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 >> 许昌 >> 走进许昌 >> 印象许昌 >> 浏览许昌

许昌:历史文化名城的精彩“转身”

2013/4/9 12:00:41 点击数: 【字体:

    许昌市地处中原之中,是中华文明的主要发祥地之一,文化积淀深厚,目前,全市共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9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33处。许昌市经济发展模式以特色著称,交通区位优势明显。107国道、京广铁路纵贯南北,位于“米” 字形的高速构架的枢纽位置,距郑州国际机场仅50公里。优越的交通地理位置为中国和世界进一步了解许昌创造了条件。近年来,我市开展的“全国卫生城、全国园林城、中国优秀旅游城”等创建活动,有力改善了许昌对外形象,提高了许昌文化品位。

  自2005年省委、省政府提出要“充分发挥我省文化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以来,许昌市加快了发展文化产业的步伐。目前,全国上下正在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而文化对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非常深远的影响,它是一定历史、一定地域、一定人类种群的生存状态和生活状态,文化即人。从深入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去认识我市正在进行的从文化资源大市到文化产业大市的嬗变,更能深刻领悟文化建设对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
    
  这是一处历史文化资源的富矿

  关键词:曹魏故都  蜡梅之乡  钧瓷原产地

  “闻听三国事,每欲到许昌”,公元197年,曹操“奉天子以令不臣”,把东汉的首都从洛阳迁到许地,不但把一座默默无闻的小邑经营为一代帝都,还为许昌人留下了一笔丰厚的文化遗产。许昌作为三国时期曹魏政权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现存三国遗迹、遗址80多处,民间故事传说众多,仅《三国演义》一书120回就有51回172处写到许昌。许昌是1994年国家推出的“中国文物古迹游”14条专线中“三国战略线”上的重要城市。河南省列入三国名胜古迹景点20处,许昌独占14处。藏兵洞、射鹿台、青梅亭、灞陵桥、运粮河、受禅台……从这里的一丘一壑、一草一木,依然可以谛听到那波澜壮阔的大时代的回响。《竹诗画》、《磨刀雨》、《张潘娘娘冢》、《呼陀村》……这些与三国人、事、物、景相关的民间故事和传说,千余年来在民间流传不衰。

  世事沧桑,斗转星移。唐宋时期,许昌因地处京畿,进入了文化发展的黄金时代。鄢陵的花卉种植,在唐代便有“江北花卉数鄢陵”“鄢陵蜡梅冠天下” 之盛誉。李白、苏轼、范仲淹等历史文化名人,曾多次莅鄢寻古赏梅,留下了千古传诵的绝唱,更留下了许多与蜡梅有关的民间故事传说。中国五大名瓷之一钧瓷,诞生于禹州。它创造性地用氧化铜为着色剂,“入窑一色、出窑万彩”,自北宋中晚期,被选为皇家贡品,以端庄、大气的造型、错综掩映的釉色、精湛、严谨的制作工艺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占有重要位置。鲜为人知的是,禹州还是中国北方的陶瓷中心,河南境内310处古窑址,禹州境内有160多处,其中扒村窑遗址、钧官窑遗址与神垕下白峪钧窑遗址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除钧瓷外,扒村窑的白地黑花瓷器在磁州窑系中具有独特的风格,在中国陶瓷史上亦有一席之地。

  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副主席夏挽群说过:“许昌位于中原文化的腹心地带,是一片催生文化的土地,它的传统文化博大而厚重,应当加以盘点和梳理。” 自辉煌的三国文化向前溯,禹州因大禹得名,是夏部落的主要活动区域,境内的大鸿寨、具茨山还流传着诸多黄帝的传说。2008年1月,许昌县灵井遗址发现了距今8到10万年的人类头盖骨化石,2009年春,中国最早的立体雕刻鸟在此重见天日。考古发现表明,自10万年到2万年间,灵井遗址的文化层延续不断,一直吸引着当时最优秀的人群在此繁衍生息。许昌是无可争议的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

  自灿烂的唐宋文明之后,余波荡漾不断。虽然中国的经济文化中心南移,但明清以降,丰厚的传统文化腐殖质又在许昌孕育了民间艺术这支奇葩。许昌被誉为戏曲之乡,上世纪60年代的《人欢马叫》,上世纪80年代的《倒霉大叔的婚事》,都曾受到中央领导的好评,唱遍大江南北。地方戏曲越调入选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越调名家毛爱莲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被誉为“音乐活化石”的七音节管乐器筹,其国内仅有的演奏者张福生被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评为首批中国民间文化百名杰出传承人。剪纸、烙画、皮影戏、铜器舞……在诸多民间艺术门类,许昌涌现了国内、省内知名的民间艺术家。这些老百姓自娱自乐、小打小闹的民间艺术丰富着群众生活,滋养着许昌人的精神世界,同时也蕴含着规模发展走向产业化的潜质。

  这是一块催生文化产业的热土

  关键词:智慧之旅  神垕古镇   宜居花城 

  2006年,许昌市被中宣部委托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命名为中国三国文化之乡、中国陶瓷文化之乡、中国蜡梅文化之乡,“三乡”的命名标志着许昌三大重要的文化资源得到了国家认可,成为代表许昌城市形象的文化品牌,分别对应三张旅游名片:曹魏故都——智慧之旅、神垕古镇——体验之旅、宜居花城——休闲之旅。

  回望三国时代,人们或许会奇怪,强大的大一统帝国汉朝,怎么在400年后土崩瓦解。今日的历史学家普遍认为,大汉王朝只是将一个统一帝国的骨架固定下来,但是它缺乏经验与智慧完成这一制度,比如,如何防止土地集中在少数人手中、如何防止文官选拔大权被少数集团操纵、如何处理君权与维持政府运转的官僚集团的关系。然而,早在1800年前,曹操看出了汉室衰微的症结。他推行屯田制,大力恢复农业生产,抑制豪强的土地兼并;他不论门第口碑,提倡唯才是举,为这里留下了“颍汝多奇士”的美名;他改革汉代官制,恢复丞相一职,建立以丞相为首的台阁制,我国古代的尚书台阁由内廷转到外朝,尚书省的正式建立,就开始于曹操。曹操在历史中的地位不仅仅表现在他作为政治家的卓识远见上:他藐视传统、任性超脱的个性开魏晋南北朝思想解放之先河;在文学史上,他开创了内容以直面现实生活为主、风格以慷慨悲凉为特色的建安文学。罗贯中在撰写《三国演义》时,受正统思想的影响尊刘贬曹,但在他笔下,曹操雄才大略、广纳人才、敢作敢为的风采跃然纸上,人物形象丰满、立体、生气勃勃。尤其小说中他对关羽的礼遇,一个秉承忠义不忘旧主,一个爱才如命不计前嫌,二人共同谱写了这个时代最荡气回肠的一章。

  这是个大动荡、大变革的时代,也是一个催生英雄与谋略的时代,三国时代的智慧结晶经《三国志》、《三国演义》以及戏曲、传说记录、加工、铺陈、演绎,形成了在汉字文化圈影响深远的三国文化。而当代影视作品或忠于原著或独辟蹊径的改编,另一只眼解读三国的《水煮三国》等管理学书籍的热销,则表明,三国智慧加创意加资本运作与营销,在传播传统文化精髓的同时,还可以成为产生市场价值的文化产业最核心的“原料”。相比于我市境内只可凭吊、不可赏玩的遗迹性文物毓秀台、张潘古城,智慧才是曹操留给许昌的最大资产。

  2006年,许昌被评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确定的三张旅游名片之首,就是曹魏故都——智慧之旅,这也是决策者在盘点、分析我市文化资源后作出的智慧的决定。落脚到智慧,就需要通过建筑、演艺、科技手段,将这笔无形的文化资产变得可视、可听、可悟、可触摸,成为能够感知到的活生生的现实,从而满足游客高品位的求知、娱乐、休闲需求。自1995年我市建设春秋楼景区以来,又相继扩建灞陵桥景区,开发曹丞相府,目前,曹魏智慧游的规模效应已初步形成。 2009年6月1日,总建筑面积约8000平方米的曹丞相府开府迎宾,当日游客3000多人,是目前全国唯一的人文历史与高科技手段相结合、历史景观与游客体验交融的三国曹魏文化旅游主题景区。

  盘点我市三张旅游文化名片,如果说,曹魏故都的智慧之旅是指把无形的智慧变成可知可感的有形的景观,那么,神垕古镇体验之旅就是以钧瓷这一有形的艺术品为凭借,把其生产过程以及蕴含的无形的历史文化价值全部显示出来。近年来,钧瓷产业发展速度很快,作品连续三届入选中国—东盟博览会国礼、博鳌亚洲论坛国礼。2008年,由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孔相卿设计、制作的作品《四海升平》被联合国之春文化艺术节选为国礼,使钧瓷代表中国民族文化传播到全世界,成为禹州、河南乃至中国的文化名片。钧瓷不但从艺术上超越了宋钧官窑的艺术高峰,而且走上了产业化的发展道路,“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2008年,禹州市钧瓷产量220多万件,从业人员近万名,产值达5亿元,由钧瓷带动的陶瓷业产值达到50亿元,成为当地经济重要支柱。

  2008年,禹州市被列为我省8个文化改革发展试验区之一,通过试验区建设,为全省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繁荣中隐藏着危机,机遇意味着挑战。我们在神垕镇采访时,多位钧瓷工艺大师发出了“瓷土资源有限,要爱惜使用”的呼吁。有鉴于此,一方面,禹州钧瓷在产业化的同时,要走品牌化、艺术化的道路,解决钧瓷业准入门槛低、产品档次低的问题,着力提升文化内涵、艺术内涵,走精品之路;另一方面,要拉长产业链条,围绕钧瓷打造特色文化旅游,重点就是把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神垕打造成北方的周庄。目前,神垕镇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各1处,各种古寺庙、古民居、古祠堂等40余处,以老街为核心,古镇古街保护面积达3平方公里,文物保护、旅游开发前期计划投资3.6亿元,明清古建筑、古宅院修复,陶瓷工业园、钧瓷文化产业园等整体旅游开发建设已同步展开。与其他观光型古镇多是空壳型的古代建筑等历史遗迹不同,神垕古镇拥有完整的钧瓷生产体系,辐射周边10多个省市的古玩市场与陶瓷集散地,有近32000名生活在古镇世代以陶瓷为业的百姓。我国著名旅游学者魏小安称其为千百年来窑火不熄“活着的古镇”。待古镇整体开发完成后,呈现在世人面前的将是一个全面展示钧瓷制作技艺、钧瓷历史文化的大型体验式风景区,游客来到这里,可以亲眼目睹钧瓷“生在选土、长在成型,死活看烧成”的七十二道工序;理解钧瓷蕴含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文化内涵,进而领悟它在中国工艺美术史中的地位,踏上一段美的历程。瓷土资源作为不可再生资源终有穷尽之日,但把钧瓷的文化历史内涵开发出来用于旅游观光,带来的绿色效益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或许有人会说,智慧之旅太沉重,体验之旅太深奥,旅游应该是彻彻底底的放松,与大自然亲密接触。那么,宜居花城的休闲之旅就是为这样的人群准备的。“花的世界,草的海洋,树的故乡,鸟的天堂”,这样的生态美景出现在“地上无山水、地下无资源”的大平原鄢陵县,既是历史延续下来的文化资源的自然积淀,也是近年来该县致力以花木改善生态、以生态承载旅游、以旅游激活三产的结果。这里有“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彭店千亩赏荷区,有“人在林中走、果在枝头笑”的张桥千亩杂果园和彭店万亩红枣林,有“珠宝”满沟流的赵庄樱桃沟。自2001年开始举办的中原花木交易博览会与新世纪同行,已举办八届。花博会提升了我市和鄢陵县的花木种植层次,提高了我市和鄢陵县的知名度。

  鄢陵县大力发展花木种植,不但拉长了产业链条,实现了第一产业农业与第三产业旅游业的有机融合,也优化了生态环境,提升了吸引力与软实力。 2008年以来,该县连续获得许昌市环境创优第一名,全市唯一的五星级大酒店落户鄢陵,其负责人称:“我们看中的是鄢陵深厚的人文环境,优美的生态环境。”2008年,该县生产总值136亿元,同比增长12.5%;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200元,同比增长16%。近年来,鄢陵县先后被确定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

  有人戏言,秦始皇最大的贡献是修了秦始皇陵,为陕西人民引来了世界各地的游客。的确,旅游业是关联度高、成长性好、带动力强的朝阳产业、绿色产业、战略产业。据统计,旅游业每增加1元收入,可以带动相关行业增收4.5元,旅游业每增加1个就业人员,社会就能增加5个就业岗位。经济发展规律表明,当人均GDP突破3000美元时,旅游业就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目前,我市人均GDP已超过3300美元。市委、市政府正式提出“旅游立市”发展战略,要求突出特色,实现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新突破,让更多人领略到许昌灿烂、悠久的文化魅力,进而推动整个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

  这是一场深刻的嬗变

  关键词:保护与开发  继承与创新  政府与市场

  中国五大名瓷——钧、汝、官、哥、定,在历史上同为皇家贡品,但随后的命运各不相同。除钧瓷外,有些烧制技艺已失传,成为博物馆冰冷的文物,有些影响仅限于文物收藏界,有多少人知道定瓷的原产地在河北曲阳呢?文化资源并不能自动转化为文化品牌,进而提升所在城市的知名度,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但钧瓷做到了。这也促使我们思考,从我市开发文化资源做大文化产业的成功经验中,应该获得什么样的启示。

  启示之一:保护与开发并重。文化资源经上千年积淀,是老祖宗留下的一笔不可再生的文化财富。我们所要做的首先应该是保护,保证它在我们这一代没有被破坏或散失、湮灭。一方文化对一方百姓精神上的滋养如同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全球一体化的经济浪潮下,如何保持文化的多样化是许多国家考虑的问题,因为它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凝聚力与认同感,以什么样的面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正是地方文化的丰富多彩共同构成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水土流失的危害显而易见,文化“流失”将影响一个城市、一个国家可持续发展并非危言耸听。

  正因为如此,在许昌申报三国文化之乡、中国陶瓷文化之乡、中国蜡梅文化之乡时,前来验收的文化部专家苑利说,许昌在拥有了文化品牌的同时,也被赋予了一种责任。对本土文化加以梳理、记录,查清渊源,并将其重新注入文化产业之中,扩大其效益,结果是双赢:传统文化资源推动文化产业、旅游产业发展,文化产业的发展反过来促进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发展和保护是辩证的关系,保护没有效益就不会有发展,发展没有保护就不会长远。

  启示之二:向前走,往后看,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2009年2月,河南省委常委、副省长李克到禹州调研时指出:“搞文化产业,不管是哪一门类,或本土文化,或异域文明,在传统文化的根不能断、魂不能丢、神不能离的前提下,只要能够把各种长处、各种优势结合起来,找到一个最佳结合点,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就会在形式和手段上有所创新。”

  创新需要勇气。1993年,钧瓷率先在五大名瓷中引进液化气烧制技术,改变了千百年来“十窑九不成”的历史,扫除了钧瓷产业化的技术障碍。目前,钧瓷业又在研究如何用计算机技术控制窑炉温度,解开钧瓷窑变的千年之谜。继承需要定力。“只有把传统的钧瓷烧制技艺传承下去,才能保证钧瓷的独特性。在当今钧瓷产业发展蒸蒸日上的背景下,我愿意再往根处挖一挖。否则,只往上走,就空了,虚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任星航如是说。为此,他投资30 万元建立了钧瓷窑炉博物馆,恢复了宋代柴烧钧瓷工艺。继承的定力与创新的勇气就像坐标的X轴与Y轴,使钧瓷的发展不断修正,牢牢地限定在了健康的方向。

  启示之三:政府搭台与市场唱戏。三国文化周、钧瓷文化艺术节、花木博览会,由政府牵头主办的大型会展、文化活动整合资源,提高了许昌知名度,推动我市文化产业发展,是任何民间团体无法做到的。但是,发展任何产业都必须有一批在市场竞争中成长起来的现代化企业,文化产业亦如是。钧瓷产业的发展得益于政府规范市场秩序,但更重要的是业内诞生了一批告别小手工作坊的现代化企业,如孔家钧窑、荣昌钧瓷坊、金堂钧窑等。近年来,开封市的旅游产业越做越大,除了丰富的人文历史资源外,翰园碑林、清明上河园有限公司等民营企业的成功运作,亦是重要原因。6月1日正式营业的曹丞相府由许昌市恒达房地产有限公司投资,有望在我市走出一条景区开发与旧城区改造相结合的道路。

  文化是一个民族身份的认定,也是人类走向未来的基石。省委书记徐光春形容河南历史文化资源的丰富时说过:“伸手一摸就是两汉文化,两脚一踩就是秦砖汉瓦。” 许昌作为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一直是中原文化的一座重镇。老祖宗留下的文化财富,产生于自给自足的农耕文明,我们要在信息化时代传承下去,并与资本运作、创意包装、市场营销等相结合,推动地区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成为产业升级的重要力量——从文化资源大市到文化产业大市,这是一场深刻的嬗变。(刘革雨 郭雯)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许昌日报(2009-07-01)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