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风和日丽,景色迷人。
笔者来到柘城县申桥乡李庄村这片厚积着先商历史文化瑰宝、闪耀着中原文明之光的神奇土地。村北不远处,绿绿的麦野上,静卧着一座方形土台子和两排庙宇。庙宇内,不时有三三两两参观的人进进出出,一股时浓时淡的柏豆香味扑入鼻孔,沁人心脾。置身其中,给人一种闲静空旷而又肃穆浑雅的感觉……
这里,便是柘城县唯一荣受“国封”的全国第六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李庄遗址。
山台古寺名播八方
李庄遗址,又叫“山台寺遗址”,因其基址上过去有座山台寺而得名。
山台寺建于何时,已无文字可考。说起山台寺曾经有过的繁盛辉煌和神奇灵验,守护员李绍平讲得有滋有味,眉飞色舞。他说,他记事的时候,山台寺台高5米,台阔9亩,前建有9间石山门,上建有前、中、后3座大殿,修有6座双层楼阁及东西廊房等各类古式建筑132间,供奉佛、道神像数十尊。每年的农历四月初八、九月初一、腊月初八,这里都要起规模盛大的香火大会。大会期间,寺内香火缭绕,寺外人山人海,商铺相接,热闹非凡。寺门前有眼古井,井水清冽甘甜,井内的砖缝都是用铁汁掺石灰灌口。寺东南角有一株几人合抱粗的大杨树,树内有个大空洞,大得可以摆下麻将桌,容得下几个人打麻将。上世纪50年代大炼钢铁时,锯了几天才锯掉,过去人们来这里烧香祈福求雨,往往十求九灵。李庄人在清代就出现过举人李贯三、秀才李济云和李右堂一家“祖孙三秀才”。10年前,国家考古队在这里考古发掘的时候,这里真的挖出过一条2尺多长的白蛇。
山台寺下蕴藏丰厚
一座建筑繁多、雄伟壮观的山台寺,经上世纪冯玉祥驻豫执政时期和解放初期两次大规模的拆寺建学校之后,已经荡然无存,只剩下一座高大如山的土丘。因其土质黑且肥壮,在70年代生产队挖土积肥、填坑修路、平整土地、农民起土建房修宅的热潮中几乎蚕食殆尽。待到1979年,上级文物部门发现其地下的文物蕴藏,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予以划界保护时,这里也只残剩下南北16米,东西14米,高约1.5米的小土岗了。谈及当时农民争相来这里挖黑土积肥给地下古文物带来的破坏和流失,李绍平憾恨不已。
1976年,柘城县政府在全县范围内组织开展了大规模的文物普查活动。文物工作者在李庄惊奇地发现了山台寺遗址附近的田头路边堆放着许多陶片,村民家家户户存放着各式陶罐……就这样,李庄遗址(当时定名为“山台寺遗址”)被发现了,大量散乱在民间的出土文物被征集保护并收藏在了县文物管理所。
1979年,李庄遗址以其丰厚的龙山文化遗存,被柘城县政府确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划定了遗址保护范围。从此,李庄遗址引起了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郑州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等文物考古研究部门的关注和重视。
1995年4月至1997年6月,为了更进一步探讨李庄遗址的文化内涵,研究李庄遗址的龙山文化性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教授张光寿与美国著名华裔学者、哈佛大学终身教授张光直先生,组成中美考古发掘队,对李庄遗址进行了历经2年多、5个季节的大规模发掘工作。发掘分为南北两区,开探方(沟)12个,发掘总面积398平方米,其中南区150平方米,北区248平方米。经过发掘,证明该遗址为新石器时代所遗存,文化层深达4米,从浅及深分别埋藏有东周文化、商代晚期文化、岳石文化、龙山文化层的历史文化遗存,尤其以龙山文化时期的“八大文化遗存”最为丰厚,弥足珍贵。
李庄遗址文化厚重
李庄遗址以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龙山文化遗存为主,同时又含有较多的岳石文化遗存。龙山文化距今约有4200—4500年的历史。考古专家们认为:柘城李庄遗址的龙山文化与虞城马庄的仰韶文化遗址相比,两者之间很可能存在着源流关系,它反映了豫东龙山文化可能是自成体系的新线索。李庄遗址的发掘,对于探寻先商文明之幽,研究豫东地区新石器文化发展之序,了解龙山文化时期豫东地区人类农耕生产、日常生活、房屋建筑、祭祀行为、纺织和制陶技术之貌,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具有不可估量的文化考古学术价值。
李庄遗址里的一个祭坑里有9头牛,表明祭祀的重要,祭祀者的地位也非同一般,使山台寺的龙山文化与殷商文明搭上了密切关系。这个发现在龙山文化遗址里是没有的。
辞别李绍平,离开李庄遗址这片神秘的土地,笔者心中油然生出这样的感慨:时间是一条永远流淌着的历史长河,而空间就是一座凝固了的历史晶宫。几千年前的先人们,以他们的智慧和劳动,为我们创造了一段历史的辉煌,铸写了一首文明的史诗,树起了一座创业的丰碑,馈赠了这么丰厚而珍奇的文化宝藏,那么,现代的我们该以怎样的虔诚之心去保护它、发掘它、利用它,让它更具有鲜活的历史原动力和文化生命力呢?(商丘日报)【原标题:探访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柘城县李庄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