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 >> 许昌 >> 传统文艺 >> 文艺赏析 >> 浏览许昌

筹:缕缕余音奏风华

2012/4/25 9:09:48 点击数: 【字体:

 
    音乐,在这里安静地沉淀为一段历史,用它的悠扬婉转穿过千年的岁月长河,奏响了以农耕文明框架下的传统文化风华。这就是筹音乐。  

    筹是一种罕见的乐器,筹音乐是中原地带佛教、道教音乐中的一个乐种。作为宗教文化中的寺庙音乐,筹音乐同中原文化中的民俗文化相结合,成为公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清道光年以来的近200年中,由于天灾人祸,时局动荡,现存于鄢陵县马坊乡前彪村广福寺的筹音乐伴随着宗教的兴衰而兴衰,现已处于濒临灭绝的状态。为抢救和保护这一具有民族文化特征的中原民俗经典,2008年6月,鄢陵县筹音乐吹奏者张大彪、张善坤被评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依靠着代代身口相传而得以流传至今的筹音乐,传承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源远流长的历史  

    筹音乐历史悠久,早在北魏(386-534)时期就已经进入上层的宫廷乐队。北宋(960—1279)时期都城开封铁塔的琉璃砖上出现了吹筹人的形象,此时筹音乐已流于民间。而筹的历史,随着河南贾湖新石器遗址的骨笛出土而日益彰显,有可能上溯至8000年前的历史烟尘。  

    许昌的筹音乐从道光(1821年)至今已有近200年的历史记载。据鄢陵县文联主席赵峻峰介绍,筹是一种形制独特的古代乐器,同管和笙一起是寺庙音乐中的主要乐器,处于领奏地位。据《乐书》记载:“古之人始作乐器,而苇龠居其先焉。震为六子之首,龠为众乐之先。”它曾在宫廷音乐中广泛应用。随着竖吹、横吹的笛类乐器的相继兴起,古龠的斜吹之法也渐于宫廷中失传。大雅失于野,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因为寺院道观大都具有相当规模的庙产,有经济能力供养一些专门从事音乐艺术的僧人道士,他们把从宫廷中传出的古老的音乐文化保留在寺院道观。筹,古文献中字作“楚”。据朱载《律吕精义》载:“南龠”俗称为“楚”,筹,实为古南龠在今天的孑遗。  

    另据《中国音乐词典》“大相国寺音乐”词条释义,筹是相国寺音乐中的乐器之一,并将其归入竹制乐器一类。据音乐史家考证,筹曾经是开封相国寺祭祀音乐中的主要乐器之一。20世纪40年代,因黄河水泛滥,尉氏县泰山庙道士张教训率领道徒一行7人南逃,徙居鄢陵,并将管筹艺术带至鄢陵县广福寺。后来,其子张福生认广福寺主持行如为义父,并跟随父亲学习武术和管筹演奏。村中偶有丧葬之事,他们受邀为亡人吹奏寺庙音乐,做道场,放焰口,逐渐成为当地一大民俗活动。从此,筹音乐开始在鄢陵落户,宗教音乐与世俗生活交会,使得筹音乐在农村盛行开来。  

    诱人的艺术魅力  

    对大多数人来说,筹是一件极其陌生的乐器。而其难学的吹奏技巧,加上代代身口相传的特性更是给这件古乐器蒙上了神秘面纱,在中国音乐史和乐器史上至今都查找不到对筹和筹音乐的说明与解释。  

    据市群艺馆王文亭介绍,筹形似竹笛,长约46厘米,直径约3厘米,筹身共有9孔,下端的2个是调音孔,吹奏时竖持,将上端置于口,右斜约45度角,故民间俗称为“斜吹”。筹的音色,介于笛箫之间,兼有笛的清脆明亮与箫的悠扬婉转,还可通过吹口角度的变化,调节音调。筹与高亢、明亮的管搭配在一起,音色调和优美。鄢陵县文联主席赵峻峰告诉记者,筹的演奏技巧丰富,表现力极强,既能够演奏《小开门》、《隔巴草》等欢快热烈的音乐,又适宜于演奏如《伴妆台》、《凡思调》、《锁莲芝》等悠长、恬静、抒情的旋律,曲牌约有30个左右,鲜有宗教音乐的幽深、神秘,而是洋溢着浓浓的乡土气息,近似地方戏曲曲牌与民间小调。  

    采访中,赵峻峰告诉记者这样一个故事:就在上世纪60年代,张福生在市区春秋剧院演奏筹时,悦耳动听的音色竟引来了一只黄鹂。黄鹂飞进剧院后,对着张福生也一展歌喉,欲与他分个高低。一时全场默然,静静地看着剧场内这场奇异的对决。最后,鸟因音色不及,竟当场气绝。关于这个故事的真实性已无从考证,不过管中窥豹,我们不难想象筹音乐的优美及张福生演奏技巧的高超。  

    堪忧的发展前景  

    筹作为中原道教音乐的独有乐器,既有儒释道三教合流的艺术渊源,又吸纳了大量民间音乐素材;既有宗教的庄严肃穆,又有世俗化生活的社会价值,对之进行挖掘整理,不仅能丰富和完善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宝库,填补中国民族乐器的空白,而且对研究新时期寺庙音乐如何生存和发展都具有重要的价值。然而,这一备受音乐家和民俗文化工作者关注的古老音乐文化,发展前景却令人堪忧。  

    据张大彪介绍,邻居张善坤和自己幼时一道跟着父亲张福生学吹奏筹、笙等乐器。由于筹的吹奏技巧特殊,学习难度较大,小时候经常练到半夜。“文化大革命”期间,学习也就终止。目前两人都会吹筹,但艺术水准和演奏技巧却远远不及父亲张福生。  

    据赵峻峰介绍,这一古老的音乐“化石”,在现代音乐史中并没有远离人们的视野。1957年,张福生与弟子的管筹合奏荣获河南省第三届民间音乐舞蹈会演二等奖;1984年,获省第五届民间音乐舞蹈调演收集整理奖及演出一等奖。可是,由于当时条件有限,没有留下完整的音像资料。2005年,根据张福生录音整理的曲谱,经过再创作的筹演奏节目《古刹春光》荣获省第九届音乐舞蹈会演金奖。如今,张福生已经作古,但因为有了张善坤、张大彪的传承,筹音乐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经常在我市重要晚会上演奏,并在演奏中得以发扬。2007年4月,两人受邀至中央电视台进行演出,将这一古老的音乐文化搬上央视而名扬四海。  

    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筹作为道乐演奏时的一种配器却面临着发展的困境。张大彪和张善坤都是农民,目前主要以木材加工为生。据张大彪介绍,目前村里只能组织一个7人的道乐演奏乐队,做法事时每场至少需要3天,一般收取300至500元的费用,远不如做生意挣钱来的轻便,因此很多人都失去了兴趣。而脱离了特有的宗教、民俗音乐活动土壤,筹音乐的生存将面临巨大挑战。对于被评为筹音乐的传承人,张大彪坦言自己对筹的兴趣很大,也希望能够继承父业,将这一古老的音乐文化传承下去。但由于生活的压力,两人目前都没有收徒弟的打算。用他们的话说,“毕竟日子还要过下去。”  

    也许谁都不愿意看到,再过几十年,我们只能在博物馆里仰慕这千年乐器的风华。筹音乐作为中国儒释道三教合流逐渐走向世俗化的一缕余音,如何激发传承人的参与热情并将其传承下去,对传承人提供行之有效的保护便成了当务之急。【原标题:筹:缕缕余音奏风华】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许昌日报 作者:赵霁虹 许廷合 2008.8.3
0
下一条:袁秀莲与她的表演艺术上一条:没有了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