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商丘 >> 名人名家 >> 书画鉴赏与收藏 >> 浏览商丘

庄子生命哲学的当代启示

2014/12/10 8:36:46 点击数: 【字体:

    人们无不渴望健康长寿,有的人即使有诸多不如意也会说:好死不如赖活着。
 
  《庄子·逍遥游》说当时的人总希望寿命能与传说中活了八百岁的彭祖比肩;《在宥》的寓言中又讲了个活了一千二百岁依然健康的广成子告诫黄帝修身的故事。
 
    古代学者中从来就有人说《庄子》是本重视养生的书,是有充分理由的。
 
    庄子是先秦的思想家,关注和珍爱生命是其哲学的最大特点。一部《庄子》首创了“养生”、“尊生”、“达生”、“卫生”一系列概念,有的沿用至今。简释之云:“养生”就是养护生命精神,“尊生”就是尊重和珍惜生命,“达生”就是通晓生命的奥秘,“卫生”指营卫生命。全书特立《养生主》、《大宗师》、《刻意》、《达生》等专门讨论维系人生命精神的篇章。
 
    人类在走出原始的蒙昧有了自我意识以来,就知道生命有限,生命短暂、岁月飘忽令人生出难以解脱的忧惧。怎样度过人生,怎样对待生老病死,从来就是社会哲学一个基本和核心的论题。
 
   《养生主》强调“缘督以为经”,提示人们依循身体中央的督脉进行养生,在古代医学有充分依据。《刻意》说:“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伸,为寿而已:此道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其“吐故纳新”道出呼吸的机理;“熊经鸟伸”与“道(导)引”近似后世的五禽戏和气功:大抵为这类调理生机强身健体方法的最早记录。似可窥见其养生论精深与科学性之一斑。
 
    庄子两度借孔子之口强调:“死生亦大矣!”认识到生死情结存在的普遍性和深刻影响,对此有深入的思考,告诫人们理性地对待生死,从而获得对这永恒情结的一种解脱。
 
  《齐物论》有句“忘年忘义,振于无竟,故寓诸无竟(境)”的话,简括地点明了“忘”的理想境界。这里的“年”指人生的岁月、生命的寿夭。珍爱生命,对衰老死亡心存忧惧是人们的共同心理;“义”是那个时代主流意识所认可的道德规范,指导社会生活行为的准则;而“竟”则与“境”同,“无竟”就是虚无的精神境界,是“忘”的目的。“忘年忘义”包括对“年”、“义”两方面的超越,也即所谓“外死生”以及对是非功利的淡漠。
 
    除了普遍存在忧惧生命有限的情结以外,在古代中国,社会意识中影响力最为强大的就是礼教传布的“天经地义”、“名正言顺”的伦常是非观念。庄子以为只有摆脱了对生命短暂的忧惧和伦常是非的束缚才能“振于无竟”——在虚无的境界中获得旺盛的生机和充分的精神自由。“无竟”是智慧生命理想的游履和寄寓之处。能否达于此境,其前提是能否对“年”与“义”的两“忘”。
 
    所谓“忘”是对精神活动内容、范围的自主选择,不利于心理健康的惊惧、压抑、困扰以及有违天性(也即放纵)的非分欲求须尽可能排除、摒弃。人的生命历程中会遇到种种难题,乃至不公和不幸,是理性、达观地面对,还是悲观、压抑,沉溺其中不能自拔呢?庄子告诉世人:生存环境、际遇不由己,然而,精神生活的内涵和取向很大程度上是可以自主的。“游”于何境、“忘”掉什么取决于自我。当今人们几乎都认识到:无论在生活还是工作中均以拥有乐观心态为上,对希望健康长寿的人来说,第一位的也是最重要的一个保健医生就是你自己。
 
    《大宗师》中说有生就有死,就像有白天就有黑夜一样,是自然的安排。两次说到:“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并作了“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的补充。生命形体本是大自然所赋与,为了生存人在年富力强时虽不免劳碌,老、死却是大自然安排的闲逸和休息,可以说是一种优遇,应该快慰才对。随后的补充强调为了善待自已的生,也得善待自己的死:为了轻松快乐地安享、畅游自然赋予的智慧生命,就要理性、达观地对待衰老死亡。因为对衰老死亡满怀焦虑忧惧不仅无益健康,反而会戕害生命。
 
    庄子是探究人类精神现象的大哲,其思考不会止步于生命的物质需求方面。他认为人生的价值、意义和最重要的追求乃在精神领域。精神生活是智慧生命(人)最重要的生活内容,也是决定生命质量、价值意义关键因素。不仅如此,轻松自由、愉悦畅快的精神状态也是健康长寿的前提和保证。
 
    所谓“逍遥游”不是逍遥自在的游玩,而是指精神上领域的自由游履,是思想精神的解放,是摆脱了一切束缚、压抑、恐惧、焦躁和拖累,最自由灵动最富生机和创造力的情感和思维活动。“游”于精神领域的至境,拥有智慧生命理所当然的自由和创造力。天赋的生命原本是自然、自主和自由的。所以《养生主》在“庖丁解牛”的寓言之后又说:草泽中的雉鸡宁肯在“十步一啄,百步一饮”的艰苦环境中生活也不愿在牢笼中养尊处优,对自然状态下生命自由的珍视溢于言表。《秋水》“濠梁观鱼”的故事里庄子所以能知鱼之乐,也是因为他看到了鱼“从容出游”(自由自在地游动)于原生态的天然环境。《达生》中的“弃世则无累”一语强调摒弃俗世的拖累才能获得精神的解放,以为健全的生命应该追求“与天为一”,回归天性、冥合于自然。
 
    庄子的感悟和思考多来自一己的生命体验,其生死观和生命价值判断常常从个体的人的角度出发,然而,在评说古代政治时也表现出对世人生命的普遍关切。《让王》中对周文王的祖父古公亶父“尊生”的赞许就是一例:面对狄人的侵犯,统领周部族的古公亶父为民众(包括狄部族的子民)免遭战争杀戮一再委曲求全,最后弃邠迁岐,并对部族民众说,你们可以留下来,“为吾臣与为狄臣”都一样。由于感念亶父恩德,“民相连而从之”,跟随到岐山下建立新的家园。这个故事在一些秦汉史籍中也有肯定性记载,表现出载录者的某种共识。虽是上古生存空间比较广阔,为古公亶父的忍让和弃地回避狄人提供了条件,但仍然体现出柔性文化传统的治国理念(比如“和为贵”、“以德来远人”等),以及当时人们对以人为本政治思想的普遍推崇。此所谓“尊生”指的是尊重和关爱一切人(包括周人和其他部族人)的生命。
 
    知识人无不希望贡献聪明才智于社会,以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庄子时代的主流意识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视为士人的正途,诚然有其积极意义。可是,士人都适合、都能够步入仕途吗?投身政治就能推动社会进步、改善民生吗?难道欲为国家人民作出奉献就别无选择了吗?这成为庄子人生思考的要害问题。
 
    庄子对“人为之治”(指有违自然和人类天性的政治)及其前景持批判和否定的态度,以为士人的才智抱负绝少施展机遇,带来的更多是苦难和生存危机,曾说:“人之生也,与忧俱生”(《至乐》)、“方今之时,仅免刑焉!”(《人间世》)要求人们摒弃功名利禄和种种有违天性欲求,远离政治,卸除一切精神枷锁,回归自然与本我,为古代才士指示了一条从政之外的人生道路,即他所主张的“无用之大用”——以政治上的“无用”使一己生命于险恶的生存环境中得以保全,得在精神自由游履和思维创造的“大用”中享受生命。庄子本人做到了这一点,生于乱世却“贫而不惫”,得享天年;不事王侯、超然世俗,成就的是卓越的思想探索和具有永恒意义的理论建树。由于在精神现象的探究极富启示性,在古代哲学和艺术理论方面影响深远,甚至被称之“中国艺术精神”之神髓。
 
    倘若要问:庄子生命哲学的当代意义何在?也许,生命追求应当不断在新的层面实现与“天”(自然)的契合平衡,在精神领域的自由探索和创造中不断丰富、深化和实现人类的自我完善;处于这一过程中就能享受无可穷尽的生命愉悦。作者:涂光社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沈阳晚报(2014-08-31)
0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 庆阳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