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许昌 >> 走进许昌 >> 印象许昌 >> 浏览许昌
精彩推荐
专题推荐
    没有记录!

“晁错:争议中的冤臣”系列之 出色的帝师,不合格的政治家

2014/1/3 14:14:04 点击数: 【字体:

“晁错:争议中的冤臣”系列之 出色的帝师,不合格的政治家

晁喜铺村晁错祠堂外的晁错碑
 

  “晁错:争议中的冤臣”系列之

  3

  □记者 朱金中 文图

  引子

  PREFACE

  活活气死当朝丞相

  坚韧过了头就是傲慢,自信过了头就是自负。

  晁错这个人,有能力,有思想,有毅力,汉文帝安排他给太子当老师很合适,但他是个优秀老师却不是优秀的政治家。

  汉景帝刘启即位后,第一件事就是任命晁错担任内史。内史这个职务相当于今天的北京市市长。晁错依然延续当太子老师时的作风,不断上疏,“常数请间言事,辄听,宠幸倾九卿,法令多所更定”。晁错不停地提意见,汉景帝不停地准奏,任由晁错推行改革。

  时间一长,朝廷权贵都非常讨厌晁错,想办法惩罚他。但晁错不是贾谊,他不是那种息事宁人、自己受委屈也要顾全大局的人,他干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当朝丞相申屠嘉给活活气死了。

  晁错上任后,发现内史府的大门是朝东开的,进出很不方便,就让人在南边开了一个门。内史府的南边是太上皇(刘邦父亲)的庙,把庙墙给打了一个洞,丞相申屠嘉听说后勃然大怒,“欲因此过为奏请诛错”。晁错得知消息,连夜进宫找汉景帝求援。

  第二天上朝时,申屠嘉奏请诛杀晁错。汉景帝打圆场说,这个事朕清楚,晁错开的那个门只破坏了外墙,算不了多大的事,够不上追究法律责任。最后,汉景帝还补充了一句,说这事是我让晁错做的。申屠嘉气得无话可说,回到家就吐血而死。

  申屠嘉早年跟着刘邦打天下,为官廉洁,《史记》评价他“为人廉直,门不受私谒”——就是在家里从不接待客人。甚至他的老朋友袁盎来找他,申屠嘉说,如果是公事明天到我官署谈,如果是私事,对不起,丞相无私事。

  申屠嘉这样有名望的丞相被晁错活活气死,可见晁错的行事作风。

  从汉高祖刘邦到文、景两代,一直以道家思想治天下,所谓“萧规曹随”,与民休息。朝廷的大臣大多信奉清净无为的教条,“一动不如一静”,高皇帝定下的规章制度基本不需要修改。而且当时的大臣不是功勋,就是权贵,讲究的是资历,像贾谊、晁错这样的后辈凭借一张伶牙俐齿的嘴巴、两行高头文章就青云直上,很受排挤。

  晁错这个人有很强的使命感,从他上疏的内容就可以看出,他很想改造这个世界,何况这个国家内忧外患,不改革不行,既然自己有能力又深得皇帝的信任,就拼命地想按照他的意志去改造国家。

  但晁错的这种做法在当时的王朝官僚看来,简直就是恃宠傲慢、飞扬跋扈。仗着皇帝撑腰,竟然把丞相活活气死,文武百官没有一个不讨厌晁错的,都认为他是个“搅屎棍儿”。

  而且晁错得罪的那些人,几乎都不是坏人,无论是《史记》还是《汉书》里,这些人都是很有威望、有能力的官员。

  比如廷尉张欧,判案非常认真,任何一份判决文书都是看了再看、审了再审,实在挑不出毛病了,才决定判处死刑。张欧还会亲自到监狱里去宣读判决书,甚至一边流泪,一边宣读,最后还弄来酒肉为犯人送行。

  晁错得罪的人中,还有一个是袁盎。袁盎和晁错的矛盾到了什么地步?凡是袁盎参加的活动,晁错肯定不去,凡是晁错到场的聚会,袁盎铁定不来,“两人未尝同堂语”。

  但无论是《史记》还是《汉书》,都把晁错和袁盎放在一个传里。两个生死对头放在一块,其微妙关系只能由后人自己琢磨了。毕竟晁错之死,袁盎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促使袁盎提出诛杀晁错的,是晁错的削藩主张。

  力主削藩遭到群臣反对

  削藩,并不是晁错的发明,汉文帝时,贾谊就上《治安策》,提出削藩。

  汉高祖刘邦开创了西汉后,早期曾分封韩信、英布等一些功臣为王,后来由于种种原因,刘邦觉得异姓封王不太可靠,就刑白马与天下盟誓“非刘不王,非功不侯”,开始大规模分封刘氏宗亲为藩王。到了汉景帝年间,国内诸侯的势力已经呈现尾大不掉的势头。

  朝廷内的一些有志之士开始提出加强中央权力的削藩主张,其中贾谊的《治安策》最为有名:“其异姓负强而动者,汉已幸胜之矣,又不易其所以然。同姓袭是迹而动,既有征矣,其势尽又复然。殃祸之变,未知所移,明帝处之尚不能以安,后世将如之何!”

  但汉文帝考虑当时中央政府没有这个实力,就没有采纳削藩的建议。到了汉景帝时期,晁错深得皇帝信赖,就再次提出削藩的建议。

  晁错气死申屠嘉后,汉景帝任命陶青为丞相,提拔晁错为御史大夫。西汉初,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为三公,位极人臣。晁错刚一上任,就提出削藩建议,以为没什么阻力——老丞相都被我气死了,谁还敢作对?没想到招来朝廷大臣的集体反对。

  陶青、张欧、窦婴、袁盎等都对削藩投反对票。连在颍川的晁父都千里迢迢跑到长安,质问儿子:“侵削诸侯,别疏人骨肉,人口议多怨者,何也?”晁错说,我只想着“天子不尊,宗庙不安”。晁父叹息说:“刘氏安矣,而晁氏危矣。”见无法劝阻儿子,晁父服毒自杀。

  从大义上讲,晁错一心为国,忠孝难全,这是值得赞扬的,但反过来想想,难道整个朝廷只有晁错一个人在一心为国吗?肯定不是。作为一个政治家,把身边的同僚都得罪光了,这本身就是不成熟的表现;提出的方案,同僚都反对,那这个方案多多少少都是有问题的。

  但晁错没有反省自身的问题,而是自负地认为:你看我多么一心为国,多么大公无私,既然我是忠臣,那反对我的就是奸臣,就是一心为私。

  清代康熙皇帝在和臣下讨论削三藩时,不少大臣反对削藩,那是因为他们都收了吴三桂等藩王的贿赂。汉景帝的大臣们反对削藩,倒不是收了藩王的贿赂,而是其中绝大部分人是老子的信徒,讲究无为,既然分封是汉高祖的规定,那就没有更改的必要,但晁错不这么认为:我的削藩策这么好,袁盎竟然反对,他肯定是收了藩王的贿赂。

  袁盎确实当过吴王刘濞的丞相,但那是中央政府派过去的,而且袁盎一开始还不愿意去。晁错不考虑这些,他是御史大夫,有司法权,让人下了个判决,说袁盎收受吴王的财物,最后让汉景帝下了个诏书,把袁盎贬为庶人。

  晁错的这个做法,实在太没意思了。

  晁错走上政治舞台后的种种表现,说明他并不是一个合格的政治家。一个不合格的政治家要操作削藩这一天翻地覆的政策,能做好吗?答案是否定的。正如苏轼在《晁错论》中评价的那样:“天下之患,最不可为者,名为治平无事,而其实有不测之忧……起而强为之,则天下狃於治平之安而不吾信。天下治平,无故而发大难之端;吾发之,吾能收之,然后有辞於天下。”削藩这么大的事,晁错连自己的同事都无法团结,他的下场注定是一个悲剧。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大河报(2012-06-28)
0
下一条:没有了上一条:具茨山南,探寻石梁之源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