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商丘博物馆成立,并于10月1日举行开馆典礼,正式对外开放。1994年,“中国商丘火星台(阏伯台)学术研究认证会”在商丘召开,来自国内考古、天文学方面的20余位著名专家学者,经过考察论证,一致认定火星台(阏伯台)是我国最早的天文台遗址。1996年,国务院公布第四批国保单位,归德府城墙和芒砀山西汉王陵墓群各列其中。
60年的执著追求,商丘考古硕果累累。1976年,商丘地区文管会对柘城县安平大毛墓群进行了部分发掘;1981年,在柘城县孟庄遗址出土铜鼎、铜、铜觚各1件,这是首次在商丘境内发现多件商代铜器,对研究商文化具有重要价值;1986年,发掘永城县芒砀山僖山1号大型石型墓,出土金缕玉衣1套,玉璧数十块等珍贵文物和众多精美器物,金缕玉衣曾到美国、日本、新加坡、以色列及国内多个大城市展出,受到国内外关注;1991年起,由美国哈佛大学和中国社科院考古所专家组成的中美联合考古队开始在商丘进行考古调查与发掘活动。调查确认了宋国故城,发掘了柘城李庄遗址、虞城马庄遗址、睢阳区潘庙遗址。在李庄遗址发现新石器时代的连排房屋和九头牛祭祀坑,为探索先商文化提供了实物资料。
1992年,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开始发掘永城芒砀山保安山二号墓(梁孝王王后墓)及梁孝王寝园遗址,并被评为当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商丘文物逐步走出河南,名扬全国,瞩目世界。
三次“普查”延续文明
文物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文物普查是国情国力调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基础工作。
新中国的文物普查共进行了三次:1956年,商丘专署组织开展第一次全国文物普查,1984年,商丘地区开展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历时三年,全区共登记文物点八百余处,初步掌握了全区的不可移动文物底数。当前,我国文物保护事业处于转型时期,文物保护领域正在不断扩大。我市文物工作逐步加强对工业遗产、农业遗产、乡土建筑、老字号、20世纪遗产、文化线路等新型遗产的保护和利用工作。为充分发挥文物在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自2007年4月我市开展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传承把昨天的历史寻找,把今天的文明延续。
一片瓦、一块砖就是一段历史;一块石头、一块残碑就是一个故事;一个传说、几句碎语就是一个文化遗产……在泥泞的田野小路上,在古建筑调查现场,在浩瀚的资料堆里,文物工作者带着对文物普查深深的爱在不断地探寻着。辛勤的劳作,换来丰硕成果,截至目前,商丘市普查登记不可移动文物4170处,其中新发现3230处,复查940处,各级财政投入到普查工作的经费达100多万元,商丘市文物普查田野调查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李景曾 刘昭允 邵秋 张学恒【原标题:城下有城:“黄泛区”文物背后的历史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