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11月11日,华野将国民党军黄百韬兵团的4个军围困在徐州以东的碾庄地区,在窑湾歼其六十三军。16日凌晨,中野攻占了宿县,切断了徐蚌线,造成了敌军徐州集团陷于孤立的局面。
战局的发展,推动了战役规模的扩大,战役目标由原来歼灭徐州集团右翼一部,即黄百韬兵团,发展为歼灭刘峙集团主力,形成了“隔断徐蚌,歼灭刘峙主力”这一淮海战役的总方针。我军也由原来以华野主力作战,中野配合的协同方式,发展为华野、中野并肩作战的南线决战的态势。中央军委称“此战役为我南线空前大战役”。
“这样一来,淮海前线迫切需要一个机构来统筹解决战役指挥和后勤保障等问题。”刘承元说,“11月16日,中央军委和毛泽东主席决定在淮海战役初期指挥系统的基础上,成立党的领导机构——中共中央淮海战役总前敌委员会。由刘伯承(中野司令员)、陈毅(华野司令员、中野第一副司令员、中原局副书记)、邓小平(中野政治委员、中原局书记)、粟裕(华野代司令、代政委)、谭震林(华野副政委兼山东兵团政委)5人组成。刘伯承、陈毅、邓小平为常委,邓小平为书记。并规定,可能时,开5人会议讨论重要问题,经常由刘伯承、陈毅、邓小平三位常委临机处置一切。其任务就是在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的领导下,会同华东局、中原局、豫皖苏分局、苏北工委、冀鲁豫区党委等机构统筹淮海战役前线作战、战区支前及后勤保障工作。总前委的成立形成了坚强的领导核心,这对于正确、及时、创造性地贯彻执行中央军委和毛泽东主席的作战方针和重大决策,统一指挥华野、中野并肩作战,统筹战区党政军民全力以赴支援前线,夺取淮海战役的全胜,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
总前委成立后,刘伯承、陈毅、邓小平及中野指挥机关驻的安徽省濉溪县临涣集文昌宫自然也成为总前委的驻地。而此时,粟裕、谭震林分别驻在华野司令部和山东兵团司令部。所以有关淮海战役第一阶段后期和第二阶段歼敌的目标和方案都是由刘、陈、邓三位常委酝酿,然后电报、电话通知粟、谭协商决定、执行的。11月23日,为便于指挥围歼黄维兵团的作战,总前委移驻临涣集以东15华里的小李家。
12月15日,人民解放军全歼黄维兵团,淮海战役第二阶段结束。16日晚,刘伯承、陈毅、邓小平驱车前往华野指挥部驻地——江苏萧县蔡洼村。17日,总前委5位成员召开全体委员会议。
会议根据中央军委的指示精神,为配合平津战役的全胜,决定华野暂缓对已被包围在永城陈官庄地区的国民党军杜聿明集团实施攻击,转入战场休整和政治攻势,中野主力集结在宿县、蒙城、涡阳地区,为战役总预备队,随时准备协同华野作战。鉴于杜聿明集团已成瓮中之鳖,歼灭在即,总前委按中央军委部署,特别研究了淮海战役结束后,主力南下渡江作战的计划。
12月18日,中央向总前委发电报,祝贺淮海战役第二阶段大捷。同日,刘伯承、陈毅按中央电示动身赴西柏坡向中央汇报工作,邓小平返回小李家。
总前委进驻商丘
在旧址的正堂屋,展出的是总前委在商丘的活动情况。
“1948年12月30日,邓小平率总前委和中野指挥机关离开小李家,经宿县、徐州西进,于31日18时抵达商丘。邓小平当晚宿人民解放军朱集营房,总前委和中野司令部进驻张菜园,也就是我们现在所处的地方。”刘承元介绍说,“政治部驻附近之洪庄、周楼。不久,邓小平也移住周楼。此间,总前委在此指挥了淮海战役第三阶段的战斗,召开了中共中央中原局扩大会议和总前委渡江工作会议,研究部署了渡江作战方案,领导了中野改编为第二野战军,华野改编为第三野战军的整编工作。1949年3月24日,总前委移往安徽省合肥一带,指挥渡江战役。”
指挥淮海战役第三阶段的战斗
1949年1月6日,华东野战军按照中央军委的指示和总前委的部署,向杜聿明集团发动总攻,这就是著名的淮海战役陈官庄歼灭战。10日,陈官庄被攻克,杜聿明集团军26.2万余人被全歼,历时66天的淮海战役胜利结束。此后,部队进行战后总结休整。
1月10日,邓小平在张菜园向毛泽东主席电发了《关于淮海战役期间部队思想情况的报告》,并在中野政治部驻地组织编写了《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人民军队要做遵守纪律执行政策的模范》两份教材。此教材编好后下发全军。当日,邓小平还乘车到淮海战役商丘兵站视察,听取了兵站负责人杨国宇的汇报后高兴地说:“搞得不错嘛!应该给你们记一功。”同日,中野副政委张际春奉上级指示,派一个班兵力,专程护送关押在商丘的敌十二兵团司令黄维到河北省平山县中央联络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