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茨山位于无梁镇、浅井乡与苌庄乡交界处,东西绵延40公里,属伏牛山脉,是嵩山山系向平原的过渡地带,位于北纬34°13',东经113°29',最高海拔1000米,平均海拔600-700米,自东向西有龙虎山、老山坪、荟萃山、九朵莲花山、大鸿寨、崆峒山、九里山等,主要旅游景点和人文景观有明代周定王陵、中华道教第一观逍遥观、马天官墓、卢照邻墓、后汉皇帝刘志远墓、九里山自然风景区等。具茨山,相传是中华人文始祖轩辕黄帝修德振兵、统一华夏的地方,因有大量的岩刻岩画、巨石文化和祭坛、聚落遗留,引起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众多文献均记载黄帝活动的中心地域就在具茨山。《庄子·徐无鬼》载:“黄帝见大隗于具茨之山。”郦道元在《水经注》里更明确指出:“黄帝登具茨山,升于洪堤上,受《神芝图》于华盖童子,即是山也。”《庄子》还有一段记载:“黄帝为天子十九年,令行天下,闻广成子在崆峒山上,往见之。”
读史可以让人明志。史料记载证明,具茨山一直居于中华文明的源头。而被称为“华夏第一都”的禹州,在二十一世纪之初,因为具茨山古文明和瓦店遗址的考古发现再次成为世人瞩目的焦点。让人感到奇巧的是,大禹的儿子夏启在禹州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的时间刚好是公元前二十一世纪。
历史往往是一种巧合。
具茨山岩画引起国内外学者广泛关注
具茨山文化因为神秘符号而引起世人的注意。揭开具茨山神秘面纱的第一人刘俊杰把3000多处分布在漫山遍野的远古文化遗存破解成神秘符号或神秘天书。20年前,他凭着一种悟性和执着能够读懂和认可这些“天书”真的让人十分敬佩。2008年1月,由河南省文物考古学会、禹州市人民政府主办,禹州市具茨山古文明研究会协办的“具茨山岩刻岩画研讨会”在禹州市举行。具茨山岩刻岩画第一次引起政府部门重视,并得到省市文物部门和专家的认可和认定。与会专家把这些“天书”按国际惯例,正式解读为岩画。
2009年3月2日,由河南省文物管理局主办,许昌市文物局、郑州市文物管理局、河南省文物考古学会承办的具茨山岩画研讨会在省会郑州市召开。来自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四川大学、西北大学、郑州大学、河南大学、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河南博物院、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及禹州市具茨山古文明研究会等单位的专家学者以及河南省文物管理机构的主要领导等40余人参加了会议。与会专家的研究领域涵盖了历史学、考古学、岩画学、第四纪地质学、民俗学、古天文学、古文字学、古建筑学等多个方面。专家认为具茨山是一座具有丰富内涵、极大体量且极具特色的文化宝库。具茨山岩画的发现,填补了中原地区岩画分布与研究的空白,具有极高的历史、科学及艺术价值。
几年来,专家们的解读见仁见智,更加显示了“具茨天书”内涵的深厚。这些岩画从外在特征来看,分为几个不同历史时期,更多地涉及史前,有些则属于春秋战国时期。岩画是一种很复杂的文化艺术,目前在国际上尚属于一个难题,需要很多学科共同研究才能弄清楚具茨山符号所代表的内容。尽管如此,专家认为,这些神秘符号中有目前我国发现最早的石刻符号,而且是处于黄帝文化和夏禹文化的核心区,属于黄帝文化和夏禹文化的重要部分。
巨石文化:石破天惊的重大发现
伴随着具茨山古文明带给人们的响雷重鼓,一个个新的发现不断吸引着我们的眼球。最近,在禹州区域内无梁镇、浅井乡、苌庄乡等所辖的山上,发现了上千处巨石文化遗迹。在百度上搜索得知:巨石文化是由一些粗石巨柱或条状块石组成的,石碑、石塔、石墓道或石圈等代表着一种史前文化。散布于地球北半球北纬30度及附近区域的巨石遗址产生于新石器时代,距今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
流传在北纬30°的洪水传说,无论在东方和西方都有着鲜明的烙印。那些美丽得近乎残酷的传说故事至今都家喻户晓,人人皆知。苏美尔人的洪水传说,记载一位叫吉尔格梅施的君王治水神话,被用契形文字记载在泥板上,已被考古专家发现并证实;而中国的大禹治水神话传说,让大禹永久地成为一代代人心目中最伟大的英雄,近年来的考古发现,让大禹走下了神坛,并做为真正的历史人物载入史册。具茨山一带的地形和气候,正处于从高山到平原的梯形缓冲地带,又是从暖温带到亚热带的过渡区域,这里发现的裴李岗文化遗迹、瓦店遗迹等均已证实远古的先民曾在这里生息和繁衍。在禹州无梁镇老山坪上的大规模聚落遗址和城市遗址又是谁留下的建筑?那么多的巨石建筑和岩画,如果不经历上百年到千年,谁又能完成这些巧夺天工的杰作?
在一个叫跑马岭的山坳里,有一处典型的巨石建筑。两块巨大的石头中间有几个小的石块支撑着。这块巨石显然不是大自然天然形成,而是远古时代我们的先人用自己的双手在这天地之间鬼斧神工般擎起了这么神奇的巨石雕塑!
在距离巨石100米处,有一个用石头垒砌的周长约有600米的石围。站在巨石上,看到眼前平坦如广场一样的土地,我忽然感到一种神圣的力量,这力量不可侵犯,更不容亵渎。5000多年前的原始社会,某个部落首领或巫师,身穿兽衣,手执咒符,虔诚地朝着日月叩拜,面前成千上万的臣子同时叩首呐喊,这种山呼海应的祭祀方式古老而沧桑,原始先民通过对天地日月的崇拜,祈祷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表达人类繁衍生息、生活美满幸福的良好愿景。
巨石朝着山梁的阳坡,山脊处有一个巨大的石棺大墓。放眼四周,山脊几乎所有巨大的石块都有人为垒砌的痕迹。这是一处最险要也是最高的山峰,这些巨石存在的状态一定持续了几千年,始终默默无语,显得寂寞而神秘。把她与布满山间的3000多处岩画联系起来,不禁让人望而生畏。她们历经风雨侵蚀,无语冷漠地存在于天地之间。这么多年,有多少人不经意间从石隙或者山顶穿越而过,有谁读的懂,在这几乎被人遗忘的具茨山颠,我们的先人用生命和智慧镌刻在历史时空中的无声语言。这些庞大的巨石阵分布广泛,而且与周围的石板大墓、石洞、石棚、石圈、岩画、故事传说等构成了巨石文化的显著特征,在查看了漫山遍野的石围和巨石堆积后,不禁让人倒立汗毛,摒住呼吸。
据专家考证,老山坪城堡留存下来的大型祭坛以及一个刻有神秘符号的日晷,成为判断具茨山历史和城堡历史地位的重要物证。在古代,日晷只能在帝王所在地使用,祭祀的规格也代表着权位。从日晷、祭坛和附近出土的白陶来看,这里很可能是黄帝及其后代的都城。
上古先民用什么力量撼动了这些巨石?他们这样做究竟是为了什么?我们又该如何保护好这些神圣而又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一块块巨石,一处处堆积,无疑是一个个问号。这些似上天遗落在星球上的人为痕迹历经沧桑,执著地矗立于世界的各个角落,也矗立于人类与远古隔膜后形成的心灵荒原。这些让人叹为观止的原始艺术,不容分辨地超越了历史,向人类的所有思维能力发出了无声而持久的挑战。
中原文明居华夏文明的核心地位。禹州是大禹治水受封之地,近年来,在禹州颍河岸边的瓦店遗址考古发掘中,发现了夏代早期都城。夏启于公元前二十一世纪在这里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并在古钧台大享诸侯,因此,禹州号称华夏第一都。在禹州具茨山出现远古先民遗留下来的巨石文化、岩刻岩画、古城堡和聚落,这不正是“华夏第一都”最有力的考古凭证吗?
建议打造具茨山历史文化旅游区
近期,省委书记徐光春、许昌市委书记毛万春对具茨山文化保护、研究与开发工作作出重要批示,要求各级党委、政府和文管部门要加大力度,进行研究和保护。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主任李学勤说:“具茨山岩画的发现和确认应该是一个划时代意义的重要发现”。中央民族大学教授、中国岩画研究中心主任龚田夫说:“具茨山岩画可能是‘和上天对话’,原始艺术作品包括岩画应该都是与原始巫术有关的,古人类为了制作这些道具可以说付出了巨大的社会成本,其实像具茨山岩画就是古人类巨大的‘三峡工程’。”著名文化学者、作家余秋雨说:“夏朝的建立使中国进入了成熟的门槛,应该把具茨山作为一个文化坐标。”中科院教授、中国地质地球环境考古奠基人周昆叔教授说:“具茨山岩画的发现是中国二十一世纪最伟大的考古发现。”
具茨山属于河南,属于中国,更属于中华民族,是先辈们留下的宝贵的、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专家们建议如果把具茨山文化同夏禹文化、钧瓷文化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做成一个具有特色的历史文化旅游区,把具茨山区域所属景区涵盖进去,建成具茨山远古人类遗址公园的话,那么这个旅游区在全国也是独一无二的,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和吸引力。把具茨山历史文化旅游区做好了,不仅保护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而且对提高市民的素质、增强历史文化荣誉感,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作者系市委宣传部宣传科科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