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商丘 >> 名人名家 >> 书画鉴赏与收藏 >> 浏览商丘

《庄子》中的“无用”与“无待”

2014/12/10 8:32:51 点击数: 【字体:

  在《逍遥游》的中后部分,出现一则寓言——“尧让天下于许由”。尧是古代社会具有普世道德的人格典范,也是理想君主圣王的典范。他作为贤君将天下让给世称的贤者许由,这个历来会被称赞的美德行为,在文中却已莫名地带了尴尬揶揄的味道。大家看到这里会预知恐怕不是要写什么好事儿。这说明,你已经被不知不觉地浸染了庄子思维的节奏。
 
  在尧一番冠冕堂皇的称颂与谦逊言辞之后,许由不留情面地回答:你管天下,我管自己,你管得挺好,我玩得很爽。我代你治理天下,那不都是虚名吗?要来有啥用。咱们还是各安其分好了,您回去歇着吧,天下对于我来说根本没用。这里面“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这句话,演变成了中国民间常见语汇中的“家财万贯,一日不过三餐;广厦万间,夜眠不过六尺”。很明显,在这个故事里,正是有意地形成前后文之呼应,让尧帝扮演看似高大的鲲鹏,许由则扮演真正逍遥的小鸟小虫的角色。
 
  《逍遥游》又继续写道,尧虽有天下之大业,但当他拜访几位超越世俗规范价值之外的隐士之后,茫然地似乎丧失了天下之位。这种失落感的原因在于:他骤然发现,自己一手统治天下的这种世俗标准中的至高权力,在他们面前丧失了力量,一切都虚无缥缈。因为这些通达大道的人从心里觉得这些价值与权力是“无用”的。这有点儿类似当代哲人阿伦特的理论,她认为权力力量的实现必须来自双方的参与,在一方行使或展示其权力时,即便相对的另一方不必采取直接的对抗方式,而只是消极地退出,让自身消失,权力也会自然消失。在不参与不回应不合作的态度下,权力就无法实现,它的力量就会全然落在空处。而且庄子所描述的,不是消极退却,而是清醒地以睥睨世俗的精神和天地的大视野,看到万事万物的同一性,也清楚生命的最高意义必须在于活出自己,“尽己与自适”(即自然自由自在自足),所以才会积极而彻底地蔑视一切外在标准与功利。
 
  庄子在这里还使用了一则寓言故事:宋国人到越国卖帽子首饰,越国的习俗是人人剪光头发、身刺花纹,根本用不着它。这个故事既是对前一部分的总结,也提前引出了“有用无用”之辨。历代对此寓言的注解大致有两种。第一种解释认为物能存在,就是自然,相互齐一均平,物各有性(独立本我)、物各有用(独立价值)、物各有极(生命行为的局限与极点)、物各有分(生命行为的内容与范围),所以,各尽其性、各安其用、各尽其极、各安其分,则自由自得,各自逍遥。这里表现出的正是越人有其性、安其分,帽子首饰则是有其用、有其极。第二种解释侧重于有用与无用的标准。即标准在己而不在物,在自我而不在他人。帽子首饰在宋人眼中是有用和有价值的,但在越人眼中它们的价值为零。
 
  另外要补充的是,相对人而言的“物”,有用与否的标准确实存在,问题是,在现实生活中“有欲”、“有待”的背景下,人却往往正是异化为这种“物”,总是需要自己有用和被用。而“物”,就是会由人定价、由人取舍、由人摆布。这样的人就会在他人评选与外在标准下不断起伏摆荡,喜忧惊怖、宠辱不安,始终做不了自己的主,当然丧失了自我和自由。就像在尧的眼中认为许由是有用的,而许由也恰恰就是不想被当作某种有用的“物”,这让人想到汤显祖说的但求能做无用之人、不做有用之物。
 
  标准和价值,有用和无用,都来自欲望,都决定于人心。包括上面说的关于权力的互动关系,同样存在于有用与无用的相辨之中。也就是说,万事都不在于“它”,而在于“我”。在于我要不要、我想不想、我认为它是什么。一件衣服也好,一颗钻石也好,我不要,它的价值就在我面前瞬间消失;演化到一份职业、一种权力,也是同样的。要想让一切东西失去价值的方法很简单,就是在行为上选择“不用”,在思想上认为它“无用”。当这样做时,也就自然地使人保持了宝贵的怀疑与批判,保持了距离和清醒。拒绝和放弃是人最后的权利,也是一个人尊严与原则的最灰暗、最低层的底线;但是如果用另一种思路看,它也会成为生命最华彩的至高准则。当一个人可以发自内心、坦然淡定地拒绝和放弃一切诱惑时,他就成为了最潇洒自由的人。
 
  这和全篇“小大之辨”的理念也产生了直接呼应,万物皆各有其性,各有其用,各有其喜忧,各有其局限,各有其定数,均平齐一,并无差异,所以,有用与无用的差别本来就不应该有。小大之辨让人真正懂得各尽其性、各安其分,各安其分自然就各自有用,各自有用就不会再汲汲外求他用,不求他用自然就会“无待”,无待就能各得其宜,各得其宜则物各逍遥。
 
    统治天下是世俗社会的最高权力,天下是世俗社会的最大范畴,而它到底算不算真有权力,是不是最大的范畴,都是在“用”的基础上建构起来的。你想要,它就是有用的,你开始追求这种“用”,就会有待。所以,有用和无用的问题,本质上仍旧是有待和无待的问题。从小大之辨到无待,再从无待到无用,都指向一个目标,各得其宜的自由逍遥。《逍遥游》正是从这个小段落的转折,顺理而成章,走向最后的收束部分——“无用之用”。作者:李赫宇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金融时报(2014-09-05)
0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 庆阳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