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隋唐大运河”申遗的背后,商丘市文物保护走过了60年。这些年来,商丘市不仅摸清了不同时期的文物埋藏情况,还改变了对黄泛区考古学文化的传统认识,也为同类地区的文物普查积累了经验。
“隋唐大运河”申遗背后
2007年,历经千年风霜的隋唐运河商丘段故道再一次引人注目,她从城市记忆的深处悄悄复苏过来,商丘人期待着她抖落尘土,重新唤起那失忆的千年梦华。
为配合大运河申遗工作,按照国家文物的工作部署,商丘市2007年组织专业技术人员30余人,分六个考古工作队对大运河商丘段全线进行了考古调查,搞清了大运河商丘段基本情况。发现了商丘古城,永城老城,夏邑会亭镇、济阳镇等疑似码头。夏邑县济阳镇西街还保留一段大运河故道水面,水面长2000余米,宽30~50米不等,这是隋唐大运河通济渠河南段郑州以东唯一保留故道水面的地方,可以借以恢复大运河“隋堤烟柳”历史景观。
千年古运河 悠悠怀古情。当我们行走在商丘古运河的历史文化长廊里,一片碎瓷、一块碑石、一寸锈铁,这些文化碎片蕴藏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形成强大的历史文化信息流。我们被这些信息流挟裹着,仿佛进入历史隧道,发思古之幽情,想千年之古事,情难自禁,一唱三叹。
为了做好大运河商丘段的保护及宣传工作,商丘市文物管理局组织编写了《隋唐大运河文化研究》内部刊物,商丘市政协与商丘市文物管理局联合编辑了《商丘文史资料——隋唐大运河文化专辑》。通过这些形式,宣传大运河商丘段的文化内涵,宣传大运河商丘段的文物保护及申遗工作的重要意义,从而达到提高广大民众对文物保护,大运河申遗工作重要意义的认识。
昔日,千年流淌的隋唐大运河带来了商丘古城的盛世繁荣;如今,这条大运河和这座古城将是申遗的一丝金线穿起的一颗璀璨明珠!
“黄泛区”文物瞩目世界
商丘作为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厚重的文明,遗留下了丰富的精神和物质文化财富。回望商丘的文保历程,一次又一次地将历史的身影推进民众的视野,让我们真切地体会到了中华文化的斑斓璀璨。
据了解,新中国建立之初,百废待兴,许多文物历经战乱,年久失修,岌岌可危,亟待抢救。在经历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恢复与发展阶段,上世纪60年代的发展和曲折阶段,文物机构从无到有,文物队伍从小到大,文物保护管理的各项事业健康发展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