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声,传入曲种。相声传入商丘地区的时间是四十年代。据柘城县唢呐老艺人王德超回忆:1942年左右,有外地相声艺人在柘城丘园(当时唯的一家私人戏院)说相声,后来就不见了。1947年至1953年间,商丘市新市场曲艺棚中,曾有刘化民说过相声,他是北京人,京话正,嘴皮利落,包袱襄得严、抖得响,观众甚多。商丘市四平调剧团名演员拜金荣和商丘市豫剧团的三花脸演员余正南都曾跟刘化民学过相声。那时的相声艺人还有“三英加一鲍”中的鲍志安很有名气,他是安徽亳县人,经常在商丘、开封演出;扬金贵兄妹的相声令人捧腹。但其表演的曲目或多或少都有庸俗的内容,有人称其为“骂大会”,解放后才得以扭转。
相声在商丘地区较为普及始自1964年的“四清”运动,组织“乌兰牧骑”式的文艺宣传队。商丘市曲艺说唱团派王保伦、张维岳、李天增去山东济南学习相声、数来宝等,回团后经常表演的曲目有《女队长》、《昨天》等。宁陵县曲艺说唱队的杨守德、杨业敬去南阳学回来相声,他们常说的曲目有《种子迷》、《醉酒》等。1965年,柘城县宣传队成立时,有侯国明、王俊理、张宪法演相声,主要曲目有《女队长》、《夜行记》等。
进入八十年代,就商丘地区而言,相声这一曲种只是作为业余演出出现在群众文化活动之中,而无专业艺人以此谋生。业余演出相声较为活跃的要数商丘市,经常有自编自演的节目,较为人们所熟知的业余相声演员有王保德、张维岳、卢远骋、张民选、雷钢等。《烧鸳鸯》、《业余华侨碰壁》等自编相声在省级刊物发表或在省级会演比赛中演出。
相声一般以普通话说讲。以引人发笑为艺术特色,以说、学、逗、唱为主要艺术手段。商丘地区多以对口形式出现,数十年间,无甚演变。基本延袭过去的表演程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