓝”。

    窑址群往南百米,是神垕的古街,古街不长,青砖灰瓦。街中心有座伯灵仙翁庙,相传始建于唐代,根据史料和碑刻遗存,元朝延祐元年(公元1314年)重建,也有传明、清均重修过,1986年被公布为河南省重点文保单位。

    伯灵仙翁庙是神垕人的精神圣地,也被称为“窑神庙”,里面敬了三位神。第一位是窑神孙伯灵,相传为战国时期军事家孙膑,孙膑字伯灵,跟随鬼谷子学艺,曾烧过炭,既是烧炭的祖师也是瓷业的窑神;第二位是土山大王,即历史上的舜帝,舜曾“陶河于滨”,被窑民奉为司土之神;第三位是金火圣母,相传是一位跃火祭钧的民间女子。在制瓷人心中,生产最重要的几个环节,就掌握在这几位大神手中,因此,从古至今,逢年过节,这里都是香火缭绕。

    也就是说,新发现的这片古窑址虽然在地下沉睡了数百年不被人知,却一直都是窑炉选址的热门地带。

    冥冥之中,这块方寸之地发生的一切大事,似乎都跟窑火有关。即便是建业钧都新天地的开发,也是缘于要在此打造“中国古镇文明复兴工程”,呈现钧瓷文化情景商业街。工地上发现连片窑址,被认为是锦上添花,建设者随即改变规划。神垕镇一位副镇长受访时说,已经在请专业机构做保护规划,原址上要修建博物馆。而这片窑址,也有望成为省保,乃至国保单位。

    形制·多为北方常见的馒头窑

    去神垕镇看考古现场前,特意去了趟禹州钧官窑址博物馆。钧官窑是宋代的,新发现的窑址恰好处于宋以后,我想,两者一定存在某种关联,至少在窑炉的形态上会不会有某种传承?

    结果有些失望。钧官窑址博物馆的横长方形双乳状火膛窑,不仅特立于北方的馒头窑、南方的龙窑两大系,也独行于禹州本地,再无第二例。神垕镇这次考古新发现的大多窑炉,跟禹州这座最知名的瓷窑是攀不上任何关系的——它们是北方典型的馒头窑。

    所谓馒头窑,因为外形与馒头相似而得名,始于战国,宋代以后烧煤,为最早以煤为炉料的陶瓷窑,其窑室平面主要由火膛、窑床、烟囱三部分组成,大致各占三分之一的面积。火膛在最前方,是用来放置煤炭、柴火等燃料的地方,其下有窑箅,箅下有深1米~2米的落渣坑,燃料的灰烬可通过箅面上的洞孔落下清理走。

    窑床位于窑室的中部,是一个厚实坚硬的红烧土平面。待烧的瓷器被装进匣钵,整齐地码放在窑床上。窑室的最后,是烟囱的位置,每座窑一般设有两座烟囱,并排而建,烟囱底部与窑床面相平,但有隔火墙分开,在墙体底部开有不大的出烟道。

    李辉说,此次发现的馒头窑,形制普遍较大,直径4~6米,窑室的周边多由砖块、石块垒砌,有的还混砌了匣钵、瓦片等杂物。这种废物利用倒是很常见的事,即便是在今天的神垕镇,不少民居的院落都是用匣钵砌成的。

    虽然所有窑址的上部都已不存,但根据残存窑室可以推测,这些窑炉上部内壁应该有耐火砖石,外部可能用厚厚的土石覆盖。这种形式的老窑炉在今天还能见到,其窑壁非常厚,有一米左右,所以,看起来很大的窑炉,用于生产的空间未必很大。

    虽然没有双乳状火膛窑那种惊世形制,但这18座窑并非统一定式,还真有两个特例。一座是位于西发掘区的唯一一座长条形窑炉,长6.5米,宽1.4米,烟囱位于北部,南部为窑室、火膛、工作面等,侧面有投火孔;还有东发掘区一座馒头窑,其后部耸立的是三座烟囱,而不是两座。

    考古人员对前者尤为注意,因为其与神垕刘家门河北地窑址的一号窑炉形制十分相似,时期应为金代。河北地窑址的一号窑炉被认为存在于北宋晚期到金代,是一座土洞式长条形分室式窑炉(残长12.92米,宽2.26米),窑底和添火孔中发现了大量的草木灰,证明是以木材为燃料的,这与神垕新发现的长条形窑炉一致。

    而河北地的土洞式长条形分室窑,与钧台窑的横长方形双乳状火膛窑虽然有明显区别,不及后者优点突出,但有学者认为,钧台窑可能吸收了河北地长条形分室窑的优点,同时对双乳状火膛窑作了进一步改进,为钧瓷提高产品质量创造了更加有利的条件。

    由此说来,神垕的这座长条形窑炉,或许也跟钧台窑的著名窑炉有那么一点点关系。

    那么,为什么其他窑都是圆形,而这座采用了长条形?李辉认为,这应该是工匠们临时性的改进和创造,或许跟扩充窑室的容量、改善窑内受热有一定关系。馒头窑升温、降温都比较慢,烧成时间相对较长,且窑内温度前后、上下分布不够均匀,所以容易出次品,在长期实践中,工匠们会对馒头窑的形态做一些改造,比如窑室最开始是纵长,后来演化为横长。

    不过,具体到产品,也就是出土的瓷器,这片窑址与钧台窑的主要遗存就有了“天壤之别”,毕竟后者的服务对象是宫廷皇室,而这片窑址的货品买家主要是普通百姓,由此,神垕的主产品,也从钧瓷变为了白地黑花。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大河报(2014-05-15)
0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