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年来,我一直在为建设“汉梁文化研究中心”准备材料,此“中心”拟建设成为河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梁国文学不仅名重西汉,而且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西汉以后历代文人墨客都把梁园作为向往之地,追思梁园胜迹,写下了许多流传千古的名篇佳作,谢惠连的《雪赋》、李白的《梁苑吟》、杜甫的《遣怀》等都很知名。李白居梁园达10年,有关梁园的诗篇有15首之多。高适客居宋州20年,在宋州创作的诗歌多达69首。这中间,还有一个诗人挑动了我的神经,他就是被称为“七绝圣手”和“诗家天子”的边塞诗人王昌龄(698-757年)。
王昌龄与李白、高适都是关系极好的诗友,又因其诗名远播,因此当时很多名人都与之交谊深厚。李白、高适之外,孟浩然、辛渐、李颀、岑参、王之涣、王维、储光羲、常建等都与他有交往。王昌龄中进士后为校书郎,出为江宁令,后因“不护细行”,被贬为龙标尉,所以世人称之为“王江宁”、“王龙标”。王昌龄被贬后,李白十分同情,亦见王昌龄的性格与李白的傲岸不羁有着相似之处。清初商丘“雪苑六子”之一、著名诗人、书画家宋荦在其《漫堂说诗》中认为:“太白、龙标,绝伦逸群,龙标更有‘诗家天子’之号。”这大概是对王昌龄最高评价了。
王昌龄的诗最为大家耳熟能详的一是《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二是《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但就是这位“七绝圣手”、“诗家天子”,却死在了谯郡太守(一说濠州刺史)闾丘晓的手里。最后为王昌龄报仇的人名为河南节度使张镐,实为王昌龄的诗友高适。这事又与安史之乱时的商丘有关。
755年11月,安史之乱起,许远、张巡死守睢阳、雍丘(杞县)、宁陵,至756年12月,多次打退叛军的进攻。757年1月,叛将尹子奇率13万大军大举进攻睢阳,3月,重围睢阳城,至7月,睢阳城内粮草绝尽。河南节度使张镐闻睢阳围急, 率兵日夜兼程,赶往睢阳救援,并同时传檄浙东李希言、浙西司空袭礼、淮南高适、青州邓景山四位节度使以及谯郡太守闾丘晓,共同发兵救援睢阳。张巡也派南霁云出城求援。10月,睢阳城破,张巡、许远、雷万春、南霁云壮烈殉国。睢阳城陷后三日,张镐大军赶到,把正要进犯江淮的尹子奇打得大败,收复睢阳。
在这血与火的战斗中,757年,诗人王昌龄在返乡途中经过谯郡时,被谯郡太守闾丘晓所杀。对此,《新唐书》载云:(王昌龄)贬龙标尉,以世乱,还乡里。为刺史闾丘晓所杀。
一代名家,就这样结束了他的人生之旅,终年60岁。闾丘晓为何杀害王昌龄,史书无记载。而今我揣测,约有两点原因。一是如前述王昌龄“不护细行”,即不拘小节。王昌龄在江宁任内已被罗列出两大罪状:一曰“好酒贪杯”,二曰“不守本职”,导致被贬龙标尉。平心而论,唐人多有“不护细行”的毛病。陈寅恪的《元白诗笺证稿》中亦谓唐人轻狂,不护细行、不矜小节的绝非王昌龄一人。二是闾丘晓“素傲很”。 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卷二“王昌龄”名下,有一句发人深思的话:“以刀火之际归乡里,为刺史闾丘晓所忌而杀。”“忌而杀”三字,道出了王昌龄的死因。王昌龄“不护细行”、“好酒贪杯”,不把闾丘晓放在眼里,这就触犯了闾丘晓的“禁忌”。闾丘晓“素傲很”,同时也嫉妒王昌龄的诗才与名气。在这傲慢性格和阴暗心理驱使下,闾丘晓认为王昌龄只是一被贬小官,天下大乱,朝廷自顾不暇,杀他和杀任何一个贩夫走卒一样简单。于是悲剧发生了,一代诗杰人头落地。但是后来有人为他报仇,这个人就是河南节度使张镐。
关于张镐杀闾丘晓一事,《资治通鉴》亦有记载:张镐闻睢阳急,倍道亟进。檄浙东、浙西、淮南、北海诸节度使及谯郡太守闾丘晓,使共救之。晓素傲很,不受镐命。比镐至,睢阳城已陷三日,镐召晓杖杀之。
《新唐书》的记载很有意思:张镐要杀闾丘晓,闾丘晓乞求不能杀自己,理由很传统,也很人性孝道:家有老母无人奉养。张镐回答:“王昌龄的母亲谁来养活?”这一声断喝,令闾丘晓顿时“默然”,他哑口无言。他知道自己做过的孽,知道报应来了,于是杀王昌龄的人终于被“杖杀”。
张镐“杖杀”闾丘晓的理由,《新唐书》说是“兵大集,晓最后期”,闾丘晓来的最晚;《资治通鉴》说是“晓素傲很,不受镐命”。实际上,睢阳城被围时,周围很多唐朝将领为自保多不出兵,如贺兰进明屯据临淮,许叔翼、尚衡在彭城,皆观望而不肯救援。实际上,张镐“杖杀”闾丘晓,主要还是因为闾丘晓杀害了王昌龄,他要为王昌龄报仇。
也有人认为,为王昌龄报仇的人实际上是高适。唐范摅《云溪友议》上卷《严黄门条》有这样一句话:“章仇剑南为陈子昂雪狱,高适侍御为王江宁伸冤,当时拥为义士也。”高适和王昌龄,不仅同被称为“边塞诗人”,而且留有“旗亭画壁”的佳话。根据王昌龄与高适的关系及文人之间的惺惺相惜,时已被任命为淮南节度使的高适,在张镐面前狠狠地垫了闾丘晓一砖,张镐也因为王昌龄报仇而留得美名。我在想,不论这位“义士”是张镐还是高适,我们都要对之深深鞠躬拜谢。“王昌龄的母亲,谁来养活?”这一声断喝,替天下蒙冤受屈的读书人出了一口恶气。
翻检历史,看到王昌龄和商丘有此关系,这又让我对商丘历史的博大厚重肃然起敬。李可亭 【原标题:王昌龄与商丘】