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快书,传入曲种。一代宗师高元钧是商丘地区宁陵县张弓镇人,1916年生,自幼家贫,流浪乞讨在外,14岁拜戚永力为师,学说武老二。出师后,行艺于南京、蚌埠、徐州、济南、青岛等地,据其本人讲:1946年,在上海纪念鲁迅逝世十周年大会上,他演说了《鲁达除霸》、《赵匡胤大闹马家店》等,受到郭沫若、洪深等的称赞,从此始定名为“山东快书”。
1946年,朱集(今商丘市)新市场的曲艺场中,有宗永泰、鲍志安说武老二。他们口齿清晰,语言幽默,拥有较多听众。但在解放前,“荤口”较多。艺人斜披着褂子,光着膀子,头上盘着辫子,张嘴就有粗话、俗话出现。一发现有女人来看,忙拱手谢拒:“大嫂大姑您走吧,俺们嘴里没好话。”
解放后,高元钧勇于创新,大胆改革,不但剔除了原来的粗俗部分,还积极编演新曲目,不断提高演说技艺。五十年代就已饮誉全国。1958年,茅盾曾为他题诗一首:“转敲焊板轻摇舌,既慷慨今复诡谲。绝技快书高元钧,沁人心脾如冰雪。”高元钧成为全国著名的山东快书表演艺术家、高派的创始人,收徒二百多人,分布全国各地。五十年代还有永城的转业军人张平演说山东快书,并红极一时。
山东快书在商丘地区普及较广、演员较多的时期是1964年“四清”工作开始至文化大革命结束的十余年间。这期间,全地区八县一市的文艺宣传队都有演说山东快书的。宁陵的刘宗启、杨守德,柘城的王立振、王俊理,虞城的杨智须、李红军,夏邑的李俊峰等都有相当造诣。特别是商丘市的张维岳更是其中的佼佼者,他1962年进入曲艺队后,到山东济南学说山东快书,是杨(立德)派传人。他口齿清楚,表演认真,曾多次在省地会演、调演中获奖,1988年参加了省第一届艺术节的曲艺演出。
山东快书的主要传统曲(书)目有《鲁达除霸》、《武松传》、《赵匡胤》等,现代曲目有《一车高粱米》、《打针》、《抓俘虏》、《侦察兵》等。
八十年代以来,商丘地区的山东快书多在晚会或会演、调演中出现,是业余性质的,无专业演员,其演说形式也无甚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