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商丘 >> 名人名家 >> 书画鉴赏与收藏 >> 浏览商丘

江淹梦断江陵岗

2014/12/9 18:01:19 点击数: 【字体: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况秦吴兮绝国,复燕宋兮千里。或春苔兮始生,乍秋风兮暂起。是以行子肠断,百感凄恻……”这是一幅离别时的伤感画面。这篇脍炙人口的《别赋》是南朝文学家江淹所作。他用手中的笔为我们描绘了戍人、富豪、侠客、游宦、道士、情人离别时的场景及瞬间的情状,读后让我们如同身临其境、心灵相通。江淹是南朝时期的文学大家,与鲍照齐名,都是制赋高手,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中国文人自古以才情留名后世,没有一个愿意背上文才不佳的名声的。那么江淹缘何落了个“江郎才尽”的名声呢?“江郎才尽”到底隐含了怎样的历史事实?江淹死后葬在何处?河南民权、杞县的江淹墓,哪一个是真墓呢?江淹是个谜一样的历史人物。在河南杞县、民权考察江淹这个历史人物时,我反复品读江淹的千古名篇《别赋》、《恨赋》,体味着江淹谜一般的人生。我理不出头绪,不能写出一句像样的文字,是否我与江淹一样也“才尽”了呢?
 
     一、“江郎才尽”及其相关传说和隐含的历史真相
 
    “江郎才尽”这一成语源自南朝梁钟嵘的《诗品》,内容为:“初,淹罢宣城郡,遂宿冶亭。梦一美丈夫,自称郭璞,谓淹曰:‘我有笔在卿处多年矣,可以见还。’淹探怀中,得五色笔授之。而后为诗,不复成语,故世传江郎才尽。”这是“江郎才尽”流传最初和最广的版本,简单概括为“索笔说”。除了“索笔说”之外,目前流传的版本还有“索锦说”和“吐墨说”。“索锦说”又名“文通残锦”,比喻剩下不多的才华,是“江郎才尽”的另一个版本,典出《南史·江淹传》:江淹在宣城太守卸任回来的路上,偶宿于禅灵寺,夜晚梦见一人自称张景阳(西晋文学家张协,字景阳)的人对他说:“从前我把一匹锦寄存在你那里,现在可以还给我了。”江淹从怀中拿出几尺锦给他,结果这个人却生气地说:“怎么就剩下这么点了?”然后回头看见丘迟(南朝文学家)就对他说:“剩下的几尺没什么用,送给你。”从此,江淹的文才大不如以前。“吐墨说”又名“江淹吐墨”,也是有关“江郎才尽”的一个版本,主要流传于开封、杞县及周边的兰考、民权等地。此说记载在《杞县故事卷》中。传说江淹在梁武帝时告老还乡,当走到杞县时,遇到当年赠他香墨的太白真人,太白真人对他说:“以前所赠香墨还我。”江淹立时两眼发直,头昏脑涨,胃疼不止,吐出大片墨水,把岗都染黑了。等他清醒过来,太白真人不见了,回家之后他什么书也看不懂了,什么文章也写不成了,于是“江郎才尽”被四处传扬。
 
    笔,本义是供书写或绘画用的工具,后引申为以笔书写的文章,如“谢玄晖善为诗,任彦升工于笔”。这里的笔指的就是文章(散文)。
 
    墨,本义是中国古代书写和绘画用的墨锭,后引申为诗文或书画作品。如民间常流行的“他是喝墨水的人”,指的就是有学问的人。
 
    锦,本义为丝织品,其上多有美丽图案,后引申为华美的文章,如“锦绣文章”就是指有华彩的文章。
 
    从笔、墨、锦的引申义来看,“索笔说”、“索锦说”、“吐墨说”等都是“江郎才尽”在不同地区流行的版本,从此也可以看出“江郎才尽”流传的广泛性。
 
  “江郎才尽”到底隐藏了怎样的历史真相?对于这一文学现象,笔者通过对江淹一生的经历、文学作品及江淹所处的南朝时期文学发展情况及现象等分析和考察,结合清代以前的人对“江郎才尽”的研究成果,发现“江郎才尽”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江淹中年以后官做大了,处于荣华富贵、权重位高的优越生活中,脱离了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脱离了其创作的源泉,故有“江郎才尽”之说。
 
    据史载,江淹幼年家境贫寒,曾靠砍柴养其母亲。少年的困顿砥砺了江淹的志向,从小江淹就潜心读书,希望通过学习改变贫穷的命运,初步入仕后又遭遇贬谪,不被重用。失意的人生、坎坷的经历造就了一位大文学家。江淹把自己失意的人生和落魄的感慨诉诸笔端,生花妙笔令人拍案叫绝。纵观江淹的成名之作,如《别赋》、《恨赋》、《赤亭渚》、《游黄檗山》等千古名篇都是永明以前他贬谪福建吴兴县令时所创作的。江淹的文章显名社会之后,开始受到当权者的重视,从此其仕途一帆风顺,虽然历经改朝换代也并未阻挡其官运亨通。到梁武帝天监元年(公元502年)江淹官至金紫光禄大夫,封“醴陵侯”,仕途到达人生高峰。从永明年间到梁武帝天监年间,随着江淹职务的不断变迁,其生活环境逐步优越,就很少再有佳作传世。他在《自序传》中为他在养尊处优中何以再无生花妙笔作了解释:“人生当适性为乐,安能刻意苦力,求身后之名哉!”清人姚鼐在《惜抱轩笔记》卷八中说:“江诗之佳,实在宋齐之间,仕官未盛之时,及名位益登,尘务经心,清思旋乏,岂才尽之过哉,后世词人受此病者,亦多有之。”由此可见,“江郎才尽”是一种文化价值取向问题,历史上如江淹一样“才尽”的文人又岂止少数?那些原本舞文涂鸦的文人,一旦时来运转,便辍笔弃文,另谋高就,贪图安逸享受,不再有文章传世,这是中国历史上文人的通病。
 
    (二)江淹的作品创作于南朝宋元嘉时期,属于“元嘉诗体”,至南朝齐永明时期,出现了一种新的诗风“永明体”,江淹不适应新的文学风尚,故有“江郎才尽”之说。
 
    “元嘉诗体”是南朝宋文帝元嘉年间出现的一种诗风,其特点是注意描绘山水,讲究对偶。“永明诗体”是南朝齐武帝永明年间流行的一种诗风,又称“新诗体”,这种诗体要求严格,讲究四声八病之说,强调声韵格律。这种诗体的出现对于纠正晋宋以来文人诗的语言过于艰涩的弊病,使创作转向清新通畅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在文学史上,一个作家一生中跨越几个文学时期的情况是经常发生的。新的文学风尚兴起以后,在前一阶段已经成名的作家面对新的文学风尚所处的境遇大体上可以分三种类型。第一类是积极主动地改变自己的原有风格,努力跟随时代潮流的变化;第二类是尽管不很情愿,但还是对自己原来的风格多少进行一些改变,以适应新的文学风尚;第三类是与新文学风尚保持疏离拒斥的关系。而江淹属于后者,当永明文学时代到来之后,江淹始终没有顺应接受新的文学风尚的潮流并改变自己原来的风格。他写出来的作品也不被时人接受和看好,故有“江郎才尽”之说。
 
    (三)江淹做官时,得罪了不少文人官吏。出于报复,有人编撰故事丑化他的形象,故有“江郎才尽”之说。
 
    据史载,齐明帝萧鸾当宰相时,向御史中丞江淹说:“您以前当尚书时,非公事不妄行,在官宽猛相济能折中;现在为中丞,足以震肃众多官僚。”江淹答曰:“今日之事,可谓当官而行,更恐才劣志薄,不足以仰称明旨耳。”于是江淹弹劾了中书令谢、司徒左长史王缋、护军长史庾仲远,又以久疾不预山陵公事,弹劾前益州刺史刘悛、梁州刺史阴智伯两人贪赃巨万,立即拘押给廷尉治罪。江淹弹劾了不少中央和地方官员,让朝廷纲纪为之一振,内外肃然。齐明帝萧鸾称赞江淹说:“刘宋以来,不再有法度严明的御史中丞了,现在你可以说是唯一的一个。”江淹虽说为朝廷尽了一把力,但也得罪了一批人,树了一批敌。被弹劾的官吏非常恼恨他,于是便有人编撰故事丑化他的形象。
 
    (四)“江郎才尽”是一个旷世奇谋,江淹怕文人皇帝梁武帝妒忌他的才能,故意制造了托梦还笔的梦,谓之“才尽”,故有“江郎才尽”之说。
 
    据古直《钟记室诗品笺》记载:“江文通遭梁武,年华望暮,不敢以文陵主,意同明远,而蒙讥才尽。世人无表而出之者,沈休文窃笑后人矣。”意思是说,江淹生怕梁武帝妒忌,故意说自己才尽,这种情况不被后人了解,沈约知道了一定会笑话,因为沈约就有这样的经历。据《梁书·沈约传》记载:“约尝侍宴,值豫州献栗径寸半。帝奇之,问曰:‘栗事多少?’与约各疏所忆。少帝三事。出,谓人曰:‘此公护前,不让即羞死!’”沈约乃一代饱学之士,然在文人皇帝面前却唯有避让三分,以免招致祸端。江淹在梁武帝面前也不敢显山露水,怕遭妒忌,故而推说“才尽”,死后只落得“少以文章显,晚节才思微退,时人皆谓之才尽”的盖棺之论。只有遭际相近的沈约看破机关,明白江淹不是“才尽”而是“要命”!
 
    以上四种观点,究竟哪一个更接近“江郎才尽”的历史真相呢?它们各有各的道理,使得“江郎才尽”的历史真相更加扑朔迷离。相信,随着“江郎才尽”研究的深入,“江郎才尽”之谜迟早会大白于天下。
 
    二、江淹梦断江陵岗
 
    江淹梦断何处?也就是说江淹死后葬在何处?目前,江淹墓共有3处,其中民权有两处,一处在民权北关集西6公里岳庄村西,另一处在民权县程庄镇江集村;杞县有一处,在杞县官庄乡江陵岗村。那么,这三个墓哪一个是真的呢?笔者通过对这三个墓的地理位置及江淹一生的活动情况分析考证,认为江淹墓应在杞县官庄乡江陵岗村,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理由。
 
    (一)杞县是江淹的第二故乡。
 
    江淹从少年到晚年的许多重要活动都发生在杞县,江淹与杞县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这个角度认识,江淹死后应该葬在杞县,江淹墓在杞县江陵岗应确凿无疑。据史书载,江淹,济阳考城人(今河南省商丘市民权县程庄镇江集村)人。少时,家贫,丧父后随母亲迁移到杞县,曾采薪养母。从史书的记载可知,江淹童年至少年时期是在济阳考城生活的,从少年时便迁移到了杞县,其少年到青年及入仕前的活动都发生在杞县。按照“故里”一词的解释,今民权县程庄镇江集村应是江淹故里,而杞县则是江淹的第二故乡。民权县程庄镇江集村虽说是江淹故里,但对江淹来说,那只是江淹童年时期的一个模糊记忆、一个概念、一个文化符号而已,而杞县虽说只是江淹的第二故乡,但是江淹读书、生活及入仕前的很多故事都发生在这里,如江淹采薪养母、江淹“梦笔生花”等故事都是江淹从少年时期到成年时期发生的。杞县的乡土风俗已深深融进江淹的记忆中。应该说杞县是江淹记忆最深、联系最多、人脉关系最广的地方。江淹功成名就后,向乡邻夸耀显赫的地方也应该在杞县。既然江淹的血脉里流淌着杞县浓浓的乡情,按照叶落归根的观念和南北朝时期的丧葬习俗,江淹生前应会把他的墓地选在今杞县江陵岗村。
 
    (二)江陵岗村建有江淹庙,江淹后裔至今仍在该村居住。
 
    据《杞县志》载,江淹墓前建有江淹庙,创建年代不详,明嘉靖三十二年(公元1553年)、清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和乾隆二十年(公元1755年)三次重修,庙前立有石碑。1958年、1962年扒庙砸碑、破土毁冢,现江淹墓仅存高1.5米、周长14米的墓冢,其他则荡然无存,现为杞县文物保护单位。江陵岗村及其周边的江庄、北江庄等至今仍有江姓人家在此居住,他们自称江淹的后裔。在南京居住的江姓自称从江陵岗迁移出去的,也为江淹后裔。江淹后裔是江淹死后,为其守陵的江姓人发展起来的。他们在江陵岗繁衍生息,并形成一个村庄。他们有江氏家谱,对江淹的情况记载得非常翔实。由此可见,江陵岗村的江淹墓应该是真墓。
 
    (三)江陵岗、吐墨岗、算账口等三个村庄是“江郎才尽”在杞县流传的证明,也是江淹梦断江陵岗的有力证据。
 
    地名是一个地理位置的文化记忆,每一个地名的产生和由来都有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它保留古时在此发生的故事和相关的历史信息。江陵岗、吐墨岗、算账口等三个村庄名称的由来与“江郎才尽”的传说有关,是“江郎才尽”传说在杞县境内流传的“活的历史”。
 
    据传,梁武帝时,江淹告老还乡,当走到杞县圉镇西南4公里处十字路口时,一位白发银须的老人挡住其去路。那位老人问江淹:“还认识我吗?”江淹一看,原来是那位赠墨老公,一时羞得面红耳赤(因为江淹功成名就后早把老人给忘了)。老人说:“既然把我忘了,算算账吧!借给你的东西20年了,该还我啦!”江淹心神不定,喃喃地说:“在我肚子里咋个还法?”老人说:“借时容易,还也不难。”说罢,用手往江淹口中一指,江淹立时两眼发直,头昏脑涨,胃疼不止,吐出大片墨水,把岗都染黑了。等他清醒过来,老人早已不见,回家之后什么书也看不懂了,什么文章也写不成了。从此到处传扬:江郎才尽。江淹又气又急,不久便去世,葬于村南岗上。后来,人们把算账的地方叫算账口,把葬江淹的地方叫江陵岗,把江淹吐墨的地方叫吐墨岗。这三个村庄都在杞县官庄乡境内,相距不过2.5公里。
 
    (四)江陵岗在南北朝时期地理位置优越,为时人信奉的“风水宝地”。古人信奉“风水”,以有山有水的地方为居住和葬身的理想之地。
 
    中原地区无山,以丘陵为大,以水为贵。故中原地区如果有连绵的岗陵和有河流经过的地方便是理想的“风水宝地”。江陵岗一带在南北朝时期为连绵起伏的岗陵,且位于古老涡河的北岸,符合古人选择“风水宝地”的标准,被时人认定为“风水宝地”。自汉代以来,在古老的涡河北岸,从杞县官庄江陵岗至杞县板木陈子岗这一带连绵的岗陵上,埋葬了不知多少王侯将相,留存有不少王侯将相之墓。目前所知的有,杞县竹林乡庄林村的庄林汉墓,该墓有高大的封土堆,目前墓主人身份不明,据初步探测考察确定为汉代王侯将相之墓;距庄林汉墓不足1.5公里的许村岗有汉温令许绩许香之墓;向东距许绩许香墓不足3公里的陈子岗有汉相陈平之墓……
 
    南北朝时期堪舆之风甚盛,上自天子,下至百姓,皆求死后能葬于“风水宝地”,以利子孙的前程。身居高官的江淹对墓的选择更是马虎不得。江淹从少年时期便生活在江陵岗一带,了解这一带的地理优势、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知道自汉以来这里便是“风水宝地”。如果江淹选择墓地不选在江陵岗一带,而选择了其他地方,那才是脑子真有了问题,才真的是“江郎才尽”了。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汴梁晚报(2013-12-21)
0
下一条:没有了上一条:张宏伟书法艺术摭谈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 庆阳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