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神台又叫阏伯台。说起火神台这个名字,现在的大部分商丘人都知道。然而在20多年前,知道火神台的商丘人却寥寥无几。“上世纪80年代初期,我们曾对火神台在商丘的知名度做过一个调查,结果人们十有八九都不知道火神台,或是不知道火神台在哪里。”火神台景区管理处副主任胡献良说。
那么,火神台为什么在30年前默默无闻,而现在又广为人知呢?这里面的答案离不开火神台文化内涵的兴起和重建——对火神祭祀的现代性传承。
改革开放以后
火神祭祀得以恢复 进而形成庙会
火神台并不仅是作为一个简单的台子存在的,它能够经历中华千年历史而屹立不倒,主要是因为它作为一种承载人们对祖先崇拜和仰慕的祭祀平台,凝聚了历史的精神,进而具有了强大的生命力。
我们先不谈历史传说中的火神台和火神祭祀。我们先说一说大家都能看得到,回忆起来的现在的火神台以及火神祭祀。
还是在1978年的时候,原商丘县火神台村的村民就开始自发的到火神台进行祭祀活动,中断了近30年的火神祭祀得以恢复。但是,直到1986年,火神台上都没有香火,甚至是连火神的神像都没有。这又是为什么呢?
由于一些历史原因,火神台上早就没有神像了,火神台周围的那些苍天古树也早就没有了。“但是,后来去火神台祭祀的村民都是非常虔诚的。到正月初四的时候,村里的老人都会爬到火神台上,对着空无一物的火神台大殿叩首跪拜。”胡献良说,“那个时候,根本就没有香可以买,所以即使在正月初七火神阏伯生日那天,火神台上也没有香火。”
改革开放后重新兴起的火神祭祀是先有“庙”后有“会”的。“庙”是对火神的祭祀。“会”就是集会。“当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普及后,火神台周边的村民对各种农具的需求量开始多了,同时人们手里也开始有钱了。因此在农闲的时候,主要是在农历正月初四到初七这段时间,依附于火神祭祀的集会就开始形成了。”胡献良说,大概在1986年的时候,火神台庙会开始初现规模,而火神台上开始有神像和香火也出现在1986年。
上世纪80年代
火神台修葺一新 火神祭祀开始兴起
虽然现在不好说商丘最早的文化旅游项目开端于何时,但是火神祭祀和火神台绝对可以说是我市最早就被包装的文化旅游项目之一。
1988年,当时还是火神台村党支部书记的胡献良在报纸上看到了国家开始支持地方旅游业的发展。在那一年,以火神台村为主,加之周边的陈庄和李肥园等村的配合,火神台开发基金会成立了。
“早在1982年的时候,火神台村的村民已经开始对火神台进行保护修复了,那时候村民都是捡石头对火神台进行修葺。1986年,当时的村办企业出钱,村民出力,在火神台上修建了一尊火神像,并在火神台周围拉起了围墙,大致修缮了火神台前面的土路。”胡献良说,现在火神台上的神像修建于1988年,当时修建火神像以及火神周围的六尊石像花费7000多元,加之对火神台进行了大规模整修,当年共花费4万块钱。这些钱都来自于火神台开发基金会。
“修复名胜古迹,发展旅游事业,振兴地方经济”是当时火神台村提出的口号,也是基于这个口号,火神祭祀和火神台开始正式作为旅游项目被开发了。
火神台的修葺一新和火神祭祀的兴起,带动了火神台庙会的兴起,当时的火神台庙会管理处随之开始对各种行业进行区域分划管理。“当时有很多行当来参加火神台的庙会,有牛马行、猪羊行、皮钩行、绳行、席行、灯笼行、黑白条行等等。其中尤以牛马行和猪羊行的规模最大,春节庙会那几天,火神台周围出售的牲口就有两三千头那么多。”回忆起当年火神台庙会的景象,胡献良说起来依然很激动。“只用了不到10年的时间,火神祭祀和火神台庙会就呈现出很大的规模了。虽然与现在庙会期间200万人次的规模比起来,当年20万人次的人流量少了很多,但在当时来说,有这么多人参加,场面还是很热烈的。”
“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我还在商丘师院上学,逛火神台庙会是当时过年主要的娱乐项目。那时每到正月初七,我就和同学一起去火神台逛庙会。”火神台景区管理处副主任胥敬山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