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州,古称夏邑、阳翟、钧州,自古就是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的中心地区。早在5000年前的氏族社会,被尊称为华夏始祖的轩辕黄帝就在禹州活动。大禹封国于禹州,夏朝建都于禹州。之后,夏启继位于禹州,太康失国于禹州,少康中兴于禹州,夏桀囚汤于禹州。
禹州与大禹,与夏朝有着特殊的关系,禹州也因此蕴涵着独具特色的夏禹文化。那么,夏禹文化在禹州形成的背景及大禹精神是如何地表现呢?禹州这片充满神奇色彩的地方又是如何影响着夏禹文化的呢?夏禹文化的深厚底蕴又是如何让人们无时无刻地对她顶礼膜拜呢?
禹州:适合人类居住的最佳地缘
禹州地处中原,远古文化从中原发起并发展,而禹州又位于中原的中心,是西部山区(伏牛山系)和东部大平原(黄淮大平原)的结合地。在远古社会,由于人们战胜自然灾害的能力非常弱,而平原地带又容易发生洪水灾害,人类大多会聚集在山林中靠狩猎和采摘植物的种子过活。在生活过程中,人们发现在没有灾难的时候,在平原地带更能够找到充足的食物,渐渐地从山区向接近平原的地带迁移,在可以更好生活的同时,还能迅速地躲避灾难。随着人类不断地向东迁徙,在颍河上游,豫西地区,逐渐形成了部落繁衍生息的聚居地。
尧帝时期,中原地区发生了持续几十年的大洪水。《卫孟子·滕文公》记载:“当尧之时,天下犹未平。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草木畅茂,禽兽繁殖,五谷不登,禽兽逼人。”尧帝急令臣下推举能够治水的人。第一个被推举的是共工氏,共工氏是西部少数民族的部落酋长,在当地治水中有比较丰富的经验。但是,中原地区的环境、地质、气候都与西部山区不一样,最终以失败而告终。第二个治水的是大禹的父亲鲧,当时受封于崇国,称作“崇伯”,受四岳推举,历时9年治水,也因“治水无状”而被殛杀于羽山,后来,虞舜又推荐鲧的儿子禹继父治水。《孟子·滕文公(上)》记载:“禹疏九河,瀹济漯而注诸海,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然后中国可得而食也。当是时也,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虽欲耕,得乎?”大禹治水成功后,封地在“夏禹国”,就是今天的禹州。夏禹是夏禹国国君,称“夏伯”。 随着自然灾害的控制,大禹带领民众致力于农耕,发展农业生产,人们生活逐渐安定,生产有了盈余,私有制慢慢诞生了。人们逐渐地抛弃了原始社会时期的高级野蛮阶段,进了文明阶段,即由原始社会跨入了以农业为主的奴隶制社会,而有利于生产的颍河上游地区(即今天的禹州)也就成了人们繁衍生息的密集地方。
年近八旬的教之忠老师说,在我们禹州阎寨遗址中,发现了大量库存的稻谷,经考古,这是专门储藏农作物的仓库。经碳14测定,这些发黑的稻谷是距今4000多年,碳化了的人工稻谷。这一发现,说明当时禹州农业生产发展的繁荣景象,人们家中已有所节余。同时,在阎寨遗址中还发现了三排聚落式房基,室内有火膛,有地铺式床台,有谷窖。室内地面有用白灰粉刷的痕迹,全都用火烧烤过,起到防潮的作用。至此可以表明,在饮食条件的改善下,人们的居住条件已放弃了穴居状态,进入了较为有规模的居住状态。
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人们已不满足简单的物质文化生活,开始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文化享受。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文化也已不再是一种奢侈品,而变成了人们生活中的必需品。
夏禹文化的主要体现
马克思说:劳动创造了美。人类在漫长的生产劳动实践中逐渐培育起原始的美的观念,从产生审美的渴望起,便开始了人类创造美的历史。夏禹文化主要是在龙山文化中晚期到二里头时期500年左右的历史。郭水林老师在《走近大禹》中写道,建国以来,通过多次野外考古调查,禹州境内已经发现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25处之多。其中,阎寨遗址、瓦店遗址、下毋遗址、吴湾遗址已被国家有关考古单位和郑州大学考古系及禹州市文物管理单位联合进行了考古发掘和试掘。近年来,中美两国考古工作还对绝大部分遗址进行复查,资料准确,可信度强。从对这些遗址考古发掘和试掘中,足以说明当时夏禹文化的繁荣。
那么,夏禹文化是如何体现的呢?
手工制作水平相当发达。1980年和1981年,河南省文物研究所、郑州大学历史系、禹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曾先后两次对瓦店遗址进行发掘。在对瓦店遗址的发掘中,出土有鼎,鼓腹罐,折腹盆,高领壶,碗和盘等陶制品。其中有一批工艺较高,造型精美的器皿如漆黑锃亮的高柄陶器和凤头红陶,都具有非常高的科学研究价值。经碳14测定,该遗址距今约4000余年,是一处“龙山文化”聚落遗址。1998年,国家“夏商断代工程”办公室再次来实地考察,确认这是研究夏禹文化的一处极具价值的发现。
教之忠老师说,目前,没有夏代文字,因此有许多学者怀疑没有夏代,经过“夏商周断代工程”,解开了自司马迁作《史记》以来的两千年间困扰中华文明史的一个千古谜团。从取得的《夏商周年表》中不仅证明了夏朝的存在,而且准确地标出夏代的起始年为公元前2070年到公元前1600年,从而为中华文明五千年有了坚实的科学依据。从瓦店遗址中发现的陶器中可以说明当时的手工制作水平相当高,一是体现在造型多样,比如有不少造型各异的酒器。二是对复杂纹饰的运用,如在器物上加了比较复杂刻纹。三是技术水平先进,如在烧制黑光陶时,采用了抛光技术。同时,还出土了蛋壳陶和亚蛋壳陶,这种薄如蛋壳一样的陶器,就是当今的陶器制作也很难达到这样的水平。可以说,夏文化的基础在夏禹。
出现了酒文化。仪狄造酒一说始载于秦汉时期辑录帝王公卿谱系的书《世本》里,书中讲:“仪狄始作酒醪,变五味;少康作秫酒。”许慎在《说文解字》“酒”条中说“少康作秫酒”,在“帚”条中也说“古者少康初作箕帚、秫酒。少康,杜康也。”所以,我们普遍认为,少康是酿酒的鼻祖。大禹时期,夏禹宫中有一宫女叫仪狄,她把采摘的果子进行发酵从而制作果子酒。大禹就曾饮此酒而误事,并感叹:后世必有酒之亡国者,随即远离了仪狄。少康中兴于禹州,在少康中兴时期,少康勤政爱民,专心农业水利,大力发展农耕,极大地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农作物已经有了很多的节余。少康通过种子发酵,进行反复试验,终于酿成了秫酒。当今,在对少康造酒这个问题上,仍有不少的争议,但少康中兴于禹州,夏朝才进入由治及盛之局面,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国家机器初具规模。禹在位八年,崩于会稽。《竹书纪年校正》:“元岁癸亥,帝(启)继位于夏邑,大飨诸侯于钧台,诸侯从。”《左传》:“春秋昭公四年,楚椒举曰:夏启有钧台之享。”《史记·夏本纪》:“桀召汤囚之夏台(即钧台)。”由此看来,钧台既是中国历史上有文字记载的第一个举行国宴的地方,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监狱。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禹开创的国家制度,到春秋时期尚有保存。孔子说:“殷因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夏朝由最初的建都于禹,到对国家机器的完善,都开创了中国历史的先河。
夏朝有军队、监狱、刑法、司法、贡赋,不仅确立了完善的国家制度,而且还影响着人们思想观念(即宗教观念)的变化。那时,祭祀对象增多,仪式也更加隆重。占卜之风渐具形成,已经渗透到日常生活之中。舜禅让于禹时,禹提出由占卜决定。舜称:“朕志先定,询谋佥同,鬼神其依,龟莁协从,卜不习吉。”“先断人志,后命元龟”之占卜,已成为维护统治的一种手段。
大禹精神
在研究夏禹文化中,我们不能不把大禹精神作以单独的研究。大禹治水13年,对禹州的影响不言而喻,锁蛟井、禹王庙、古钧台等许多大禹的传说熟记于禹州人民的心中。禹州人以大禹的故事而自豪,更以大禹的精神而骄傲。所以,我们必须要对大禹精神进行深刻的理解,不断地学习、继承、弘扬大禹精神。
第一是艰苦奋斗、开拓创新的精神。禹乃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薄衣食,致孝乎鬼神。卑宫室,致费乎沟洫。陆行乘车,水行乘船,泥行乘橇,山行乘撵。可见,大禹为了社稷民众的利益而以身作则,艰苦奋斗,其精神可谓惊天地而泣鬼神。在治水中,注重创新,采取顺应水势,疏通河道,随山导水,让洪水向东南低洼地自然排泄,取得了丰功伟绩。大禹以法施政,置九州,区划五服,建立了比较完善的行政管理体制。同时,还制定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历法(夏历),正是大禹开拓创新,依法治国,才实现了中华民族从原始部落向奴隶社会的飞跃。
第二是勤政爱民,公而忘私的精神。当大禹之时,洪水滔天,民不聊生。大禹受命于危难之际,挑起了治水安民的重任。他之所以能不计成败得失而勇挑重担,首先是因为他有一颗仁爱之心、爱民之心。正如史书所记载的:“其仁可亲,其言可信。”大禹博得了诸侯百姓的拥戴,取得了非凡的成功,建立了不朽的业绩。大禹的父亲由于治水失败而受到最严厉的惩罚,他虽然感伤先人功败受诛,但仍以大局为重,新婚不久即离家赴任,在外治水13年,三过家门而不入,甚至不能尽点慈父爱子之心,生动体现了大公无私的精神。
第三是民主礼让,有容乃大的精神。在上古尧舜禹时代,公众领袖由各氏族部落民主推举,年老力衰就退位让贤,并不视天下为己有。尧舜禹三代相禅,大禹继承了古代民主传统,他本来推举皋陶而准备授之以政,可惜皋陶先死了。到他巡狩会稽临终之时,他并没有传位给儿子,而是“以天下授益”。中国的家天下非从大禹始,而是从夏启开始。大禹仍然保持了古代的民主礼让传统,在用人行政中体现了选贤举能的原则。夏朝初创时,东有夷、南有苗、西有羌,北有犬戎,大禹既尊重各民族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又通过传授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传播优秀的文化艺术,增进民族团结,促进了民族文化的大繁荣。
大禹是禹州之根,禹州是夏禹之基。禹州有研究夏禹文化得天独厚的优势,2008年首届中国禹州大禹文化论坛开幕,成为禹州市打造“夏禹文化品牌”的标志动作,也成为禹州弘扬大禹精神的有力体现。
勤劳善良的禹州人继承和弘扬着大禹精神,不断地创造着经济社会发展的奇迹。我们相信,定格在历史中的夏禹文化一定能够大放异彩,不断丰富和发展着中华五千年的历史文明。(作者单位:市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