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亭大鼓知识
2013/5/2 10:29:12 点击数:
【字体:大 中 小】
乐亭大鼓流行于唐山市及乐亭、滦县、昌黎诸县。创始人为温荣。温荣(1817--1902),字福山,艺名和新(一说和清或和卿),青年时代曾随外乡艺人刘月明、刘月兴习唱老木板大鼓,后弃艺从商。清道光末由东北回乡重操旧业。他在老木板大鼓的基础上吸收了乐亭、滦州一带流行的民间小曲[清平歌]、[悠悠调]等,创造了[四大口]腔调,同时将当时鼓书说唱的音乐、表演都加以规范,井以铁板代替木板击节伴奏,创成了具有冀东特色的乐亭大鼓。由于他在本地首先改用铁板击节,群众称他为“温铁板”。后他自立门户,收徒授艺。温荣擅演中篇书目《刘公案》、《回杯记》、《回龙传》等。与温荣同时代的鼓书艺人,尚有滦州的冯福昌,他学艺在山东,道光二十五年(1845)回乡从艺,也改以铁板击节。他将外地所学唱腔与本地流行的腔调糅为一体,自成一格,时人称其为“冯铁板”,与温同为乐亭大鼓形成时期的代表人物。
自清光绪中叶至民国初年,通过温荣弟子陈际昌、齐桢为代表的一批有影响艺人的努力使乐亭大鼓艺术步入繁荣时期。陈际昌是秀才出身。他曾移植了几十个“子弟书”唱词到乐亭大鼓中来。并编创新曲词,使民间通俗的乐亭大鼓书目融入了文人创作的典雅成份。其中以《露泪缘》,《樊金定骂城》、《长坂坡》、《十问十答》、《宫娥刺虎》、《渔樵问答》、《悲秋》等曲段流传持久,常演不衰。他还吸收了冀东皮影的悲调唱腔,创造了乐亭大鼓的[大悲调]牌子,自创了紧打慢唱的唱法。齐祯则在农村演出中创造了[八大句]、[上字流水]、[小口]等腔调。民国十九年(1930)修的《乐亭县志》卷二十曾载其事云:“京东鼓词亦名大鼓书,系县民齐珍(按即齐祯)别创腔调……盛行关外各省及京津大埠,有声誉焉。”此外,王恩鸿创造了(怯口]、[凡字流水],杨久长创造了[慢板]、[四平调],王德有创造了[慢起程]、[紧板];商秀安创造了[昆曲尾子],戚用武创造了[西皮尾子]等,都使这一曲种的唱腔、板式在不断发展中得到完善。随着唱腔的完善,音乐伴奏也相应地不断革新,三弦的弹奏方法与弦挂儿有了很大的变化,还形成了乐亭大鼓独特的伴奏曲调。演奏的伴奏鼓套,也由原来只打“一字点”,发展成为有“老七点”、“三点鼓”、“五点鼓”、“鼓搓儿”等多种击鼓套数,又有鼓头、底鼓、垫鼓、轻叩、重叩、加花等多种击鼓方法以适应不同演唱需要。演唱方法也以“红、黑、闪、碰”等多种方式,代替了过去“老红板”的演唱t显得灵活多变,有棱有角,起伏跌宕,婉转动听。在书目方面,由过去只有《老鼠告猫》、《王婆骂鸡》之类的几十个短篇,发展到有了中篇、长篇书目,其短篇书目也增加到一百几十个。
乐亭大鼓自清末进入城市(首先是唐山)后,延至民国初年,始涌现第一批女艺人。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乐亭大鼓的发展呈现出流派纷争的局面。滦县的戚用武,大胆地吸收了西河大鼓、京韵大鼓等曲种的唱腔,创出了新腔,并以善唱“花腔花调”著称,戚用武的弟子戚文峰、靳文然又在继承中有所发展。戚文峰除在唱腔上保留乃师的特色外,在气质和表演风度上有进一步提高,他唱的三国段,被称为“戚门绝唱”;靳文然则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以后,对所唱曲段从文词上作了详细分析,按照曲段中的情节、情感精心设计唱腔和唱法,突破了传统的“板起板落”唱法,使腔调依人物情感、故事情节变化而变化,并且衔接自然,无斧凿痕迹,达到了“声音中舍有意境”。他的《双锁山》、《拷红》、《寒江进枕》、《闹天宫》等节目风靡一时,脍炙人口,被冀东地区多数艺人所效仿,他的演唱人称“靳派”。与靳文然同时,乐亭县的韩香圃继承、完善了其师齐祯的唱法,以节奏鲜明、质朴、典雅、调满腔圆,严谨规范称著。他所演的中篇书目《回杯记》、《错断颜查散》及《骂城》、《十问十答》、《金山寺》等均精雕细琢,既有传统特色,又显个人风韵,在当地独树一帜,人称他的演唱为“韩派”。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人们根据语音差别和行艺范围,将“韩派”称为“东路”,“靳派”称为“西路”。此时,还有一批深受群众欢迎的名艺人,如:张子山、丁佩城、郑运来、高荣远、萧春霖、李树芝、杨来风、佟文彬、李恩科、张河远及弦师唐俊山、王宝合、贺连起等,他们对乐亭大鼓艺术都有所建树。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郑运来、陈云山等进步艺人参加了八路军和中国人民解放军,为军民演唱乐亭大鼓,为民族和人民解放事业做贡献。有的艺人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领导下,编演新曲段,起到了很好的宣传鼓动和教育群众的作用。如1945年靳文然和高荣远搭档在抗日游击区演唱他们创作的《火烧钟家滩》、《与民复仇》(高荣远作)和《骂蒋鹏飞》(靳文然作)。1946年,高荣远参加了当地中共区委宣传组,编演了《刺伙会》、《送夫参军》、《二月花开》、《劳动英雄》等.开创了乐亭大鼓演唱反映现实内容新书段的先河。唐山解放后,高荣远调至唐山市文化馆工作,又将这些新曲段传播到新解放的城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帮助曲艺艺人组织起来,各市、县相继建立了曲艺团(队、组),冀东地区乐亭大鼓艺人也参加了当地的曲艺组织。1953年唐山市曲艺实验队成立,靳文然任队长,专门从事乐亭大鼓的创作、改革与实验演出。乐亭、滦南、丰润、丰南等县曾多次举办乐亭大鼓培训班,培养新一代的乐亭大鼓演员。1960年,唐山市戏曲学校设立了曲艺班,招收乐亭大鼓学员(后该班划归市曲艺团学员队)浒多县、市兴建书馆,为乐亭大鼓提供演出场地。经过各地政府和艺人的努力.乐亭大鼓步八空前繁荣时期,涌现出许多优秀中青年演员,如张云霞、萧云霞、贾幼然、刘少然、赵凤兰、张学圃、王立岩、刘志山、赵恩潮、李继亮、张彬等。姚顺悦、王金良是这个时期的优秀伴奏员。姚顺悦弹、唱均佳,并收徒培养了一批青年演员。各级文化主管部门也积极组织艺人开展书目的整旧创新,编演移植新曲段,开展优良曲目上演活动,不断提高质量,丰富演出内容。经常上演的新曲段有《小两口下地》、《粪状元》、《听窗根》、《早婚害》、《运粮路上叙家常》、《事故小传》、《探母》、《送梳子》、《韩英见娘》、《杨母坠楼》、《友情似海》,《渔夫恨》以及《张羽煮海》、《游西湖》等。中长篇书除保留了优秀传统书目外,编演了《烈火金钢》、《平原枪声》、《新儿女英雄传》、《苦菜花》、《林海雪原》、《节振国》、《百炼成钢》等新书目。停演了如《三侠剑》、《剑侠图》、《施公案》等一批旧书目。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专业演出团体被迫解散,一些文字和音响资料被损毁殆尽。个别被组织的乐亭大鼓演员所演出的节目大多是为配合当时政治任务的曲段。1976年唐山大地震,许多著名艺人如佟文彬、刘桂琴等罹难,几乎所有大的曲艺场所被毁,大量曲艺资料亡佚,使乐亭大鼓艺术又一次遭受重大损失。
1978年以后,传统书目开禁,各地艺人重操旧业。为培植乐亭大鼓艺术,唐山地区文化局在乐亭县举办了乐亭大鼓培训班,唐山、秦皇岛各市县有四十多人参加,随之,许多县也相继举办乐亭大鼓培训班。这一时期涌现的青年优秀演员有何建春、康欣荣、张秀玲、葛兆猛、戴丽艳和伴奏员张旭武、贾昌福等。
1980年,中国曲艺家协会河北分会、唐山地区文化局、唐山市文化局和唐山市文联在唐山联合召开了乐亭大鼓座谈会,会后成立了河北省乐亭大鼓研究会,把振兴乐亭大鼓作为曲艺工作的一项重要工作。
乐亭大鼓以演唱短篇书目见长。已知常演的保留书目包括短篇、中篇、长篇及书帽有百多个。据老艺人丁佩城(韵清)《手记》中所载,上述四种类型书目有一百六十九篇,其中长篇书目三十三部,如《东汉》、《杨家将》、《隋唐》、《岳飞传》、《包公案》、《于公案》、《满汉斗》、《三侠五义》、《剑侠图》等I中篇十七部,如《回杯记》、《露泪缘》、《龙图案》、《三省庄》、《续三省庄》、《少西唐》、《金陵府》、《小上坟》、《呼延庆打擂》、《拿花蝴蝶》、《野猪林》等;短篇一百零七段,如《耗子告猫》、《王婆骂鸡》、《蓝桥会》、《小姑贤》、《马前泼水》、《郭巨埋儿》,《珍珠衫》、《单刀赴会》、《甘露寺》、《古城会》、《长坂坡》、《芦花荡》、《貂蝉进帐》、《十问十答》、《草船借箭》、《坐楼杀惜》、《刘伶醉酒》、《玉堂春》、《自蛇传》、《庄子扇坟》、《樊金定骂城》、《刘金定观星》、《三下寒江》、《摔镜架》、《葬花》、《红娘下书》、《长生殿》等。这些书目有由“乐亭调”中传承下来的,有移植其它曲种和子弟书曲本的,也有取材予民间故事由艺人自编的。《手记》中另有书帽十二篇,如《老财迷》、《大实话》、《耗子摔跤》、《打土鳖》等,内容都是只有二三十句的风趣诙谐的小故事。
乐亭大鼓的唱腔和说白,以乐亭、滦县一带方言语音为基础。说白为散文,唱词为韵文,唱词结构以七字句、十字句为基本格式,也可增加虚词衬字,或将十字句化分为“三、三、四”句式,有的还采用“叠句”唱法。有的演员在说唱长篇书时,因故事情节和演唱技巧的需要,有时将若干句连起来一气呵成。有的还使用“六字节”、“三顶七”、“三字紧”、“三字头”、“滚口”等句式。
乐亭大鼓的音乐属扳腔体,通常由演唱开头腔、联接腔、主体腔、尾子腔四部分组成。常用腔调有[四大口]、[八大句]、[四平调]、[慢起程]、(上字流水)、(凡字流水]、[学舌]、[怯口]、[写状词]、[撤单程]、[蚂蚱蹬腿]、[昆曲尾子]、[西皮尾子]、[悲调]等。演唱规律一般是先由[四大口]起唱,后接[八大句],然后由此过渡到主体腔,这时可依故事情节与人物形象的表现需要设计腔调,穿插变化使用,最后以尾子腔结束。有的尾子腔则改操木板伴奏。【原标题:乐亭大鼓知识】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全息网 2010-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