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小趣
2014/5/8 10:05:06 点击数:
【字体:大 中 小】
我国是个多民族国家,幅员辽阔,人口众多,与那些芝麻小国相比,不知要抵上多少个,若跨出省界,就好比走出了国门。三里不同俗,十里改规矩。假如你走遍神州大地,将会聆听到许许多多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方言俚语,它们像抑扬跳动的音符,组成一首大气磅礴、悠扬美妙的民族协奏曲。笔者未曾走出省界,既无眼福,又无耳福,仅凭孤陋寡闻,摘取一二,说给大家,博人一笑。
在我们河南的不少地方,“怼”字是人们常用的一个字,查字典,意为怨恨。在实际生活中,“怼”往往以代动词使用,用处比较宽泛。比如“恁大一碗捞面条,眨眼间你可怼完啦!”“这孩儿太淘气,得怼他一顿。”“这活儿太多了,一天也怼不完啊!”“高铁真快,从许昌到郑州20多分钟就怼到了。”
记得小时候,有一天,村里一位叫西宾的爷爷(其实年龄并不大,只是辈分高),领着我们几个十二三岁的孩子进城看戏,鸡叫头遍就兴致勃勃地出了村。那时还是石子路,大约走了一半路程,只见前方亮光闪闪,并不时传来火车的鸣笛声。啊,那便是许昌吧!大家来了兴致,不由地加快了脚步,嫌石子路磨脚就下了便道,边走边喊:“怼!怼开!怼!怼……”不料话音刚落,忽听前面一女的开了腔:“怼啥呀怼,骂人哩不是,回家怼去!”唉,坏了,一个“怼”字惹出了麻烦,可恨的方言啊!说话间,那女的从路边店铺里喊出两个人拦住了我们。这时宾爷连忙说:“大嫂,俺是说‘走快点’的意思,不是骂你哩,不信你去打听打听,在家喊嫂子的我都没跟她开过玩笑。”那女的看宾爷不像坏人,便叫人让开了道。至今忆及,我还觉得好笑。搁现在,坐上汽车,几十分钟就到许昌了,哪儿还会有这等不愉快的事发生。
1958年,中科院农业系统的几名干部被下放到许昌县灵井大队体验生活,他们组成了一个工作队。那时是大集体,会议多,学习抓得紧,生产队每次开会他们都参加。生产队长没多少文化,说话“带把儿”,是标准的老粗干部,每每讲完话都来上一句——“去球,谁有事谁说。”次数多了,一次散会后,一位戴眼镜的女工作队员拉住一位老农问:“队长老说‘去球’是啥意思?”老农一时语塞,半天才笑着说:“就是话讲完了,不说啦。”没承想,这位北京来的“老客”似乎心领神会,便活学活用起来。第二天开会,队长让她讲话,讲完后,她也学着队长说“去球”,立刻引起大家哄堂大笑,有的笑得前仰后合。你还别说,本来是小小的方言俚语,想不到还会有这等逗乐的功效。
受封建传统思想影响,现在不少地方的人仍把男性叫为“外现人”,而把男性的媳妇叫成某某“家里的”,意思是男主外女主内。20世纪70年代末,我们老家村上有位青年,结婚已多年,与媳妇恩爱非常,且育有一女。这位青年生性爱开玩笑,说个能话。这年冬天的一个晚上,他外出打牌,凌晨才回到家敲门。媳妇问:“是谁呀?”“外现人。”媳妇一听,佯装大怒:“你是外现人就在外现吧。”其实媳妇只是想多冻他一会儿,治治他。他好说歹说就是不见开门,只好跑到生产队的牲口屋,躺在草堆里委屈了一宿。第二天回到家里,他与媳妇理论“我说媳妇啊,外现人也得回家呀,你家里人都不出门啦?”“少给我油嘴滑舌,缸里没水了,你外现人赶紧给我拉水去。”“是。”青年拿起大水桶就出了大门。媳妇看他走远了,不由地暗自发笑:“叫你耍嘴皮子。”
方言俚语与民俗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各民族之间息息相通,共同滋养着中华文化。(原标题:方言小趣)作者:鲁献甫
责任编辑:C005文章来源:许昌网(2013-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