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许昌 >> 走进许昌 >> 印象许昌 >> 浏览许昌

具茨山“天书”刻于4000年前

2013/9/13 12:06:47 点击数: 【字体:

具茨山“天书”刻于4000年前

    具茨山,自上世纪90年代发现神秘岩刻符号及岩画以来,岩刻"天书"的形成年代一直是难解之谜。

    11月14日以来,来自北京大学、中科院等研究所的环境学、考古学、地理学等学科的多名专家、学者会聚具茨山,从环境考古的地层叠压关系角度证明具茨山岩刻符号的形成年代当不晚于4000年之前。这一发现为探讨岩刻符号的年代和内涵提供了科学依据,对于深入探索包括黄帝文化在内的中原上古文化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专家探寻具茨山岩刻之谜

    具茨山属嵩山支脉,位于新郑市西南部约15公里处,地跨新郑、新密、禹州三市,东西长约40公里。传说华夏人文始祖轩辕黄帝正是在这里统一万国建都立国肇造华夏,因此具茨山又有"圣山"美誉。

    满山遍野的岩石之上出现的奇异岩刻,到底是什么时候雕刻上去的?这是比甲骨文更早的文字还是古人占卜星象的卦图?由于已发现的符号、图画皆刻画于裸露的岩石之上,具茨山岩刻形成年代一直是个难解之谜。

    为避免具茨山岩刻符号遭受破坏并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河南新郑黄帝故里文化研究会近期邀请由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宋豫秦和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周昆叔为核心的具茨山岩刻考古调查课题小组,11月4日正式组队进驻具茨山,进行了20余天的踏访考察。调查组的任务是:对具茨山岩画岩刻进行全面普查。

    作为我国环境科学研究领军人物之一,宋豫秦教授是地道的河南人,他凭着对中原文化、对中国文化研究的一腔热情,担当起课题小组繁重的组织工作。

    75岁高龄的周昆叔教授更是带着对科学研究的执著,不顾家人和孩子的反对,毅然住进深山,和年轻人一道开始了艰苦的考古调查工作。

    层峦叠嶂的具茨山看似平坦却异常难行,齐腰深的野草覆盖了崎岖的山体,找不到一条完整的山路,稍不留神就是悬崖峭壁。

    一天,当考察队伍行进至一处山坳,发现土层掩埋下的一块巨石边角处带有岩刻符号,作为我国顶级的地质物理研究专家的周昆叔凝重的眉头顿时舒展开来:因为这块石头的大部分石体仍然深埋藏在红土层的下面,这处岩石可能足以考察出石刻的大致年代。

    岩刻初步确定4000年前刻成

    后来的地层叠压关系证明了周昆叔教授的判断是正确的。

    具茨山岩刻目前已找到近3000幅。宋豫秦、周昆叔等对岩刻中的约500幅进行研究,将其分为岩画和岩刻符号两大类。几幅可以辨认的岩画分别表达了人物、天、地的含义;岩刻符号,由于数量较多、内容复杂,暂时按形态分作9类22式,它们多为洞穴状刻符,有数量关系,且多为6或6的倍数。

    它们到底形成于何时呢?周原黄土是解开岩刻符号时代问题的一把钥匙。

    周昆叔解释说,周原黄土是从西北内陆吹扬卷起的尘埃,降落在我国东南部,一万年来堆积了1米左右的黄土,豫中西部为黄土高原的东南部。黄土从下至上可以分为5层,即杂色黄土、褐红色古土壤、褐色古土壤、新近黄土和耕土层,分别与新石器时代以来的古文化有对应关系,即杂色黄土含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褐红色古土壤层含裴李岗、仰韶、龙山时期古文化,也含夏商周三代文化;褐色古土壤层含东周、秦汉文化;新近黄土含秦汉后文化。

    考察队伍在山坳里发现的土层掩埋下的巨石岩刻符号,由于流水冲刷和人为破坏,原被褐红色古土壤覆盖的岩刻圆洞才得以暴露。

    周昆叔接受本报专访时说:"经研究,这层褐红色古土壤形成在距今8000年至3000年间,岩刻符号地点被16厘米褐红色古土壤埋在下面,依据计算,埋藏石刻符号地面形成时间应在4000年前。"

    岩刻蕴藏早期人类文化

    11月28日~29日,来自北京大学、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河南省地理研究所、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河南博物院以及新郑市、禹州市从事古文化研究的专家,会聚新郑市和具茨山,现场观察、讨论了具茨山岩刻符号的地层叠压关系。

    与会专家根据现场考察的结果认为,这两处地层叠压关系和岩刻符号皆暴露清晰,保存良好,具有早期人类文化遗存的诸多特点。

    具茨山岩刻符号考古调查现场会形成了《会议纪要》。与会专家认为,在具茨山所发现的圆形、方形、条形以及网状等岩刻符号及其排列组合形式,明确表达了某种知识和逻辑的内涵,与以往我国其他地区发现的以写实为主的岩画、岩刻相比,具有不同的文化含义和鲜明的文化特色。两处褐红色古土壤与岩刻之间的叠压关系十分重要,它对于判断岩刻的时代具有重要意义。

    具茨山岩刻保护迫在眉睫

    宋豫秦教授说,诸多先秦文献都有关于黄帝出生、创业于新郑的记述。具茨山岩刻符号传递了早期人类的文化信息,为本地区上古文化的研究提供了又一类新的实物依据,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周昆叔教授说:“根据我们对具茨山岩刻的初步调查,它是在中原地区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大规模的古文化岩刻群。它较早地、较清晰地表达了黄帝时代先人及其后裔对天文、地理的认识,对数量关系的理解和精神层面的体现。”“尽管我们需要深入研究这些岩画、岩刻符号的内涵,但它很可能是从无文字到有文字之间的一种过渡文化。具茨山岩刻文化是一部大地古书,是一所美丽的画廊,更是一座内涵丰富的露天藏书馆。保护它,研究它,运用它,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据了解,由于新近在具茨山上开辟了一条道路和在具茨山上兴修水库,已经造成了对部分岩刻文物的破坏,并威胁着整个具茨山文物的保护。因此,专家们一致建议:对于分布在具茨山中的岩刻遗迹及其所在地块应当采取严格的保护措施;对于具茨山及其所在区域的整体环境风貌进行科学的规划和合理的保护;对岩刻的时代及其所蕴含的文化信息展开进一步的研究。并希望以本次具茨山岩刻考察为契机,推进包括黄帝文化在内的中原上古文化研究不断走向深入。

    ■链接《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轩辕,黄帝居于轩辕之丘。”至于黄帝具体出生地点和时间,史学界并没有统一的观点。有传说称黄帝生于公元前4856年前,在今河南新郑的轩辕丘有个龙图腾的部落出生。这一说法得到包括中国古都学会在内的部分民间机构的认可。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中国禹州网(2012-05-15)
0
下一条:没有了上一条:解读许昌——道教文化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网 河洛大鼓网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河南农家乐网 中国旅游网 吴氏网 秦氏网 中华舒氏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福客民俗网 文化遗产网 秦腔戏曲网 中国晋剧艺术网 扬州扬剧网 梨园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