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 >> 商丘 >> 传统文艺 >> 文艺知识 >> 浏览商丘

梨园芬芳:商丘戏剧六十年

2013/5/2 14:40:14 点击数: 【字体:


    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来,素有“戏曲之乡”美誉的商丘,戏剧事业呈现出生机蓬勃、健康发展的可喜局面。

    安徽省界首市中原剧团来商丘演出,主演马金凤与女小生徐凤云联袂演出《穆桂英挂帅》、《蝴蝶杯》、《打金枝》、《春秋配》、《三上关》、《新白蛇传》等,很受欢迎。由于马金凤愿归商丘,自此商丘剧团定名为商丘专区人民剧团。1953年商丘专区人民剧团去上海演出,由马金凤和宋词整理的《穆桂英挂帅》,受到上海人民欢迎。

    新中国成立后,广大戏曲演职人员同广大劳苦人民一样,政治上翻了身,当了国家的主人,经济上有了保障。解放前的穷戏子是“走乡串户一身油,天不收来亲不留”。解放以后成了人民演员,处处受到尊重。虞城县的刘家班,被县政府接收后,成立了虞城县人民剧团。其他如夏邑县的三班、商丘县的八班等旧戏班都改建成了县人民剧团。广大演职人员热情空前高涨。

    1948年11月,商丘地区行署在原国民党孤儿院的基础上,建了儿童剧团,列为文工团编制,成为一支新的戏曲队伍。1950年,以邹玉振为领导的四平调剧团,正式定名为商丘市人民剧团。之后,商丘市成立了红星剧校,各县也都注意培养剧团新生力量,建立小剧团、小窝班,招收有艺术才能的儿童学戏。后来,这些小学员纷纷成了剧团主要演员。

    1951年,安徽省界首市中原剧团来商丘演出,主演马金凤与女小生徐凤云联袂演出《穆桂英挂帅》、《蝴蝶杯》、《打金枝》、《春秋配》、《三上关》、《新白蛇传》等,很受欢迎。由于马金凤愿归商丘,自此商丘剧团定名为商丘专区人民剧团。1953年商丘专区人民剧团去上海演出,由马金凤和宋词整理的《穆桂英挂帅》,受到上海人民欢迎。这是河南梆子南行之始。后来又与梅兰芳、盖叫天同台演出,为了有别于京剧;梅兰芳在商丘专区人民“剧团”之前加了个“豫”字,这便是商丘地区人民豫剧团的由来。

    1953年淮阳、商丘两个专区合并,又增加了原淮阳地区的越调团和剧改工作队,还有淮阳军分区领导的翻身剧团。原来没剧团的民权县,把从山东复城来演出的民间剧团接收为县剧团。至此,地直有五个专业剧团,加上各县剧团共20多个专业剧团,是一支很可观的戏曲队伍。到1954年,为了加强对戏曲的领导,采取了组建实验剧团的措施,商丘专区共组建了商丘地区实验豫剧一分团、二分团、三分团和越调实验剧团。

    1956年,为支援工业建设,马金凤所带的一分团,整个支援给了洛阳市。所以业内人士都称马金凤是“洛阳牡丹,根在豫东”。她本人一生演唱的都是豫东调。1958年,豫剧实验二、三团合并为商丘地区豫剧团。主要演员陈恩兰被评为全国社会主义积极分子,到北京参加了全国青年积极分子代表大会。1998年撤地设市后,改称商丘市豫剧团,后改为商丘市豫剧院。

    上世纪50年代初期,剧团十分活跃,并且为讴歌新生活,开始积极演出现代戏,收到很好效果。1951年商丘地区首届戏曲会演中,上演了《金戒指》、《枪毙关义方》、《血海深仇》、《朝鲜儿女》、《参军复仇》、《小二黑结婚》、《赵月梅改嫁》、《终身大事》、《白毛女》等一批现代戏,效果都很好。如永城剧团在演出《血泪仇》时,一位老太太想起儿子被国民党抓走,哭了一天多。虞城县剧团在演出《穷人恨》时,有观众主动把地主存放在自己家的东西交了出来。在演出《寡妇改嫁》后,一个寡放主动找到妇联主任问“自己是否可以改嫁”,妇联主任答复后,她就改嫁了。

    但在唱词方面也出了一些生搬硬套、比较低俗的东西。比如:“爱听文的陈毅将,爱听武的刘伯承,贺龙贺凤兄妹俩,他本是一母同胞生”。又如柘城演出的《小二黑结婚》中唱到:“我老婆也不错,就是不给我暖脚。夜间她去跟人家睡,她光叫我滚灶窝。”

    又如《参军复仇》中的对话:

    嫂嫂:弟弟,你看母亲与你哥哥已被敌人抓去,咱们得为他们送饭,你可情愿前去?

    弟弟:情愿前去。

    谷熟县业余剧团演出《参军复仇》时,演日本鬼子的演员被农民当场毒打,打得满台滚,吓得小孩直哭。

    商丘县豫剧团在驻商部队礼堂为国务院副总理李先念演出《草人媒》和《三哭殿》。1965年6月商丘地区举行全区现代戏选拔会演。所选的剧目除《社长的女儿》外,还有越调剧团的《扒瓜园》。两个剧目都被省里选中,赴广州参加了中南五省戏剧会演。

    1951年12月,商丘地区组织第一届现代戏观摩会演,到会12个代表团,372人。

    1956年,为加强对专业剧团的领导,商丘地区组织了全区第二次会演。这次会演主要是加强传统戏的整理工作。15个县(市)有30个剧团参加,选出了整理较好的传统豫剧《司马茅告状》、《合凤裙》、《余宽爬堂》、《辕门斩子》,四平调《陈三两爬堂》,越调《收姜维》、《三哭殿》及少数剧种的《打万监生》、《下南唐》等10部大戏赴省会演出。李斯忠、张秀卿、申凤梅、邹爱琴获演员一等奖,李秀玲、张秀兰、杨启超、王小楼、李玉花、王汉臣、张新奎获演员二等奖,王玉琴、黄爱荣、王文才、燕守立、何洪盘、高林卿、李大勋获三等奖。《三哭殿》、《司马茅告状》、《收姜维》、《陈三两爬堂》、《合凤裙》分别获演出一、二、三等奖。

    1958年再次举行全区戏剧会演,县(市)专业剧协有800多人参加观摩会演,评出民权县创作的《沙荒里的人们》和商丘市创作的《创举》参加河南省戏曲会演。

    1962年3月举行全区名老艺人会演。虞城的刘二摆腚、太康的侯乱演出丑角重场戏《拉刘甲》和《麦里增金》被视为糟粕,禁演。当年4月5日推选唐玉成、曹彦章、朱勤堂、王文才赴省演出《反阳河》、《黄鹤楼》、《火烧纪信》。之后于当年10月,省文化局通知唐玉成、王文才、曹彦章、燕守立、杨启超等出席全省老艺人座谈会。唐玉成的《反徐州》唱段,由上海唱片社灌制唱片,称为豫东调。

    1964年10月17日,河南省文化局发出《关于明年举行现代戏选拔会演的通知》,要求选拔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1958年以来,反映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题材的剧目。11月,商丘县豫剧团在驻商部队礼堂为国务院副总理李先念演出《草人媒》和《三哭殿》。1965年6月商丘地区举行全区现代戏选拔会演。所选的剧目除《社长的女儿》外,还有越调剧团的《扒瓜园》。两个剧目都被省里选中,赴广州参加了中南五省戏剧会演。会演归来,时逢商、周分家,从此商丘越调剧团改称周口地区越调剧团。

    十年动乱中,剧团是重灾区,遭到很大摧残,各县、市剧团基本解体。

    1973年,河南省举行现代戏会演,商丘地区组团参加,参演剧目有夏邑县的《猪场风波》,商丘市的《下班之后》,睢县二夹弦《育苗时节》。

    1975年4月,商丘地区举行农业学大寨戏剧调演,参加剧目有夏邑的《借风箱》,商丘县的《玉河岗》,柘城的《接闺女》、《迎春花开》,虞城的《追车》,宁陵的《农民新曲》、《上东山》、《送条筐》以及民权、永城、商丘市的《安家》、《双锁门》、《夺车》等。1976年《双锁门》参加全省戏剧会演。

    粉碎“四人帮”以后,广大戏剧工作者热情迸发,创作演出空前繁荣。商丘这个戏曲之乡,也是好戏连台,层出不穷。

    1979年9月,商丘地区举行戏剧会演,推出了睢县的《汴梁侦察记》、《火炼绣楼》、《三哭殿》,虞城的《女攀高门》,后改为《小白鞋说媒》,民权的《杨宗保下山》,柘城的《锦袍记》,宁陵的《守睢阳》,永城的《沱河儿女》,兰考的《钻篓记》,商丘县的《王昭君》,商丘市的《鸡鸣村》等剧目。当年10月,商丘地区豫剧团在郑州演出《锦袍记》向新中国成立三十周年献礼。省委、地委领导观看了演出。之后,我们又推出了在戏曲界影响深远的新编历史故事剧《金銮禧》、《小白鞋说媒》、《血溅乌纱》等经典性剧目。

    1981年12月举行的全区大型戏剧会演,推出了《小白鞋说媒》、《鉴湖女侠》、《巧成媒》、《交叉路口》等7个大小剧作;1985年5月举办的全区大型戏剧调演,推出了《妙龄女郎》、《豆腐李招亲》、《人好情长》、《春梦泪》、《碧血金钟》、《白云深处》等10个剧作;1988年5月举办的首届商丘艺术节,推出了《寡妇门前》、《樱桃女》、《疯秀才和痴太守》、《二老冤中奖》、《蟋蟀夺谭》等12个剧目。

    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们又推出了《血战睢阳》、《银河湾》、《乡村女支书》、《赤子心》、《冤家亲家》、《连心桥》、《浣纱记》、《张娘娘传奇》等在全省有影响的剧目。

    还有《包青天》、《打金枝》、《小包公》等经典剧目,演出都在1000场以上。《包青天》拍成电影,在国内外深受欢迎。今年陈新琴出演《大祭桩》,一举夺得戏剧界最高奖“梅花奖”,这些重大艺术成果都已载入史册。

    周恩来总理于1964年4月3日观看此剧,看戏后总理又召集作者张宇瑞、导演韦震、地区文化局局长孟彬、剧团党支部书记任天兴等人,座谈48分钟。座谈后,接见了全体演职人员。总理勉励大家:“方向对头,演出努力。”

    商丘戏剧繁荣的标志有两条:一是出名人(名演员、名作家),二是出名戏(在全国、全省影响深远)。比如名演员,除名老艺人外,新中国成立以来蜚声剧坛的商丘戏剧表演艺术家还有刘忠河、吴心平、夏登路、陈新琴、张燕、闫玉龙、黄爱菊、拜金荣、张月荣、许颖、张素贞、孟庆刚、刘保忠、卢玉琴、况素真、张枝茂、刘新民、陈玉英、王秀勤、卢渊波、陈素霞、李建立、金德义、雍艳芳、白莲、白文艺、郝瑞英、李国范等等。成就卓著的商丘剧作家有:张宇瑞、赵学理、范乃仲、宋崇舜、张锡荣、任金义、陈秋凌、徐德先、苗青、胡奎明、满自强、宋瑞和、梁固、陈宜栋、蒋正文、李承德、李汉德、白德修、周健一等等。

    商丘地区创作、演出的名戏众多,异彩纷呈。这里着重介绍一下上世纪60年代创作演出的现代戏《社长的女儿》。《社长的女儿》上演后,首先得到河南省委第二书记何伟和省委宣传部部长宋玉玺的重视。在郑州演出期间,有来自北京、上海、新疆等13个省(市、自治区),19个剧种,200多个院团,5个电影制片厂前来观摩学习。之后除西藏、台湾外,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剧团都移植上演。

    1964年1月17日至4月3日,此剧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人民剧场、长安大戏院、政协礼堂、吉祥剧院、公安部礼堂、中直礼堂、空军礼堂、海军礼堂、中央党校礼堂、外交学院、政法学院、北京迎宾馆等处先后演出77场。党和国家领导人李先念、薄一波、邓颖超、陈毅、邓子恢、聂荣臻,中宣部部长陆定一,文化部部长沈雁冰,中组部部长帅孟奇,中宣部副部长林默含,总政文化部部长陈其通等先后观看并接见剧团演员。周恩来总理于4月3日观看此剧,看戏后总理又召集作者张宇瑞、导演韦震、地区文化局局长孟彬、剧团党支部书记任天兴等人,座谈48分钟。座谈后,接见了全体演职人员。总理勉励大家:“方向对头,演出努力。”

    与此同时,商丘市豫剧团也排演了《社长的女儿》,他们首先在上海演出40天,61场,上海市市长曹荻秋、京剧表演艺术家盖叫天、昆曲艺术家俞振飞观看并与演员合影。1964年2月13日他们又到广州慰问演出,中南局领导陶铸、陈郁、赵紫阳、林李明等观看并与演员合影。因此,我们说《社长的女儿》的出现,是商丘戏剧工作者的光荣,也是商丘人民的光荣。

    河南省文化局局长冯纪汉同志,因建国初期即在商丘工作,当过商丘师范学校校长、地区教育局局长,对商丘有着特殊的感情。他在1962年全省名老艺人座谈会上,对商丘地区名老艺人的评价,至今仍然值得我们学习。他说:这次来省的著名红脸唐玉成,著名花旦苗喜臣、张德荣,著名武丑曹献章,著名武生曹彦章,都是优秀演员。在这些老艺人身上,仍保持着各自的独特风格。还有中年艺人张秀兰(花旦)、朱勤堂(红脸)、宋天福(红脸)、王文才(花脸)、燕守立(武生)。他们本次来省演出的《反阳河》、《黄鹤楼》、《火烧纪信》、《八贤王说媒》、《诸葛亮吊孝》、《打纲房》等,都保持独特风格。冯纪汉指出:这次他们演出的剧目,由于剧本好,又加上老艺人熟练的表演技巧,创造出许多生动的艺术形象。68岁的唐玉成,在90分钟的几段大板唱腔中,把纪信的复杂感情充分地表达出来了。纪信家有老母、贤妻、幼子。在决定替刘邦去死之前,心情十分矛盾、痛苦。唐玉成通过自己唱腔和表演,把由犹豫到自愿,表演得很有层次,且合情合理。特别是唱腔,还是那么洪亮优美,没有高深的艺术造诣,是难以达到如此境界的。《反阳河》是一出以红脸为主的戏,戏中有十几个人物,但泾渭分明,头绪不乱。在重场戏中,三个红脸,一个黑脸,三个青衣,一个花旦,同场齐唱,声腔雄壮豪迈,使观众的心都沸腾了。这次商丘演出的单打戏也很好,如越秀英在《打纲房》中饰演的卢凤英,朱勤堂在《诸葛亮吊孝》中饰演的诸葛亮,后起之秀杨启超在《八贤王说媒》中饰演的赵德芳,在《黄鹤楼》中扮演的刘备,都展示了他们优异的艺术才能。老艺人曹彦章,今年53岁了,扮演的周瑜非常生动。他对周瑜性格的刻画很细腻,从多方面表现了这个人物的高傲自满,一步一步地走向惨败。曹彦章的眼功、腿功、翎子功都很好,通过眼神、摔袖和腿功的各种动作,在刘备和赵云面前展示了几十个不同画面,每个画面不但优美,而且和周瑜的内心情感相吻合。特别是周瑜的三次蹲椅,把周瑜内心情感的激烈变化清楚地体现出来。看了他们的《黄鹤楼》使我感知到,豫剧不但可以演好生活戏,也可以演好武戏。冯纪汉局长说:唐玉成之所以能保持长久的艺术青春,是他几十年勤学苦练的结果。曹彦章也是同样,他在14岁练习武功时摔断了脚骨,19岁又曾经摔断胳骨,但直到现在他还坚持天天勤学苦练。“一技之长,当尽毕生之力”,不下决心刻苦学习,优秀的传统是学不到手的。

    延伸阅读

    唐玉成 (1895—1973),虞城县利民镇申台寺村人,后居贾寨乡菜园孙楼村外祖父家。原名子信,誉名“红脸王”。

    幼年丧父,随母至外祖父家居住。1904年入玩友班,攻花脸、红脸。1906年入夏邑罗家班学艺,师从况凤仙(艺名科马,旦角)。1920年又拜师冯垛,赐名玉成,他虚心学习冯垛的演唱技巧,技艺提高,名声大振。冯垛去世后,唐玉成成为该班台柱。1921年入夏邑程家班演出,始有名声。1925年以后在虞城刘家班与王彦山、张永兰、黄儒秀长期合作,并吸取名红脸孙照登的一些唱腔特点,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唱派,1948年投国民党55师随军演出,新中国成立后入虞城人民剧团为领衔主演。

    唐玉成是豫东调最有代表性的须生演员,他不仅扮相壮美,表演细腻洒脱,善于刻画人物的性格情态,而且唱腔不同一般,别具风采。在演唱时,多是真假嗓结合,先低后高,刚柔相济,浑厚朴实,耐人寻味。他特别擅长运用偷字、嵌字、闪板及哀颤(寒战)等巧妙唱法,使人听起来既感到粗犷豪放,又别具风采。1962年,他参加河南名老艺人汇报演出了《火烧纪信》、《地塘板》、《文王跑坡》等剧目。冯纪汉在《向优秀的传统学习》一文中,对他在《火烧纪信》中扮演的纪信给予了高度评价。

    刘忠河 1961年毕业于河南省戏曲学校。 2004年光荣退休。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河南省剧院协理事,商丘剧协副主席, 省政协委员。 从艺50多年来,先后在许多现代戏和古装戏中饰演过各具特色的主要角色,表演活灵活现。1978年饰演《十五贯》中的况钟,他根据广大群众的喜爱和自己的嗓音条件,模仿“豫东红脸王”唐玉成的唱法并获得成功,连演80多场,场场爆满,轰动了商丘地区和豫、鲁、苏、皖。在1980年河南省首届豫剧流派调演时,被誉为“豫东红脸王”唐玉成的继承人,须生演员豫东流派的代表。河南日报称他为“河南的小红脸王”。1988年获得河南首届“香玉杯”奖。几十年来,中国唱片社先后灌制他主演的十多个剧目,并发行唱片、磁带上百万张(盒)。中央电视台、河南人民广播电台、河南电视台不断播放他的录音、录像。1995年,河南黄河音像出版社又专门为他主演的《打金枝》等四个戏作了全场录像,除在全国发行外,还作为资料长期保存。1995年他的艺术作品《血溅乌纱》、《打金枝》等唱段曾参加中国艺术界名人作品展示会系列大赛,并获优质奖。

    陈新琴 1965年4月15日生于永城县一个普通家庭,受父母熏陶,她很小就喜欢唱戏。13岁时,她考入河南省戏校表演专业学习。1981年毕业后,被分配到原永城县豫剧团从事戏曲专业表演工作,主攻小旦、花旦、闺门旦和帅旦。1991年以来,由于工作需要,陈新琴先后在永城县豫剧团、江苏省丰县小凤凰剧团、商丘市豫剧院工作。所到之处,陈新琴担当了20多个剧目的女主角和主要配角。她学无止境、精益求精,荣获河南省第六、七、八、九、十届戏剧大赛表演一等奖。

    2003年,陈新琴任商丘市豫剧院院长、党委书记。历史剧《浣纱记》获得河南省第十届戏剧大赛“文华大奖”及“五个一工程奖”。陈新琴由于工作成绩突出,先后被授予市优秀共产党员,市先进工作者,市三八红旗手,市拔尖人才,市十大女杰,市十大新闻人物,全国第十一届“中华大地之光”百佳新闻人物,省、市“五一劳动奖章”,省“文化先锋”、省“四个一批”知名专家,全国文化工作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曾受到人事部、文化部表彰。2009年,陈新琴出演《大祭桩》,一举获得我国戏剧界最高奖“梅花奖”。

    张锡荣 1941年生于虞城县,毕业于河南大学中文系,国家一级编剧,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曾任商丘市文联副主席,商丘市文化新闻出版局副局长,商丘市豫剧团团长、书记,商丘文化艺术学校校长、书记,共发表上演大型戏剧作品20余部。《春暖花开》获河南省现代戏调演作品优秀剧目奖,《银河湾》、《赤子心》、《张娘娘传奇》获河南省“五个一”工程奖。近日,《张娘娘传奇》获河南省政府优秀文艺成果奖。

    任金义 1952年出生,1971年参加工作,大专学历,198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曾发表戏剧、曲艺及其他文学作品一百多万字,出版专著两部。其中,《豆腐李招亲》被河南电视台拍成电视艺术片,在全国30多家电视台播放。《睢阳忠烈》获全国创作一等奖。1991年,被国家文化部和人事部表彰,并受到江泽民同志的接见。1999年,被评为国家一级编剧。现任商丘戏剧家协会主席,商丘文化艺术学校校长。【原标题:梨园芬芳:商丘戏剧六十年】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商丘新闻网 2009-07-22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