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许昌 >> 走进许昌 >> 印象许昌 >> 浏览许昌

大禹建都于禹州

2013/10/17 14:17:27 点击数: 【字体:


    禹,约生于公元前2297年6月6日,卒于公元前2198年8月,享年100岁,是中华民族第一个朝代——夏朝的创始人。

    禹 的 身 世
   

    禹是黄帝的玄孙,姓姒,名文命。禹的父亲叫鲧(gǔn滚),鲧的父亲叫颛顼(zhuān xū专须),颛顼的父亲叫昌意,昌意的父亲就是黄帝。从黄帝到禹,共五世,皆同姓而异其国号:黄帝为有熊氏,颛顼为高阳氏,帝喾(Kù库)为高辛氏,帝尧为陶唐氏,帝舜为有虞氏,帝禹为夏后氏。
    
    大禹既然是黄帝的后裔,怎么会说“禹出西羌”呢?《华阳国志》道出了根由。原来黄帝的儿子昌意,娶了蜀山氏之女,生子名高阳,就是颛顼帝。颛顼把自己的支庶都分封在了蜀地。他的儿子鲧被封于汶山石纽地区(今四川省北川县),娶有莘氏之女为妻,名叫女志,也叫女嬉。一天傍晚,女嬉到河边提水,见流水潺潺,彩霞满天,心里非常高兴。在与同伴嬉戏玩耍中,拾得一枚野生的薏苡果(有说是红色的石子),象珠子一般艳丽可爱,便含在嘴里。不料那薏苡果光滑如卵,“滋溜”而下,咽入腹中,因而有了孕。怀胎14个月,却生不下来,只好剖腹生儿,这就是禹。至今四川省北川县还有刳(Kū哭,剖开)儿坪、洗儿池、血石、禹穴沟等许多遗迹。这里是羌乡,自古以来都是羌族生息地。有的史料说“禹出西羌”,就是这种来由。其实,郭沫若和《史记·匈奴传》早已说得明白:四夷少数民族,其实都是炎黄之苗裔,之所以有各种民族的叫法,是因游牧迁徙,随地而称名的缘故。
    
    大禹幼年便随鲧东迁,来到中原。其父鲧被帝尧封于崇(即中岳嵩山),叫崇伯,实际上是一个方国国君。当时中原闹水灾,帝尧便叫鲧率众治水。因为治水的组织是半军事性质,号令很严,所以鲧的地位和权势迅速上升,以致发展到有可能以暴力破坏氏族社会“禅让制度”的地步。帝尧看到了这种威胁,便命舜以“治水无状”为罪名,把鲧处死于羽山。

    禹 治 九 州
    
    禹的父亲被杀之后,舜又向尧推荐说:“可以让鲧的儿子禹接替父职,继续治水。”禹深知这里面包涵有严峻的政治意图,因此,他“薄衣食,卑宫室”、“声为律,身为度”、“左准绳,右规矩”、“疏九河,陂九泽,度九山,开九州”,劳身焦思,居外13年,三过家门而不入。风雨寒暑,跋山涉水,晒得面目黧黑,累得腰腿成疾,手上结满了老茧,腿上脱光了汗毛,走路一瘸一拐的。即便这样,他仍然忠于职守,克勤克俭,身先士卒,埋头苦干,陆行乘车,水行乘船,泥行乘撬,山行穿履,亲自到治水第一线指挥,终于完成了治水大业。同时依照山水之势,把全国划定为九州,即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九州既开,禹还命他的同事和部下,因地制宜,教民众学种稻谷、种杂粮,发展农牧业生产。致使天下安定,国富民强,老百姓家里有9年的积蓄,国家库里有30年贮备。
    
    此时,他牢记父亲“势大震主”的教训,功成不居,好让不争,谦卑自牧,责躬罪己。对舜更加毕恭毕敬,唯命是从,从不言功称大,终于赢得了舜的信任。

    禹 建 夏 朝
    
    舜信任禹,便封他于夏地,就是今天的河南省禹州市。因为古时候这里是夏部族聚居繁衍的地方,所以称夏地。禹封在这里,称作夏伯,就是“夏禹国”的国君,所以大禹也叫夏禹。
    
    禹虽然是一个封国国君,却很受舜的宠信,每有要事都要请他去商量,并让他“统领州伯,以巡十二部”。舜当众表扬他的功绩时,他总是说舜领导的好,指挥的好,运筹的好,是舜的德行、仁政、风范感动了民众,民众拥戴舜的结果。或者说舜慧眼识人,善于用人,比如契、后稷、皋陶等,是几位大臣辅佐的结果,把功劳都记在几位大臣的账上。舜于是越发觉得禹“有功不居”、“仁厚可靠”。后来,干脆让禹直接代替自己摄政,把国家大事全都托付给禹,让禹替自己独立管理了16年国家政事。
    
    公元前2208年,舜通过16年的观察,觉得禹可以当自己的接班人,就同着众位大臣,上祷于天,要把帝王之位禅让给大禹,禹却竭力推举舜的儿子商均嗣位,三辞而不受。不久,舜巡视至苍梧,即今湖南宁远县,突然病逝。禹为了避免与舜的儿子商均发生冲突,就躲避到夏地的一个小邑阳城去,一躲就是三年。三年中,天下诸侯不去朝见商均,却来朝见大禹。大禹看到了自己的威望和实力,于是,在帝舜死后的第3年,即公元前2205年,返回“夏禹国”故都,南面朝天下,即天子之位,并以自己的封国“夏”为天下之号,宣告夏王朝正式建立!

    禹 的 功 勋
    
    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中原地区诸夏民族为主体、容纳吸收周边夷夏各部族共同创立的多民族统一的大国。它“咸有九州”、“协和万邦”,是我国从原始社会进步到奴隶社会的第一个朝代,被称为“华夏第一国”。大禹则是“华夏第一君”。禹州也因此被称为“华夏第一都”。
    
    大禹是为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的伟大的历史人物。他的重大功绩不仅是治理了洪水,发展了生产,使人民安居乐业,更重要的是结束了中国原始社会部落联盟的社会组织形态,创造了“国家”这一新型的社会政治形态。恩格斯指出:“国家和旧的氏族组织不同的地方,第一点就是它按地区来划分它的国民。”禹建立的夏朝,就突破了以血缘为基础的部落界限,而以地区把“天下”划分为九州。“第二个不同点是公共权力的设立。”比如军队、刑法、监狱、捐税等。大禹在征伐三苗时,就指挥了一支数量不小的军队,并且有严密的组织和权威。禹在出征前曾统率众多的邦国君长举行“誓师大会”说,“天下郡国,都必须听从我的命令,谁敢不听,蠢蠢乱动,譬如三苗,我就要奉行天命,予以征伐。”(见《禹誓》)结果,不到30天就把三苗打得落花流水,又过40天,三苗族便服服贴贴前来纳贡称臣。从《左传·昭公六年》“夏有乱政,而作禹刑”看,禹统治时期的确已有刑法。《述异记》和《国语》都记载有这么一件事:禹会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而防风氏后至,禹杀而戮之。《史记·夏本纪》也说:皋陶“敬禹德,令民皆则禹,不如言,刑从之。”由此可见,大禹时期不仅有刑法,而且非常严苛。各种强制机关,如监狱,那时也已经产生了。《广韵》说:“狱,皋陶所造。”我国自西汉直到明清,各地监狱普遍把陶奉为狱神。至于维持公共权力必然要征收的赋税,《史记·夏本纪》也说:“处虞夏时,贡赋备矣。”《尚书》里有一篇文章叫《禹贡》,就是禹立的贡法。对那些被征服的部落,让他们根据自己的物产情况,缴纳贡赋 。对庶民百姓,每人受田50亩叫“私田”,同时为国家和奴隶主耕种5亩“公田”作贡赋,叫做“什税其一”。同时,禹还建立了巡狩(视察)、考功制度,对所属诸侯国君,按功行赏,计过受罚。
    
    凡此种种,按照恩格斯的观点,禹的最大功绩是完成了国家的建立。用阶级社会代替了原始社会,以文明时代替代了野蛮时代,推动了历史的一次大飞跃、大进步。

    禹 的 后 人
    
    禹在夏都(古称阳翟,即今河南省禹州市)执政八年,号令全国推行统一的“夏时制”,俗称“夏历”,也叫“农历”。并且定车制,建学校,作夏乐,行薄葬,实行“五音听治”,加上其它许多行之有效的措施,将一个新生的奴隶制王朝治理得井井有条。
    
    大约公元前2198年,帝禹南巡,积累成疾,死于会稽,用三寸薄棺,就地葬之。据说,禹生前曾两次选定接班人,一是皋陶,年老体弱,先禹而逝;二是伯益,因“佐禹日浅”,缺乏经验、实权和地位;只有他的儿子启长期随禹左右,学得了许多政治经验,并且培植起了自己的势力,树立起了自己的权威。所以,禹死后,许多诸侯都不去朝见伯益,而到阳翟(今河南省禹州市)去朝见启。启于是在阳翟建钧台,举行盛大的国宴,招待四方诸侯。有人考证,当年参加钧台大享的有300多人,每位诸侯面前摆5个筐、5个高脚盆、5个大铜鼎,里面盛满丰盛的美味佳肴。大享进行中,乐伎奏起《九辩》,诸侯和唱《九歌》,男女夏民们随乐起舞。这就是中国历史上有文字记载的第一次“国宴”,史称“钧台之享”。
    
    夏启之后,传位给其子太康。太康好游猎,常常带了家眷到洛水北岸打猎,一去几个月都不回来,政事无人管理。于是发生了“五子之乱”,太康的五个兄弟争夺王位。太康将叛乱平息之后,让位给其弟仲康。丁卯年冬,仲康亦会当时夏朝北中部各国诸侯于钧台,即夏王位。仲康在位时大权旁落,最后传位给其子相,一名相安。相安其实不得安宁,他先定都商丘(今河南商丘县),因被夷族所攻,又逃往帝丘(今河南巩义市西南),却被东夷族的寒浞(zhuó浊)煽动族众,先杀死主子后羿,又剪除亲夏势力,最后攻打帝丘,杀死帝相。帝相死后,夏朝统治中断了近40年。
    
    40年后,少康重新恢复了夏代统治。少康是夏帝相的遗腹子。当初,寒浞攻进帝丘,杀死帝相,混乱之中,相妻从墙洞逃出,逃到其娘家有仍氏(今山东金乡县境),不久生少康。少康长大后,很有才能,曾任有仍氏的牧官,又当过有虞氏(今河南虞城县)的厨官,最后返回夏后氏故墟,居于纶邑(今河南禹州市西北16公里的康城村)。他从各方面收集夏王朝的余众,积蓄力量,终于在夏贵族及同姓部落支持下,攻杀寒浞。遂“整威仪东南行,求阳翟(今河南禹州市)夏王之故都”,“坐钧台而朝诸侯,恢复夏朝基业,史称“少康中兴”。

    夏从少康之后,传位给其子杼,杼传位其子槐,槐传位其子芒,芒传位其子泄,泄传位其子不降,不降传位其弟扃,扃传位其子廑,廑复传位给不降之子孔甲,孔甲传位其子皋,皋传位其子发,发传位其子桀。桀,名履癸,是古代有名的暴君,曾把商汤囚于钧台。所以,钧台(亦称夏台),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监狱。有说文王演周易的里城(在河南汤阴县)是第一座监狱,殊不知里比钧台晚1000余年矣!
    
    商汤在东方强大之后,率诸侯乘机伐夏,夏桀逃奔鸣条(今河南封丘县东),战败,又逃到南巢(今安徽省巢湖北岸),被杀死,夏从此亡。从夏禹到夏桀,共传十七世,有王与无王累计维系了471年。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中国禹州网(2013-05-02)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