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面直径1.2米,擂响声震天
鲁湾村文化大院中,8面红色大鼓一字排开,鼓身上镶嵌着金色的二龙戏珠图案,十分好看。鼓手鲁宏志说,这8面大鼓是特意为今年的民间文化艺术节购置的。“这种大鼓俗称大擂子,高0.6米,鼓面直径1.2米,鼓声低沉、浑厚。比赛时,多面大鼓同时擂起,响声震天。”
除此之外,他们村还购置许多新锣、铙、钹、镲等。记者随手拿起一个新钹,感觉比较重。“这些都是铜制品,小的一两公斤重,大的三四公斤重,是铜器舞的主要表演乐器,配以强劲的鼓点,表演者边击边舞。”
鲁宏志说,艾庄铜器舞表演的场面宏大,每组表演人数一般不少于50人,最少需要铙8个、钹8个、挑子锣8个、擂子鼓4个,另有鞭子鼓、肘子鼓、弓子锣、大钹、小钹等,演员以鞭鼓为中心组成方形,由棋手统一指挥。
铜器舞成该村“名片”
每个村民都会表演
68岁的王保和老人是艾庄铜器舞的传承人之一,虽然年事已高,但是从未间断铜鼓舞的表演,现在仍是大擂子的主要表演者之一。聊到兴头儿上,老人当场起舞。他像换了一个人似的,意气风发,左右开弓,鼓槌上下翻飞,鼓声震天。
“在鲁湾村,随便拽出一个人,他都能表演一段铜器舞。”王保和说,铜器舞是鲁湾村一种喜闻乐见的群众性文化娱乐形式。春节、元宵节、中秋等传统节日,人们都用铜器舞助兴。只要听说村中表演铜器舞,村民就会争相参与,连在外地打工的人也要回来凑热闹。
该村的王永杰在新郑做生意,平时很忙,但是听说村中要表演铜器舞,二话不说,开车上高速公路赶回老家,表演完开车返回新郑。“开车跑回来参与铜器舞,别的啥都不图,就图个开心。”该村村委会主任鲁华喜说, 表演铜器舞不仅传承了传统文化艺术,还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如今,铜器舞已经成为鲁湾村的一张‘文化名片’,吸引不少外地游客来参观。”
成为河南首批非遗
曲谱全靠口传心授
相传,铜器舞是拜神求雨的祭祀舞蹈,逐渐演变成一种民间艺术。表演时,表演者边击边舞。其舞姿古朴典雅,粗犷奔放,气势恢弘,规模大时有上百人参加,铜器和鼓发出的声音可以传到几公里之外。2006年,艾庄铜器舞成为河南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艾庄铜器舞之所以珍贵,还因为它没有成文的曲谱,百年传承全靠祖祖辈辈的口传心授。据王保和介绍,艾庄铜器舞有3段固定的曲谱,分别是《洛阳挂》、《护心镜》和《黑虎下山》。这些曲谱都是口传下来的,都在心中。
“锵锵锵锵……”王保和打着节拍,向记者展示三段曲谱的异同。他说, 《洛阳挂》声如洪钟,清脆、响亮;《护心镜》渐入高潮;《黑虎下山》声势更大,声如虎啸狮吼,势如排山倒海。只要一听前奏,表演者就能进入角色,投入演出。
今年演员阵容更强大
有信心再拿好名次
艾庄铜器舞的表演形式也在与时俱进。铜器舞起初只是围成一个圈儿,表演者仅围着敲锣打鼓,中间不站人;后来经过改进,中间也能站人,众人在中间载歌载舞,小孩子也乐在其中,形式变得更加灵活。
近年来,与时俱进的艾庄铜器舞拿了不少奖:河南省首届民间艺术节鼓舞类金奖,河南省首届少数民族文化艺术展演一等奖,2011年、2012年连续荣获许昌市第一届、第二届民间文化艺术节一等奖……
为了更好地展示艾庄铜器舞的风采,备战我市第三届民间文化艺术节,鲁湾村认真组织,精心挑选,从众多选手中选出60名高手。
“去年参赛人数为50名,今年为60名,阵容更强大,而且年龄多在35岁至45岁之间,表演形式也多了不少!” 王保和说。
此外,鲁湾村特意请来省、市艺术专家,从演员站位到服装道具,再到临场配合,专家手把手地对参赛选手进行了系统指导。
“正月十二、十三,我们还将进行一次集训。正月十四那天,我们一定能为许昌市民奉献一场精彩的演出,并拿到一个好名次。”鲁华喜说。【原标题:艾庄铜器舞:新添大鼓震天响 许都公园再次锣鼓喧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