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母语日,说说许昌话
2014/5/8 10:11:32 点击数:
【字体:大 中 小】
有这样一则笑话,一个河南人坐火车,因座位很不舒服,就想和对面的旅客换换位置,于是用标准的“河南普通话”说:“同志,咱俩换换qiāng吧!”对面恰好坐了个解放军战士,听了他的话心里嘀咕起来:“换换枪?他怎么知道我身上带着枪呢?他的枪又是从哪里来的?”
其实这是一个小小的误会,河南人口中的qiāng,其实是方位、位置的意思,并非解放军战士所理解的枪。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不同的地域造就了不同的方言,许昌人说的许昌话,也有着自己的特点。2月21日是国际母语日,今天,我们就来说说许昌话的那些事儿。
许昌方言里还有方言
许昌地处中原,许昌话自成一格。然而,十里不同音,即使在许昌话“内部”,也有不同的“派系”。
老市政工人芦学钦,是土生土长的许昌人,对许昌话颇有研究。“现在人口流动频繁,许昌各地口音区别已经不太明显了。但在以前,这个人是许昌哪个地方的,听一下口音就能辨别出来。”芦学钦说,过去,以许昌市区为中心,北面的苏桥镇、尚集镇、小召乡被称为“北乡”,西面的灵井镇、桂村乡、河街乡以及椹涧乡被称为“西乡”,南面的榆林乡、蒋李集镇、将官池镇以及临颍县的石桥乡、王孟乡、繁城镇被称为“南乡”,“东乡”则包括陈曹乡、五女店镇、张潘镇。
几个区域中,口音最为明显的是“东乡”。该区域内人的口音有些上翘,靠近鄢陵县的地方,甚至还有平翘不分的现象。比如“没了”,在“东乡话”中发音为“mer了”;“人”,发音为“人儿”。“西乡话”也很有特点,或许与当地的丘陵、岗地地形有关。芦学钦说,“西乡”人说话显得舌头不灵巧,听起来让人感觉不舒服。
相比之下,“南乡”人与“北乡”人口音的特点不是很明显。“南乡”南部区域口音也有些别扭,比如“就是”发音为“豆是”。“北乡”人口音则和“东乡”的相像,有些平翘不分。
茶,有时是茶有时不是茶
朱鹏老家在山东,现在是许昌学院的一名学生。“要说山东和河南离得挺近,生活习惯也很像,但方言的差别咋就那么大呢?”朱鹏说,最让他不能理解的就是“茶”字。
刚来许昌的时候,他和一个许昌本地的同学上街吃饭,点完菜后同学说“要壶茶”。朱鹏本以为是茶叶水,可当他倒入杯子后才发现是白开水。朱鹏立即叫来服务员理论,服务员却告诉他这就是茶,惹得同学哈哈大笑。后来,朱鹏才知道,许昌人把白开水称为茶,把茶叶水也叫茶。
来自信阳的大学生王莉,也有着和朱鹏类似的遭遇。一次,王莉要出门逛街,一名家在禹州的同学跑来对她说:“咱俩私跟着去吧?”王莉当时有些迷糊,不知道同学所谓的“私跟”是什么意思。她起初以为是步行前往,后来才知道是一起的意思。
中小学生在校说普通话成主流
时下,随着普通话的大力推广,各地方言均受到冲击,许昌话也不例外。中小学生在学校时,一般都使用普通话。
李慧霞是许昌新区实验学校的语文老师。她任教的班级共有57个学生,分别来自许昌的各个乡镇。据她讲,与以前的情况不同,由于学校大力推广普通话,农村的孩子也能讲一口字正腔圆的普通话。“在课下,学生之间可能会用方言交流,但课堂上必须使用普通话!”李慧霞说,学生年龄越小,使用普通话的频率越高。
在市区中小学,普通话的使用率更高。“我们学校要求孩子进校门必须使用普通话。”市文化街小学教师张育红说,在学校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课下,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都用普通话。
方言VS普通话,还是方言+普通话?
方言在方便同一地区居民交流的同时,无形中也构筑了一座“语言壁垒”,让外来人很难融入当地生活。
范昆是市区一家银行的职员,只会讲普通话。“我出生在湖南,上小学时和父母来到许昌,20年了,也算一个老许昌人了吧。”范昆说,他一直无法真正融入这座城市,根本原因是他不会说许昌话。上学时,他用普通话和同学交流,一些人认为他装腔作势。长大后,朋友聚会时,他也没少因为讲普通话遭受朋友挤对。
陈志杰来自鹤壁,却学了一口地道的许昌话。他认为普通话和方言应当是共存的关系,“它们都是人们交流的工具”。现在,陈志杰会讲普通话、许昌话以及家乡话,出差时讲普通话,在许昌跑业务时讲许昌话,到了鹤壁老家就讲家乡话。“普通话和方言都说得好,也是一种本领!”陈志杰说。(原标题:过母语日,说说许昌话)作者:吕正子
责任编辑:C005文章来源:许昌网(2012-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